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集团为了自身利益不顾抗战后的创伤与举国上下对战争的厌恶执意发动内战。
战争初期,他们自信满满,以为靠着美国的制裁和先进的准备就胜券在握。然而失民心者又怎可能得天下?
眼见国军节节败退,国民党内部一个两个都开始思考退路,究竟是谁想出败北后落子台湾省的呢?
注定失败的结局
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成立“美国联合军事顾问团”该团最初成立的目的是为了将我国军队建设成现代化军队同时避免国共两方军队自相残杀。
但美国一直以来都偏向于国民党 ,所以该顾问团在避免战争方面几乎是毫无用处,甚至顾问团负责人还曾暗中向蒋介石提供战事建议。
顾问团原本应该对我国军队进行改组及训练,然后增强他们的作战能力。
训练一支军队的前提就是了解这种军队的实际情况,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造。
然而美国顾问团却异想天开,制定一些当前阶段无法实现的理论,完全不联系实际,我行我素地培养一支“理想化”的军队。
国民党当局忙着讨好美国,以获取更多的援助,而美国顾问团则忙于早日建成一支理想化的军队,彰显自己的成就。
顾问团为了能无后顾之忧地工作,他们将远在美国的家属一并接到了南京。
原本南京的老百姓就对所谓的顾问团厌烦不已,希望他们早日离开,现在他们倒是在这里安营扎寨了。
顾问团的家眷来南京并不是旅居两天,他们需要有长久的住所,然而普通老百姓的住处自然满足不了这些官太太们,于是南京政府又大兴土木,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为顾问团的太太建豪宅。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老百姓衣不蔽体、食难充饥,南京当局者不想着改善民生,反而给顾问团的家眷修起豪宅来了,这如何不让百姓寒心。
14年的抗战早让人们对战争深恶痛绝,他们无比渴望在赶跑日本侵略者后获得和平的生存环境。
然而在看到国民党内部高官的道貌岸然、出尔反尔时,百姓们知道了,和平使者不会轻易到来。
其实不仅百姓怨声载道,国民党内部的一些知识分子也对他们内部的贪污受贿、奴颜婢膝而感到可耻。
蒋介石集团之所以这么供着美国访问团无非就是为了美国的军事援助,他们天真的以为只要有先进的武器就能打败解放军。
因为解放军是人民的军队,他们有坚定的信念,有不屈的意志,他们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战,这样的军队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
当时国民党军队很多士兵都是他们抓壮丁抓来的,这些被迫离开故土百姓不知道为什么赶走了日本侵略者还要打仗,他们只知道当兵后一个月发多少军饷,然而这些军饷因为上层的克扣、盘剥迟迟难以按时按数发到他们手里。
拿到美国军事援助的国民党军队颇有自信,蒋介石坚定的认为“优势在我”,然而现实会让他们明白,一支强大的军队靠的绝非是武器。
国民党的失败不是偶然而是必然,赶走侵略者后他们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改善民生,抚慰百姓,而是瓜分敌人留下的资产,百姓们以为进来的不是正规化的军队,而是强盗。
古人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心才是决定国家兴亡的关键因素。
我们的解放军是人民的军队,所做的一切努力,打得每一场仗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而国民党军队则是蒋介石集团的棋子,他们的存在就是为了让国民党当局能够谋取更大的利益。
这样没有信仰、没有希望的军队,又怎能不失败呢?
文人与幕僚
眼见国民党军队大势已去,蒋介石和一众国民党军官都在自寻退路。
蒋介石曾为战败做过三种打算,一是移军到西南地区,在那里苟延残喘;二是撤退到海南岛上,将沿海地区建设成屏障,继续阻碍全国解放;三是退守台湾省。
在三种方案中,蒋介石为什么选择了台湾省?
人们纷纷猜测是台湾省的战略地位还有当时的国内形势让国民党选择了台湾省,但我们忽略一个国民党退据台湾省的重要因素,那就是建议蒋介石退守台湾省的幕僚,张其昀。
张其昀是近代著名的历史家、地理家、教育家,典型的知识分子。他出生于浙江宁波,23岁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毕业后和对位前辈一样选择进入商务印书馆工作。
4年后,张其昀进入了南京中央大学,选择成为一名老师。
1943年,张其昀受美国哈佛大学的邀约前去美国讲学,直至抗日战争胜利后才回国。看张其昀前半生的经历,他的生活主要以教学为主。
这样一位知识分子为什么会成为蒋介石的幕僚?这一切还要从国民党的文胆陈布雷说起。
陈布雷在成为蒋介石对幕僚之前,也是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在报社工作。
陈布雷的文笔出色,得到了许多达官显贵的青睐,这其中就包括国民党元老百姓张静江。
张静江认为蒋介石手下的文士太弱,于是将陈布雷举荐给蒋介石。
蒋介石对陈布雷的文笔十分满意,他多次邀请陈布雷从政,均被陈布雷婉言相拒,陈布雷只答应做个司令部的秘书。
蒋介石因为陈布雷的文采,十分敬重他,抗战时期,陈布雷将张其昀引荐给了蒋介石。
一方面 陈其昀是蒋介石对同乡,另一方面,陈其昀本人才学不凡,又有陈布雷的引荐,这两方面原因让张其昀得到了蒋介石的重用。
当时陈布雷本身患有抑郁症,眼见国民党内部贪污腐败,搞钱的搞钱 、弄权的弄权,互相询问善后之策,他的抑郁症在这种环境中不断加重,最终在疾病与精神的双重折磨下,他决定一死了之。
陈布雷自杀后,张其昀成了他的替代者,为蒋介石撰写文章,出谋划策。
最是仓皇辞庙日
三大战役结束后,原本以为胜券在握的蒋介石不得不面对现实。
国民党军队的有生力量被消灭了一大半,现在国民党的当务之急就是寻找退路。
张其昀认为,台湾省和大陆隔着一条海峡,有天险作为屏障,易守难攻。
国民党军队退据台湾后能利用海峡和海军、空军的力量,抵抗解放军。
张其昀虽然是一个文人,但他精通历史和地理,所以在选择败退后的栖身地方面,他的话还是很有份量的。
张其昀的传记中曾提到,只要是张其昀的建言,蒋介石几乎没有反对过。当时国民党只有三个选项:西南、海南、台湾省,张其昀本人主张东撤。
这三个选项中西南有秦岭作为屏障,地势凶险、易守难攻,但解放军的作战能力太强,西南当地派系又不忠心于蒋介石,国民党当局害怕剩余的有生力量无法抵挡英勇的解放军,最终他们决定放弃西南。
张其昀曾向蒋介石列举退守西南和海南不妥之处与退据台湾省的优势。
他认为台湾省作为最后的栖息地,有大陆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优势。
其一,台湾省有海峡做天险,易守难攻。其二,台湾属于热带与亚热带气候,适宜农作物生长,国民党撤回去后不用担心物资问题。
其三,台湾省与美国远东防线相接,一旦爆发战乱,台湾省就能得到美国的援助。其四,台湾省曾被日本殖民通知,他们渴望能回归祖国,国民党政权能给他们一种回归感。
1948年年底,国民党大厦将倾之际,陈诚被蒋介石任命为台湾省政府主席,蒋经国也被安排到台湾省工作,这种种举措都表明,国民党决定退据台湾省。
1949年初,迫切逃窜的国民党当局将大量的黄金白银还有物资运往台湾省,而当初提倡迁台独张其昀被蒋介石邀往台湾省并任命为“总裁办公室秘书组组长”人们称其为“陈布雷第二”。
国民党当初毫无诚意谈判,并死心发动战争后就一退再退,从江南退到华中,再从华中退到华南,最终退无可退,只能退到台湾省。
国民党败退的亲历者称这次败退是一场非常狼狈的溃退。
溃退前夕,蒋介石要求上海坚守半年,然而让他没料到的是,仅仅15天的时间,国民党军队就溃不成军。
失败后的国民党当局只能逃命般地逃离,码头上,机场里人满为患。蒋介石本人也是仓皇离开上海转到福州。
新中国成立后,蒋介石由广州跑到重庆,再从重庆跑到成都。
西南地区相继起义让蒋介石退无可退,他只好仓皇辞庙。
结语:
张其昀的建议让国民党军队失败后退守台湾省导致台湾省不能近早回归,后又因美国的干涉与台独的作梗让台湾省回归成了无法在短时间内解决的难题。
不过如今随着祖国日渐强盛,两岸统一的曙光由远及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会见证台湾省的回归。
参考资料:
国民党迁台首倡者张其昀(文摘报)
什么让国民党输掉了内战 作者[美]司徒雷登(中青报)
国民党在政治上的失败(光明网)
蒋介石为何选择台湾为最后的生存之地?(人民网)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