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娱乐专稿(李小狼/文)张译领衔主演的《以法之名》已超点收官。

尽管大结局口碑下滑、“烂尾”上热搜,但从市场角度看,这无疑是一部成功的剧集——平台热度破万,云合正片市占率最高达34.1%,收视峰值超2.5%。

这是一场张译参与其中的成功,却很难看做是张译的成功。在剧集豆瓣短评区,获赞最多的一条评论写道:“译哥,我真的审美疲劳了,接点别的角色吧”。

虽然观众对张译角色、演技同质化的讨论,远未达到此时此刻对雷佳音那般集中,但反复出现的“审美疲劳”是微妙又清晰的预警。

01 变化

两年前的春节,《狂飙》大爆,但“受益”最多的,不是一番男主张译。

这与张译主动缺席宣传有关,也与角色有关。张译饰演的安欣是纯粹的理想主义者,几乎没有人格缺陷、世俗欲望和精神弱点。

尽管张译用心地给安欣设计了口音,还用很多表演细节赋予角色生活质感,但后天努力难弥补先天不足。正如导演徐纪周在采访中所说:“作为故事核心主人公,代表的是正面形象,必须得塑造一个道德上没有瑕疵的、完美无瑕的人。”

安欣很好,但也离观众很远。这类角色得到的共情注定不如底层出身的高启强。

张译离观众“审美疲劳”还有多远

而安欣,几乎是张译近年银幕形象的集大成——体制内的公职人员,纯粹的理想主义者,执拗的好人。

张译早就知道,“好人的创作空间非常狭窄。”

《以法之名》里的洪亮,对张译而言,是一次变化。尽管也是公职人员,但洪亮有一种普通人的真实

他任职的十一部负责侦办司法工作人员的职务犯罪,容易得罪同事,吃力不讨好。所以故事开篇,洪亮就打算辞职去北京。

他娶了上司的女儿,称妻子为“领导”,为女儿入学给学校主任送特产,在北京租房子时会考虑一居室还是两居室……颇有窝囊上门女婿之感。即便进入调查万海案的指导小组,洪亮的表现也不算积极,蒋欣饰演的郑雅萍更像主导者。

另一方面,洪亮一直被亲情与正义撕扯。他是司法的维护者,同时也是悲剧的缔造者。

或许可以说,安欣缺失的复杂性在洪亮身上补全了

张译离观众“审美疲劳”还有多远

但对于张译来说,洪亮微小的变化远远不够。

首先,洪亮并非传统意义上“讨喜”的角色,他的性格缺陷让部分观众难以共情

同时,在大结局中,秦锋为保护洪亮牺牲,这一剧情被评价为“秦锋强行牺牲、洪亮主角光环”。虽说更大的问题在编剧,但这种情节设计也会影响观众对角色的评价。

另一方面,张译表演风格与角色类型的重复,确实也削弱了观众好感。

洪亮虽具人性深度,但未能跳出张译的“公检法宇宙”,也未能跳脱观众对他类型化表演的认知框架。在很多观众眼中,这只是张译的又一个公检法角色罢了。

02 “加戏”

张译是爱“加戏”的演员。

早年采访中,他说:“我喜欢跳出戏来客观看待角色,这是我独有的一套方法论。加戏就跟有时候会改台词似的,你必须按照你自己的语气和心境做一些调整,否则你就会演得不自然。”

张译的“加戏”,指向的是细节。他是偏方法派的演员,会给角色设计丰富、自然、符合人物性格的表演细节。

《万里归途》中,张译饰演的宗大伟给妻子打电话时,围了阿拉伯头巾。这个头巾是张译现场提出来的想法,因为宗大伟脸上受了伤,他想遮住伤,不想让妻子担心。

张译还提出要用塑料袋封着头巾,因为不能是提前准备好的,而是“一看就是别人送过来的那种”。

张译离观众“审美疲劳”还有多远

《满江红》中,何立随手拿着的扇子也是张译的设计——“扇子的功能性很足,一打开扇子,把嘴挡住,别人就知道他要说悄悄话,(扇子)合起来的时候就是个指挥棒,也是可以打人的东西”。

《狂飙》中,安欣后期的白发是张译的想法;《第二十条》中,和主角夫妻饭桌对峙时,他给张主任设计一个“溜手机”的动作。

《绣春刀:修罗战场》中,陆文昭把魏忠贤赐他的鱼吃干净,同样是张译的设计。导演路阳评价:“他提供了一个把鱼吃掉的细节,作为一个承上启下的东西,还是挺好的。”

张译离观众“审美疲劳”还有多远

张译不光给自己“加戏”,还爱给同组演员“加戏”。

《九部的检察官》中,王真儿需要表演等人时不耐烦的状态,张译建议她拿着鸡毛掸子,一边擦车一边等,“台词在这些动作当中去实现,你的不耐烦可能就多了几个层次”。

《以法之名》中,原剧本是洪亮看到乔振兴的真实死亡现场后,有一场极致表演,但张译提出,这场嚎啕大哭的戏应该由乔振兴的弟弟来演。

张译甚至会去一遍遍地和群演对台词。《狙击手》片场,他要求群演喊“到”的声音要往上扬,时间也要更长;《金刚川》片场,他会耐心纠正群演的持枪姿势。

和张译合作过《以法之名》的李光洁在采访中说:“他(张译)对于每一场戏,每一句台词,每一个细节,都非常地专注……他会用生活中我们非常常见的茶杯等等,所有东西他都可能运用到他的表演当中,去辅助他完成人物。”

《鸡毛飞上天》的导演余丁也曾说:“每一场戏他都要事先做功课,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细节,一副眼镜、一双手套、一个担子、外衣的袖套,他都有所设计。”

张译离观众“审美疲劳”还有多远

没人会否认张译是好演员。但当这样一位爱钻研、爱琢磨、有想法的方法派演员走到行业头部时,问题就愈发明显——这种精心设计的、极致的表演细节遇上重复性过高或不够讨喜的角色,反而会变成累赘,会成为观众眼中的“小动作太多”。

在知乎,一个被浏览过1090万的问题是:“都在赞张译的表演,为啥我觉得他演的很假呢?”评论区,不少观众达成共识——张译专业、认真、努力、拼劲全力,但有时能看出来,他是演的。

03 头部之困

成为行业头部演员前,张译其实出演过很多类型各异的角色。

《搜索》中,他是腹黑、聪明、城府深的老板心腹;《亲爱的》中,他是文化程度不高的失亲暴发户;《山河故人》中,他是没文化的煤老板;《老炮儿》中,他是欺软怕硬、被扇了一巴掌的城管队长。

《我不是潘金莲》中,他是溜须拍马的贾聪明;《绣春刀2》中,他饰演的陆文昭,表面圆滑谄媚,实则有理想有抱负,最终成为朝堂斗争的牺牲品。

以上这些角色都是配角、小角色,但张译演绎得很好。那时候,没有观众会评价他“演什么都一样”。

张译离观众“审美疲劳”还有多远

改变或许从《红海行动》开始。在这部撤侨电影中,张译饰演蛟龙突击队队长杨锐,一位冷静、聪明、有能力的海军。

后来,《红海行动》拿下36.5亿票房,成为2018年的票房冠军。张译也逐渐成为行业头部演员,出现在各种主旋律影视剧中,演军人、特工、警察、检察官……

这些角色大多是英雄或斗士,背负着沉重的责任,张译的表演也逐渐模式化、流程化。他们在各自的故事里或许有差异,却共享一种由压抑、隐忍、执着混合而成的“张译式”气质。

张译离观众“审美疲劳”还有多远

这更像是市场对一个成功模板的惯性依赖,或许也是头部演员难以逃脱的宿命——当你的某一类角色过于成功时,找到你的角色大多来自同一个赛道。

《隐秘的角落》后,秦昊快成悬疑剧专业户了。于和伟的精英气质让他演了不少的老板和领导——《坚如磐石》《第二十条》《刺杀小说家》《理想之城》《城中之城》《逆行人生》《一出好戏》……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