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突如其来的恐袭,再次将南亚火药桶点燃。这场“火”该由谁来灭?怎么灭?全世界都看着中国。
近期,印巴两个“冤家”再次爆发冲突,甚至已经到了兵戎相见的地步。在此背景下,有媒体报道称,印度还主动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外国特使通报情况,并且特别点名中方,显然是想让中国“表态”或“评评理”。
那么,中方应不应该出手评理?又该如何稳住印巴这对“老冤家”?
【恐袭事件后印巴对峙加剧】
这场冲突的导火索,是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发生的一起极为严重的袭击事件。法新社称,这是该地区25年来最严重的平民袭击之一,造成至少26人死亡,多人受伤,死者中包括印度海军中尉和中央情报局的助理官员,这让事件的政治敏感性迅速升级。
恐袭事件发生之后,印度方面没有任何犹豫,第一时间把责任推给巴基斯坦,指责巴方支持了境外激进组织参与袭击,并立即向巴基斯坦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单方面“报复措施”,包括暂停《印度河水条约》的实施,驱逐巴基斯坦驻新德里高级专员署的全部军事顾问,关闭边境口岸,限制入境签证……可以说,火药味已经非常浓。
另外,印度军队更是紧急部署到边境地区,大批T-90S主战坦克、K9自行榴弹炮、空军无人侦察机和战机全面进驻印巴边界线。
面对印度的强势行动,巴基斯坦也没示弱,紧随其后宣布关闭领空、暂停签证、驱逐外交官,还警告印度称其一旦切断水源,将视为“战争行为”。
如今,印巴两国在军事、外交上已经“拉开阵势”,一触即发的紧张局面,随时可能升级成区域冲突,甚至有滑向核战争的风险。就在各方紧盯印巴局势,生怕双方“一言不合”就开打之际,印度方面突然找上了中国大使。
据印度媒体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印度方面在日前向包括中国大使在内的外国特使,通报了帕哈尔甘袭击肇事者的跨境联系。按照惯例,印度发生恐袭后,都会对主要国家大使介绍情况,有时中方不参与。但这次印度特别提及中方,显然并不是普通的“通知一声”那么简单。
【印度方面将恐袭事件归因到了巴基斯坦身上】
印度此举背后,可能有两层深意:
第一,是借机对巴施压。众所周知,中国是巴基斯坦的“铁杆兄弟”,经济、军事、外交合作都极为紧密。印度向中方大使通报情况,目的就是希望中方能在“幕后”给巴方施加影响力,逼迫巴基斯坦“低头”或“克制”。简单说,就是想让中方出面压一压“巴铁”。
第二,是释放善意,试图缓和中印关系。近一年来,中印关系确实有一定回暖迹象,边境对峙局势缓和,经贸合作升温。在这节骨眼上,印度并没有像过去一样展开单边行动,而是先向中国“通报情况”,显示出对中国的重视,试图在大国博弈中,争取更多外交主动权。
从外交操作上讲,印度这一招很聪明:既不正面开口请求中国支持,又暗示中方“可以发挥点作用”。既展示姿态,又争取舆论。
面对印度的“主动通报”,中方反应非常克制但立场鲜明。中方外交部发言人第一时间表态,中国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主张通过对话协商妥善处理矛盾,维护地区和平稳定。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三层含义:
第一,恐怖主义不能容忍。无论是谁的“盟友”,面对无差别杀伤平民的行为,中方态度是一贯的、强硬的。
第二,不偏袒、不站队。尽管中巴关系密切,但中方始终坚持客观、公正立场,不随意替任何一方“背书”。
第三,愿意促成对话调解。作为印巴共同的邻国,中国有天然的调解能力和历史上的协调经验。中方的“介入”,不是站队,而是希望把局势往“稳”的方向拉。
【中方外交部对印度恐袭事件做出回应】
从地缘政治来看,印巴一旦爆发大规模冲突,甚至触发核战争,对中国来说将是严重威胁。
首先,冲突区域靠近中国西部边境,直接波及新疆和中巴经济走廊安全;其次,战火一旦蔓延,必将影响“一带一路”倡议在南亚的推进;更重要的是,中方不希望看到美国借机介入南亚局势,进一步把火烧向中国周边。
因此,中国并不是“替谁说话”,而是出于国家战略安全的高度,必须维护地区和平。说白了,印巴打起来,对中国没半点好处,还可能让我们背上“地区不稳”的锅。
正因为如此,中方需要在印巴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既维护反恐立场,也要保住与巴基斯坦的关系,同时稳住与印度的务实合作。
短期来看,印巴关系仍将高度紧张,军事摩擦有可能继续升级,但真正开战的概率依然不高。印度虽然强硬,但也清楚一旦开战必然两败俱伤;巴基斯坦态度坚决,但其国内也面临巨大压力,不会轻易挑起全面战争。在此背景下,中方也会继续发挥“稳定器”作用,加强中立沟通,劝和促谈。
总之,印巴之间的“世仇”不是三言两语能解决的,但任何一次冲突失控,都有可能酿成大灾难。在这场危机中,中国既不会贸然站队,也不会袖手旁观。中国不是仲裁官,但会是地区和平的“稳定器”。
这也是印度找上门来通报的真正原因——他们知道,中国说话,是有人听的。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