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杨璐 东营报道

6月6日是第10个全国“放鱼日”。在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5万尾草鱼、鳙鱼、中华鳖等淡水物种被放流到黄河之中。在黄河入海口还增殖放流了中国对虾、梭子蟹、海蜇、半滑舌鳎等海水物种3000万尾,这将进一步修复黄河、渤海渔业资源。

当天上午,以“养护水生生物 建设美丽中国”为主题的2024年全国水生生物同步增殖放流活动在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功举办。活动由农业农村部、山东省人民政府主办,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山东省农业农村厅、东营市人民政府承办。

水生生物是水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渔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增殖放流是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的重要举措,全国每年增殖放流各类水生生物苗种300多亿尾,对恢复水生生物资源、改善水域生态环境、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提高社会公众资源保护意识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业农村部连续10年举办全国水生生物同步增殖放流活动,强化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宣传,群众参与度不断提高,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水生生物资源养护的重要平台。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近年来,各级渔业主管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加强黄河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调整完善黄河禁渔期制度,强化渔政执法监管,科学规范开展增殖放流,加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管理,开展渔业资源环境调查,以高水平资源保护促进渔业高质量发展。

山东是渔业大省,始终把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摆在突出位置,2005年启动实施了“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在全国率先对渔业资源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系统性修复。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科学开展增殖放流,突出规范化管理、多元化投入、专业化供苗、社会化参与、效益化产出相协同,创新开展标准化放流、“云放鱼”等工作,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截至目前,累计增殖放流各类苗种950亿单位,每年带动群众性底播苗种1500亿单位,有力促进了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和渔业增效、渔民增收。

黄河入海、湿地如画。东营市锚定“走在前、开新局”,聚力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以建设环渤海现代特色渔业强市为目标,着力培育盐碱地特色水产品集群,创建成为“中国对虾之都”,黄河口大闸蟹蝉联“中国十大名蟹”,“黄河口农品、盐碱地特产”品牌叫响齐鲁、走向全国。将增殖放流作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践,坚持因地制宜、科学放流、合理利用,“十四五”以来举办各类增殖放流活动100余次,放流各类水生生物苗种50亿单位,近海水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特色水产品产量明显增加。

记者了解到,活动当天,山东省累计增殖放流各类水生生物苗种超过2亿单位,全年预计增殖放流70亿单位以上。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