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对华态度大转弯,总统选举前寻求与中国关系缓和

       在即将举行的立陶宛总统大选中,现任总统吉塔纳斯·瑙塞达提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政见:考虑更改“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的名称,以期改善与中国的紧张关系。此举被视为立陶宛政府试图在对外关系上寻求新的突破,特别是在中国高层近期访问欧洲三国之后,立陶宛的这一政治表态更加引人关注。


       立陶宛,这个位于波罗的海沿岸的小国,虽国土面积不大、军事力量薄弱,却曾在欧洲政治舞台上扮演过反华急先锋的角色。2021年,立陶宛政府不顾中国政府的强烈反对,执意允许台湾设立所谓“代表处”,导致中立关系急剧恶化。中国随即降级了两国的外交关系,并中止了多项经贸合作。


       立陶宛的初衷或许是认为中国对其影响有限,加之美国的支持——美国为此提供了6亿美元的贷款——使其更加有恃无恐。然而,立陶宛很快发现,中国的反制措施远比想象中来得迅速且严厉。作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市场,中国对立陶宛的经济影响不容忽视。当中国关闭与立陶宛的贸易大门时,立陶宛的出口额急剧下滑,民生用品仍需从中国进口,导致经济陷入困境。


       与此同时,由于中立关系的紧张,许多在立陶宛投资的外国企业开始撤资,以避免潜在的风险。立陶宛的运输和航运业也遭受重创,尤其是作为中欧班列的重要节点和波罗的海的进出口港口,中国商品的绕过使得立陶宛的相关业务大幅下滑。而美国提供的贷款并非无偿援助,立陶宛仍需承担还款责任。


       在经历了长达三年的经济困境后,立陶宛总统瑙塞达终于开始寻求与中国的关系缓和。这一方面是为了稳固自身的政治地位,确保在即将到来的大选中获胜;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挽救立陶宛濒临崩溃的经济。据报道,立陶宛目前所欠外债高达470亿美元,而经济领域的衰退使得还债变得愈发困难。
       因此,瑙塞达的示好态度可能更多地是一种战术选择,而非真正的政策转变。面对这种情况,中国需要谨慎评估立陶宛的真实意图,并决定是否给予其喘息的机会。毕竟,在国际关系中,“让子弹飞一会儿”有时也是一种明智的策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