这个世界让人恐惧,同时又惹人怜爱。大卫·林奇眼中的世界就是如此地分裂对立又统一,现实与超现实交融在一起,看似荒诞,却又从另一个切角展示了更深的现实。那些红色的帷幕、缓缓上升的工厂浓烟、不断扫射街道的灯光以及人物精神深处分裂出的自我,都让观众着迷。
作者:木刃
编辑:蓝二
版式:王威
导演大卫·林奇
很难定义大卫·林奇到底是胆怯还是勇敢。
他从小就害怕很多东西,任何超出他熟悉认知的事物,都会给他带来恐惧:没有厨房的楼里,一个女人在熨斗上煎鸡蛋,这场景让他别扭难安;第一次见识地铁时,列车呼啸而过的风夹杂着陌生的味道,成为他一生的梦魇。
他善于用想象放大那份未知,加以碎片化的故事情节修饰。用大卫·林奇自己的话来说,他总能看到美好事物背后的诡谲,“樱桃树会渗出黑色与黄色的树液,上面爬着红色蚂蚁”。
但他又是勇敢的。童年时,他曾在街角遇到一位嘴里流着血、一丝不挂的苍白女人。上世纪50年代的昏暗灯光下,这个夜晚显得古怪而魔幻,暗藏杀机。但大卫·林奇还是忍不住走了过去,询问女人发生了什么事情。
童年的他没能从女人口中得到答案,于是长大后,他在自己的作品里反复拾掇着那个神秘女人的影像,在看似普通的日常中演绎挖掘着其背后不为人知的秘密。这也使得,大卫·林奇的电影往往充满了超现实主义的元素,《象人》《穆赫兰道》《蓝丝绒》《双峰》……被打乱了时间与空间的叙述中,未知的恐惧在镜头中再现,性、暴力、死亡潜藏其中,有时给人爱抚,有时图穷匕见。
这些作品,不但在光影色彩的镜头呈现中令人印象深刻,也在叙事结构、心理探索上引领并影响了影坛。回忆作品的创作时,大卫·林奇回答,“我好像迷失在了黑暗与迷惘之中”。
大卫·林奇于2025年1月16日离世,享年78岁。具体死因尚未公布,真相未明,而这恰恰也是他作品一直试图展现的东西:如果很多谜团都能在最后被解开,那很多想象中的梦就被扼杀了。
他终于回到了自己致力一生所挖掘的那团黑暗里。但黑暗并不意味着危险。大卫·林奇生前一向乐观,打从心底相信,黑暗聚集越多的地方,越能看到光明。他的家人理解并靠近了他的梦呓,在社交媒体悼念说:“世界破了一个洞,但请把目光放在甜甜圈而不是那个洞上。今天仍是美好的一天。”
光影相伴正如人性的复杂,这个世界让人恐惧,同时又惹人怜爱。大卫·林奇用他的作品佐证了这一点。在他的影响下,更多的作品,也一样探寻着这份幽微与闪亮。
日常背后的阴影更为迷人
从首部电影戛纳被拒,到《我心狂野》摘得金棕榈。凭借《象人》入围奥斯卡,随后《蓝丝绒》《穆赫兰道》也得到提名。这些作品与奖项,撑起了一位大师,但一部《沙丘》(1984版)也被评为“年度最烂影片”。整个影史,也许很少有电影导演如大卫·林奇这般饱受争议。而这些风格鲜明的作品背后,也是大卫·林奇自身经历的映射。
1946年,大卫·林奇出生在美国蒙大拿州的一座小镇。尽管他的童年过得幸福美满,但是大卫·林奇却早早有了在日常生活中窥见阴暗漩涡的本能——“很多精神变态都说自己的童年是快乐的,我长大后也会这样吗?”
甚至令人感到温馨安全的家,也让他感到怀疑:“一直在家里待着,会有幽闭恐惧症发作的感觉。”
《我心狂野》(1990年)
这些幻想,基于现实,却又放飞跑偏,在寻常生活中异化出了事物的另一番面貌。彼时还没接触影像的大卫·林奇,用画画来记录自己的迷思,时常逃课画画。好在,他从小萌生的艺术天分并没有被家人扼杀。长大后,进入宾夕法尼亚美术学院的大卫·林奇,第一次从乡下住进了大都市。那一刻,拥有地铁的费城,带来了恐惧,也带来了创作的灵感。
“这座城市,充斥着暴力、憎恨、污秽,衰败与美丽。”
在一位有钱同学的支持下,大卫·林奇开始尝试拍摄片子。第一部时长4分钟的《字母表》,就已经出现了他弱化语言表达、重视感官体验的特质。后来随着第二部短片《祖母》,大卫·林奇得到了美国电影学院求学的机会,搬到了洛杉矶。
他在费城经历的那些错愕、欣喜与迷茫,被他融进了自己的第一部电影《橡皮头》:一座工业气息浓厚的压抑世界,一位穷苦落魄的男人,一名畸形怪异的婴儿。情节晦涩,充满隐喻,超现实的画面与独特音效,标志着一种全新电影语言的诞生。
这部长片在17座城市放映,洛杉矶的努阿特电影院甚至连续四年每周放映。作品与大卫·林奇这个名字一同声名鹊起。
《象人》(1980年)
之后,大卫·林奇拍摄了《象人》,继续把镜头对准了畸形的主角。畸形与异化,像极了大卫·林奇自己的分身:一个人看似正常地在城市生活,每一步却在不自觉中踏入深渊。这部电影也得到了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的提名。
而在《蓝丝绒》中,大卫·林奇也把自己最擅长的“美好小镇背后的阴暗秘密”主题发挥到极致,废弃工地上的一只被割下的耳朵成为切入点,引出了虐待、性侵、毒品等等阳光下的另一面。
小镇叙事在大卫·林奇的剧集《双峰》得到了延续,一名女高中生的死亡也打败平静生活的表象。在扑朔迷离的叙事之下,越是寻常的事物却透着反常的气息,阳光之下,看似普通的每一个人似乎都有可能是凶手。
《双峰 第一季》(1990年)
或许,大卫·林奇眼中的世界就是如此地分裂对立又统一,现实与超现实交融在一起,看似荒诞,却又从另一个切角展示了更深的现实。那些红色的帷幕、缓缓上升的工厂浓烟、不断扫射街道的灯光以及人物精神深处分裂出的自我,都让观众着迷。
这一刻,大卫·林奇的电影,与电影本身产生了互文:毕竟电影就是现实中,离大众最近的超现实。
“挖掘”本身,比“真相”更重要
回看大卫·林奇的一生,正如回看他的电影那般,很多令世人津津乐道的切片,前后并没有明确的线性叙事。他当年遇到的那个裸体女人,似乎出现在他的童年,也似乎出现在他后续每一年的某个妖夜里,随着他的作品绽放出黑色的大丽花。
这株花束,也影响着之后更多的电影作品。最近如去年曾火热的印度悬疑片《因果报应》,便以打破线性叙事的方式刻画出了令人称绝的悬疑,用过去的场景与现在的正发生交替,人为地设置了一出绝妙的迷局。
另一位电影大师诺兰的诸多作品,无论是《盗梦空间》还是《记忆碎片》,则把这份技法变成了一场华丽的魔术秀。层层嵌套的梦境、被碎片化的情节,都增加了电影的悬疑感,调动了观众们自身的参与,与大卫·林奇的创新精神契合。
中国导演毕赣的《路边野餐》以及《地球最后的夜晚》等,也通过时空的倒转,引出一个普通人陷入生活中时令人难以派遣的忧伤。人心的晦暗不明,在一刻,连通了不同国度的两位导演,让他们隔着时空击掌。
《双峰 第三季》(2017年)
虽说如今,《死亡幻觉》《老男孩》《爱情是狗娘》《热带疾病》《红辣椒》……这类谜题叙事与心理惊悚已成为一个成熟的类型,但早在2001年,大卫·林奇带着《穆赫兰道》出场戛纳电影节时,评委们几乎都看不懂。
电影以一场车祸开场,随后种种人物纷纷入场,叙事错综复杂。直到片尾,以歌剧的午夜场分界,观众才会发现,原来电影前五分之四皆为梦境。这样极具先锋性的作品,深深打动了导演杨德昌,坚持一票否决掉所有的评委,让《穆赫兰道》拿到了金棕榈。
但《穆赫兰道》不是一个给出谜题、引导过程、得出真相的常规悬疑片。比起剧情本身,作为超现实题材导演,大卫·林奇更看重“一份气氛、一种情绪”。他认为,挖掘真相时的过程,那条幽暗道路在面前展开时的激动、忐忑、欲拒还迎的感觉,更加令人着迷。
《穆赫兰道》(2001年)
美剧《双峰》中“劳拉之死”是整个剧集的核心谜团,但三季之后,即便揭示了些许真相,但很多细节与潜在的疑问已然悬而未解。或许绝对的真相并不重要,大卫·林奇认为人类的经验感受并不能全然用理性理解,他乐于通过不完结的开放叙事,引导观众在观影时带入自己的解读与思考。
从这个角度讲,大卫·林奇一直是个实打实的“反鸡米花影视”的斗士。他用自己的风格影像,勾勒出一种隶属于自己的主义,在行业普遍寻找固定框架与可行方法论的时候,持续用梦进行着电影实验。
大卫·林奇在一次访谈中表示,他曾困惑过,明明自己曾在一个真正的噩梦中挣扎,醒来后甚至还历历在目。可是当自己向另一位朋友讲述这个梦时,那份可怕感却有些消失了。或许,比起夜晚入睡时失控的梦境,醒着时的梦境非常重要。“我喜欢扎进一个由我创造或者发现的梦中,一个由我选定的世界。”
这个光影世界,成了大卫·林奇留给世界的永恒礼物。尽管争议颇多,但或许有一点他是对的:一切都没有真正的结论与终点。影视创作者们将一部一部地拍下去,不断延伸出更为立面多彩的生活。
《蓝丝绒》(1986年)
参考资料:
THE END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