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社交平台上,一则关于寿命的数据引发了大量关注。传言称:“2022—2024年,全国殡仪馆火化遗体的平均年龄只有67岁,其中男性63岁,女性75岁,比官方公布的78.6岁平均预期寿命少了11.6岁。”

不少网友还引用所谓“解释”,说这是因为“火化年龄反映的是实际死亡年龄,而平均寿命指的是预期值”。这种说法听起来耸人听闻,尤其“男性平均火化年龄63岁”这一点,更是被部分人解读为“刚退休就进火葬场”。

但是,这个结论可信吗?在一些AI搜索工具里,确实能搜到类似“男性平均火化年龄63岁”的结果,还能看到截图称某县殡仪馆的火化数据支持这一点:60岁以下死者占比31%,男性占近七成,平均年龄约67岁。表面上看似乎有依据,但这些所谓“证据”大多来自零散帖文或自媒体内容,缺乏权威背书。

几乎可以肯定的说,网传数据存在严重问题。

首先要指出,殡仪馆火化数据并非国家常规公开的统计指标。网上流传的“2022—2024年全国火化平均年龄”根本查无实据,很可能是AI“幻觉”生成的信息。而AI回答常常混杂虚假引用,来源不明,不能作为可靠依据。

虽然全国层面没有公开火化年龄数据,但一些地方殡仪馆和政府部门曾披露过相关情况:

温州市殡仪馆曾在2015年披露:火化60岁及以上遗体11359具,平均年龄达80.59岁,其中男性79.1岁、女性82.4岁。即便把30—59岁和30岁以下人群考虑进去,男性的平均死亡年龄也在71岁以上,总体超过72岁。

浙江江舟山嵊泗县也曾公布过,“数据显示,2019年11月1日至2020年10月31日全县死亡人口的平均死亡年龄为74.15岁,比‘六人普’(第六次人口普查)时提高了3.86岁,其中男性为71.78岁,女性为77.28岁”。

这些真实的地方性数据,与“男性平均63岁死亡”的说法完全不符。

如果觉得地方数据不具代表性,可以参考全国人口普查。“七人普”公布的分年龄死亡人口数据显示:2019.11.1—2020.10.31,全国平均死亡年龄约72.9岁,其中男性70.6岁、女性76.2岁。这一水平与地方数据大致一致,都远高于网传的63岁。

值得注意的是,平均死亡年龄与人均预期寿命确实并非同一概念。预期寿命指的是某年出生人口的预期生存年限,而死亡年龄是对当期死者的平均值。二者会有差别,但差距通常在5岁左右,而不是网络谣言中的10岁以上。例如,“七普”期间的平均死亡年龄72.9岁,对应的预期寿命是77.9岁,相差约5岁。

综合各类权威数据,可以得出两个明确结论:

  1. 男性的平均死亡年龄绝不是63岁,而是稳定在70岁以上;男女差距大约5—6岁,而不是12岁。
  2. 死亡年龄与预期寿命确有区别,但差距有限,大约在5岁上下,而非传言的11.6岁。

近年来,类似的寿命谣言层出不穷,例如“男性平均寿命只有69.9岁”“80后死亡率突破5.2%”等。这些数据大多经不起推敲,有的甚至直接出自AI虚构。面对这类信息,务必要查证来源,避免被误导。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