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5000人的中大型场馆,两天两场,1万张门票。
主办方本来计划让“天后”那英重回视线中心。
但没想到,现实冷酷得像一记耳光。
距离演出只剩不到两周,各大购票平台的余票页面依旧一片“绿油油”。
主办方看着票数没起色,忍痛在大麦网上挂出了200张八折票。
结果十天过去,依然卖不完。
曾经抢票如“打仗”的场面,如今变成了主办方一厢情愿的“空等”。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同一时间、同一个城市,刘德华的演唱会票房已经一票难求。
人家是1.6万人场馆,两场三万多张票,早早售罄。
这一对比,那英票房滑铁的尴尬便暴露得更彻底了。
但这场“演唱会遇冷”真的只是市场冷淡吗?显然不是。
从票务困境开始追踪,再拉出那英这些年在观众缘上的变迁,这场滑铁实际上早有迹可循。
冰封票房的导火索
说白了,这场澳门演唱会本来不是2024年10月才开,而是2023年国庆节就该登场。
那时候万事俱备,但突然一连串的负面舆情袭来,让项目不得不延期。
其中最具爆炸性的,是那英与刀郎的“旧账重提”。
以及李玟录音事件牵出的《好声音》风波。
刀郎原本沉寂多年,突然凭借新作《罗刹海市》横空出世,热度直冲云霄。
一时间,各路网友都在“考古”他的音乐经历。
而当年那英一句“他不具备审美观点”的访谈片段,也随之再次浮出水面。
这句话被网友反复播放、放大解读,在社交平台引起了激烈争议。
加上她过去曾经在颁奖环节“卡掉”刀郎进入十大歌手的记录。
愈发让大众觉得这是“权力压制”。
事情还没消停,又来了更大的舆情震荡。
李玟临终前留下一段爆料录音,曝光她在录制《中国好声音》时遭遇不公。
作为这个节目的元老导师,那英自然也被卷入风暴核心。
网友纷纷翻旧账,包括节目里她对姚贝娜的“刁难”式选曲。
以及对周深的“风格小众”评语,都成了口诛笔伐的对象。
连续两波负面发酵,那英的形象几乎被“社死”。
原本那个在电视里大笑爽快、点评犀利的导师形象。
一下子被打上了“压人”“嘴毒”“仗势欺人”的标签。
而演唱会,就在这两场风波之后,被悄无声息地延期。
所以,当澳门演唱会终于重新官宣时,观众其实早已换了眼光。
不是“天后归来”,而是“她怎么还有脸唱”。
被搅浑的,不只是口碑,还有人设。
说那英口无遮拦,其实很多人都不会反驳。
她也从不否认自己性格直率,甚至以此为特色。
但直率和失控之间,始终有条界线。
最早的一次争议,还得追溯到她和章子怡之间的“正面交锋”。
2013年,章子怡第一次担任选秀节目《中国最强音》的导师。
媒体在采访那英时问她怎么看这件事。
没想到,那英面不改色、毫不犹豫地说:“她带不出冠军,唱歌是隔行如隔山,我祝她成功吧。”
当时章子怡就站在她身边。
这一段采访后来成了网络流行语,“我祝她成功吧”成为带刺的代名词。
那英的“直白”被网友称为“杀人不见血”。
之后她在公众场合的“翻车言论”也接连不断。
她在某酒会强行劝林志玲喝酒,对方推辞说自己酒精过敏。
那英却说:“你在北京,不喝酒是什么下场你知道吗?”
事后林志玲脸颊通红的照片登上热搜,媒体直接下标题:“那英逼林志玲喝酒,致其过敏”。
在一次发布会,那英因记者问题不满,直接抢手机、怒斥对方,引发全场混乱。
她在微博上也曾写下“最烦装X的人”这样的话。
在娱乐圈中,这种直来直去几乎等于“自毁前程”。
很多观众原本是喜欢她的唱功和“真性情”,但面对频繁的口舌之争,也开始疲惫。
那种“有事直说”的人设,从某种程度上说,变成了“说话不负责任”的代名词。
当年的“对家”,如今活成了对比样本。
更让舆论反弹猛烈的,是刀郎和周深如今的强势表现。
刀郎出道至今争议不断,但他确实是个唱功和创作俱佳的歌手。
从《2002年的第一场雪》到《披着羊皮的狼》,几乎每一首都成了时代记忆。
而那英那句“他不具备审美”,在刀郎最新爆红之后,成了“滑铁卢”。
2023年刀郎在网络上的高热度完全不靠流量营销,纯靠作品。
他演唱会不调音、收益捐山区、几乎零差评。
评论区很多人都在调侃:“那英还砸电视吗?”
周深的情况也一样。
曾被那英评价为“风格太小众”的他,如今在主流平台站稳脚跟。
不仅参与电影原声,还频繁登上各类大制作舞台。
他的唱功和表演感染力,早已不是“小众”可以概括。
于是,网友们看着这一冷一热的对比,自然想起了当年谁说了什么。
那英一句话,把人打成边缘人,如今却被现实打了脸。
这不是简单的“口嗨”,而是时代变了。
脱节的,不只是音乐,还有审美理解。
也有人替那英说话,说她是“性格直、不会拐弯抹角”。
说她不是有心贬低别人,只是情商不高。
甚至有人感慨:“现在的观众太敏感了,连一句实话都听不得。”
但问题不在于她说了“实话”,而是她说话的语境、方式、时机都脱节了。
娱乐圈不是靠实力吃饭的单线系统,尤其在社交媒体高度参与的今天。
观众早已不再仅仅看歌艺好不好,而是看这个人是否真诚、是否值得喜欢。
那英当然有实力。
她12岁加入辽宁少年合唱团,三次考试考进沈阳歌舞团,从伴唱熬成主唱。
靠实力登上春晚,在华语乐坛发行经典专辑《征服》《白天不懂夜的黑》。
这些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但一个歌手成就再高,如果言行方式总给人高高在上的感觉,也难免被大众疏远。
张惠妹当年也曾遭遇票房滑坡。
她没有硬抗,而是选择调整曲风、亲自下场互动,慢慢修复粉丝感情,才又一步步走回来。
那英可以倔强,但不能死扛。
“天后”没变,但观众早变了。
现在的演出市场,已经不是靠名字就能卖票的年代。
2024年澳门这场演唱会,主办方定价本就不算低,结果却落得八折都没人买的尴尬。
观众不是没钱,而是不买账。
在过去,大家看艺人是“粉光环”的,现在更多是“看人设”。
明星不能靠“资格”,更不能滥用“身份”
那英现在的问题,不是没能力,而是没经营好自己的人设。
她并不是一个作恶多端的人,但确实没有意识到“时代对明星的要求变了”。
过去的艺人只要唱好、演好就行。
现在的艺人,要面对镜头、面对网友、面对流量和争议。
同时还要在极高曝光下维护公共表达,这不再是“真性情”可以单点破局的年代。
那英不是不能再火,但要看她想不想变。
结语
现在的她还在舞台上唱《藏无可藏》,也还在一些综艺上露脸,说明她并没有彻底退场。
但如何在这样的局面下逆风翻盘?不是发几首新歌就够了的。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