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网易沸点工作室《谈心社》栏目(公众号:txs163)出品,每天更新。

不出所料,《抓娃娃》爆了。

上映5天,票房已经11.4亿,进入了2024年内地票房榜前十,眼瞅着拿下了今年的暑期档冠军。

继2022年《独行月球》后,“沈马组合”时隔两年的联袂主演,在一片期待声中,再度引爆了沉寂已久的电影市场。

随着票房步步高涨,已有超过15万人在豆瓣评分,打出7.5的成绩。

图源:《抓娃娃》,下同

然而,话题度拉满的同时,电影剧情也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有人直言:“这类内容根本不适合做成喜剧,看得毛骨悚然,有被冒犯到。”

也有人反驳:“欢笑之余细思极恐,正是这部电影的高明之处。”

于是,一场“差评vs好评,1星还是5星”的辩论,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

(内含大量剧透)

01

《抓娃娃》,抓出荒诞

《抓娃娃》的片名,就很值得玩味。

既表示着“从娃娃抓起”;

也可以理解为商场的娃娃机:父母不惜投入重金,只为抓到一个心仪的“玩偶”:合格的孩子;

还暗示着电影的剧情:24小时的监视,不间断的控制,只为把孩子牢牢抓在手中。

影片的主要内容,就是沈腾饰演的大款马成钢,对儿子马继业“用心良苦”的教育。



在此之前,马成钢有一个“不成器”的大儿子,即使一掷千金给他最好的生活环境和教育资源,仍旧长成了父亲瞧不上的样子:高考总分两位数,没能力接手自家企业。

痛定思痛,马成钢决定“开小号”重练。

他一改之前的富养模式,复盘自己的成功之路,认为是儿时的贫苦造就了自己的现在,决定让小儿子马继业也完整体验一遍。

于是,一家三口抛弃了大别墅,住进了老破小。

被寄予厚望的马继业,从小就成长在马成钢精心设计的虚拟世界里。

邻家大姐、楼下大哥、菜场小贩、书摊老板,全部都是工作人员、资深教师扮演的,就连卧病在床的奶奶,也是教育专家假冒的。

在一众NPC的联合努力下,富二代马继业“没苦硬吃”的生活上演了:



父母出门偷偷开超跑,马继业上学靠脚跑,还要被路过的同学嘲笑;

老师因他们家的贫困破旧心酸落泪,想上门帮扶,马成钢却用“这个装修风格是我们整个家族的一种选择”堵了回去;

好不容易过个生日,送给儿子的生日礼物,是“支配咱家一千多块的全部家产”,美其名曰“财商锻炼”;

马继业答应得好好的,转头经不起诱惑,拿钱买了平板,想钻七天无理由退换的空子:

马成钢感觉儿子要走歪路,一边旁敲侧击“人无信不立”,一边直接命令手下把平板泡了水:

退款失败的马继业,只能在同学的讥讽中捡瓶子赚钱,弥补自己的错误。



哪怕把儿子的尊严扔在地上踩,也得让他过苦日子。

至于孩子的成长轨迹,马成钢更是牢牢攥在手里:

除了考上电影中设定的最高学府:清北大学工商管理系,马继业的人生不可以有第二种可能。

然而,当马继业渐渐长大,“三言两语骗不过去了”,他越来越发现,这个世界好像不太对。

仿佛有一个更高维度的生命,在时刻操纵着他。

于是,他尝试着找寻真相,反抗、叛逃和觉醒也就此开始。

02

谁在给《抓娃娃》打一星

随着影片的热映,与热度一同暴涨的,还有源源不断的争议。

7月13日,点映开启的第一天,就有大量高赞评论怒斥《抓娃娃》是烂片,原因是“他们杀死了马继业”。

观众控诉:“给开心麻花宣判死刑的电影。”

“共情马继业后,这部片子一点也笑不出来。”

“电影院里此起彼伏的笑声,像一把把刀扎在心上。”

诚然,网友们所言非虚。

电影中,马成钢一家对孩子的教育,自始至终都围绕着一个字:骗。

妈妈手上的高级手表差点“穿帮”

在他精心营造的乌托邦中,贫穷是假的,苦难是假的,街坊邻居是假的,就连最亲爱的奶奶,也是假的。

最讽刺的是,他们丝毫不觉得这是一种伤害。

上一秒还在装病吐血的奶奶,下一秒就教育孙子说:“人无信,则不立。”

当真相被戳破,马成钢还理直气壮地辩解:

“善意的谎言从来不是欺骗,是爱,是最高维度的爱!GREAT LOVE!”



看似小众的欺骗背后,是传统中式教育令人窒息的掌控欲。

“只有读书是正路”,所以兴趣不重要,特长不重要:

儿子展现出长跑天赋,被体校教练看中,马成钢不允许儿子去不了清北、学不了工商管理,便从中作梗:

不惜找了假医院、假大夫,宣布马继业这辈子都不能当专业运动员。

早恋不被允许,但恋爱教育是不可能的,正确引导是不存在的:

马继业和女同学走得近些,甚至没什么恋爱的苗头,马成钢就施展“钞能力”,把女孩保送进舞蹈学校,将两人的成长轨迹强行拆散,把早恋扼杀在摇篮里。

在学习面前,亲情、诚实、心理健康都可以抛之脑后:

当教育专家扮演的“奶奶”无意间穿帮,马成钢干脆让她直接下线:宣布奶奶去世,甚至举办了一场葬礼。

马继业哭得死去活来,可他万般不舍的“奶奶”,还在所谓的遗言里,叮嘱他一定要考上清北大学工商管理系。

宁肯给儿子一份生离死别的痛苦,也要避免他胡思乱想,影响高考“大局”。



当弥天大谎被揭穿,面对儿子痛苦的泪水、崩塌的人生,马成钢依然居高临下地说教:

“这么多人围着你转,你还有什么不知足的!”

“你以为只有我们操控了你吗?难道你就没有操控我们的人生吗?!”

孩子,是可以被欺骗的;兴趣,是要坚决扼杀的;就连最宝贵的亲情,在成绩面前也必须让步。

至于父母,永远正确,永远用心良苦,永远“都是为了你”。



一个个笑点与冲突,揭开了东亚孩子成长中血淋淋的伤疤。

颇有种“地狱笑话”的意味。

也正因如此,才有一众观众观影结束后,毫不犹豫地送上了低分。

有人被戳中了痛点,触发了PTSD;

有人觉得这部片子说教味儿太浓;

也有人指责马继业不该拿高考当儿戏;

另一种批评声,则来源于对结局的不满:

马继业没有选择与父母彻底决裂,而是复读一年后,高分考入了体育大学。

马成钢也没有真正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在电视前调侃儿子的比赛成绩,还想生个三胎“补偿一下”。

这种强行走向正确的“合家欢”,让人倍感不适。

还有不少人认为,这部片子是对社会底层群体的一种冒犯。

“穷人掏钱,看富人在电影里装穷人。”

在矛盾一触即发的现在,某种程度上,对《抓娃娃》的批评同样在走向荒诞。

但冷静下来思考,果真如此吗?

03

别把讽刺喜剧当纪录片看

作为观众,当然对任何一部作品都有评价的权利,更有批评的自由。

不过在批评之前,首先需搞清楚电影的定位:

讽刺喜剧。

它用幽默的手法、夸张的表达,于嬉笑怒骂间,揭露赤裸裸的现实。

最终的目的,是让观众在欢笑过后陷入沉默,激发人们对现实问题的思辨。

而这种揭露,绝不等于消费、取乐,它只是呈现现实本身。

例如《私人订制》,范伟饰演的司机老范,是个本本分分的好人,痛恶贪官污吏,发誓自己若是身居高位,绝对是个不为钱色所动的清官。

于是乎,过了一把当官的瘾。

图源:《私人订制》,下同

没成想,老实人真的陷入到官场情境中,一切都不是那么回事儿了。

当“外国来宾”空手拜访,当“老乡”送的土特产真的只是土特产,领导的面子挂不住了:

“我可以不要,但你们不能不送!”

“你们就拿这个(土特产)考验干部?!”

而面对女下属对他身体上的“格外关心”,老范更是把持不住,彻底败下阵来,事后还不忘总结:

“群众里面有坏人啊!”

片中产出了许多经典台词

讽刺官场的贪污腐败、道貌岸然,“好人也变成了坏人”,并非在为乱象辩驳,更不是在将这一切合理化。

同样的,还有《甲方乙方》中的尤老板:

吃够了大鱼大肉,一心想体会一把吃糠咽菜的“幸福”,花钱去偏远山区体验生活,甚至放下豪言:“让我吃到一点儿荤腥,跟你没完!”

结果两个月的时间,苦到把村子里的鸡全吃光了,连耗子都不放过,折腾得乡亲们苦不堪言。

体验结束的那天,已不修边幅的他,在村头的土窑上望眼欲穿,看着自己的豪车徐徐驶来,跳上去头也不回地离开。

图源:《甲方乙方》

这并不是要突出山区生活的艰难,讽刺农村生活的贫苦,更不应该被指责“大款倒是走了,乡亲们怎么办”。

还有《大腕》中的名场面,疯人院中,一群病人运筹帷幄指点江山,高谈自己的致富经:

图源:《大腕》

难道是对精神病患者的取乐和消费吗?

再回到《抓娃娃》。

这部片子真是对“穷人”的戏谑、是对接受过“穷苦教育”群体的冒犯么?

相较之下更能说通的,是它以喜剧的形式,呈现出“穷养教育”和它所代表的、父母对子女人生的压制和掌控,以及被这种教育影响一生的无奈。

就拿许多人所不满的结局来说:

被欺骗被伤害的马继业,反抗得不彻底;操纵孩子整个青春的马成钢,也没有受到任何实质性的惩罚。

太不爽,太不解恨了。

可又太现实了。

有多少孩子,明明一直被伤害,却又被传统孝道裹挟,不断地妥协让步;又有多少父母能得到“惩罚”,真的反思呢?

影片结尾的彩蛋里,马继业看似完成了梦想,与过去和解,意气风发地在参加长跑比赛。

下一个镜头,神采飞扬的他却被路边的成堆矿泉水瓶吸引,在万众瞩目下,一个个捡起来,把垃圾捧在怀里,微笑着跑向终点。

恐怖吗?不少观众的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可面对如此荒唐的举动,电视机前的母亲,只是轻飘飘地对丈夫说:

“都怪你,给孩子整出阴影了。”

沈腾却摇晃着泡着人参的高脚杯,做出了“补偿一下孩子,给他一个弟弟妹妹”的决定。

这样的收尾,很难用“富人轻飘飘地走向了人生巅峰”来总结,反而令人感到一阵寒意。

马继业,一直困在那间老破小里,从没走出来。

这样的安排,不该用“富人装穷人后拍拍屁股离开”来解读。

再看片中戏份不多的“养废了的大号”马大俊:

得知年幼的弟弟在大街上捡破烂,他派人接去豪华酒店吃饭泡澡,帮他改善一下生活。

面对父亲无休止的轻视和敌意,自知无法改变对方的他,选择与自我和解,最终登上雪山之巅,在山顶喊出:

“老马!我不再需要你看得起我了!!!”

图源:@中国探险协会 抖音账号

当弟弟终于实现长跑的梦想,他举着“不要放气(弃)”的应援牌来到场边,用自己的方式,开心又笨拙地给弟弟加油鼓劲。

一个在冷落和放养中成长的富二代,除了没啥文化,三观几乎是全片最佳。

这种颇具割裂感的呈现,也是对操控式教育、自以为是的家长,最强有力的讽刺。

好在,对电影无论是赞美还是批评,有一个声音出奇地一致——

这是一部披着喜剧外衣的恐怖片,喜剧的内核下,是中式教育特有的惊悚。

作为一部讽刺喜剧,能让观众产生这样的思考,已经展现了“呈现”的价值。

喧闹过后,或许这就是留下的意义。

本文系网易沸点工作室《谈心社》栏目(公众号:txs163)出品,每天更新。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