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中国传统的道家思想,离不开两个伟大人物——老子和庄子。和老子相比,我觉得庄子会显得更可爱一点,比如读老子的《道德经》,他是很严谨很学术的那种,而读《庄子》,则会感觉很有趣,因为他写了许多稀奇古怪,而且很有意思的故事在里面,让人读得津津有味的同时,还能引发思考和启示,有种寓教于乐的意味。
       庄子很擅长讲故事,哪怕是对生老病死这样严肃的话题,他也可以通过一些离奇甚至荒诞的故事,来传递他的思想。


       比如在《庄子至乐》里,庄子的妻子去世,惠子来吊唁,却看到庄子把双腿张成一个八字,用非常不雅的姿势坐地上又敲锣又打鼓,还摇头晃脑地大声歌唱,一副很happy的样子。
       惠子就骂他,说:你老婆没了,应该悲伤怀念,怎么还可以这样开心?而庄子却认为这是再正常不过的自然规律而已,死亡只是回归了生命的真谛,又何必鬼哭狼嚎装作悲痛呢?
       可见,庄子对生死是有着非常通透的理解。死亡,或许并不可怕,人活着的时候,往往是担心老了以后的晚年生活,对于这个问题,庄子是什么态度呢?


       “长寿是福”“养儿防老”,这是几千年以来,老百姓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老了之后,当然希望自己长寿,养老的问题,则依靠儿女。当然,人们往往自己也会前准备一点养老钱。
       但是《庄子》一书中曾有这样一句话,说“寿则多辱,富则多事,多男子则多惧”。这句话,就完全否定了长寿是福,养儿防老的观点。
       认为长寿并不是件好事,反而要遭受一些屈辱,财富多也不好,因为惹来的麻烦也多;至于儿女多了,则更会让人头疼,甚至恐惧。


       其实现实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事情,人年纪大了以后,反应迟钝,身边不好,行动不便,时间一长,就遭儿女的嫌弃,脾气不好的可能还会像训斥小孩一样对待老人,这叫“寿则多辱”;
       有些老人有很多积蓄,儿女为了瓜分财产,弄得亲情破裂,这叫“富则多事”;有很多个儿子,真到养老的时候又相互推诿,这叫“多男子则多惧”。
       由此可见,人老了以后,即使有儿有女,即使准备了积蓄,即使能够长寿,但不见得晚年就可以很幸福,所以,当你老了,一定记得给自己留条后路,晚年不怕没人管。


       有人说我老了以后谁也不靠,自己把身体搞好,多存点积蓄,住到养老院逍遥自在。其实很多人都明白一个道理,人到晚年不要对儿女抱太高的期望,他们给自己留的后路就是“自食其力”,尽可能有个健康的身体,手里还有足够养老的存款,认为这样晚年生活就有保障。
       但是,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人老了以后,不是说有吃有住衣食无忧就算过得幸福,关键是心理和精神层面的快乐。
       有些老人身体好,衣食住行的品质都很高,但他们过得不快乐,或为儿女操心,或被孤独困扰,又或者被人生无常世事变迁所折磨,这样的晚年生活实际上很凄惨。


       所以,人老了以后,身体和财富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其实是精神世界的圆满,只有活得通透,看得明白,就像庄子一样,对生老病死都是用一种很平常的心态去看待,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就要“忘乎物,忘乎天”。
       比如对儿女,儿女自有儿孙福,少替他们操点心,要是儿女没出息,不孝顺,您也别太在意,只要身体好,还能自食其力,同样可以“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人到晚年,要想开一点,不能活到生命快要结束的时候,还背负那么多毫无意义的压力,因为就算你整天唉声叹气也于事无补,倒不如自我逍遥,大彻大悟,这才是真正的后路。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