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元宵节到啦!昨晚的《2025元宵奇妙游》惊艳亮相,带我们穿越古今,沉浸式感受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开启了一场绚烂的视觉盛宴。
看完节目,是不是对“元宵节”的兴趣更浓了?老话说“正月十五闹元宵”,明明是团圆节,为啥要“闹”元宵呢?其实,早在数百年前,古人就觉得要在正月第一个月圆之日,做些特别的事情了。今天就让我们解锁元宵节这些玩法,一起欢欢喜喜“闹”元宵!
元宵节由来
正月十五元宵节,也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又称上元节、元夜或灯节。上元节一名,来源于道教。在道教的“三元说”中,“上元”是古代历法名称之一。
道教将这一天定为赐福的“天官大帝”的生日(天官大帝为道教中“三官大帝”之一,另有地官、水官),并命名为“上元节”。除了道教之外,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佛家在新年之初燃灯的习俗也影响着上元节。
隋唐时期,人们对上元节的庆祝已经十分盛大。华灯初上之时,古人的上元夜亦正式开始。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一年之中,只有这几天夜里可以玩个尽兴,即便通宵达旦也不会被问责,故而正月十五这一天也有“元宵节”的别称。
古人如何“闹元宵”
取消宵禁的不眠夜
在古代,夜晚实行宵禁,百姓不能随意出门。但在唐朝,元宵节期间取消宵禁,一时间,长安城内灯火辉煌,百姓们纷纷涌上街头,赏花灯、看表演,彻夜狂欢。
《旧唐书·睿宗纪》就记载:先天二年,“上元日夜,上皇御安福门观灯,出内人连袂踏歌,纵百僚观之,一夜方罢。”描绘出当时人们手牵手唱歌跳舞的热闹场景。想象一下,古画中的长安街头,灯火如昼,人群熙熙攘攘,大家身着华服,欢声笑语,这一夜,整个长安变成了不夜城,真可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偷青”和“偷灯”
在古代,元宵节期间有一种独特的习俗——“偷青”和“偷灯”。年轻人成群结队去偷菜、偷灯,甚至还有“偷灯者无罪”的说法。这种习俗看似叛逆,实则有着美好的寓意。“偷青”象征着丰收和希望,人们相信在元宵夜偷取青菜可以带来好运。而“偷灯”则寓意着光明和希望,希望新的一年里生活如灯火般明亮。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可以短暂地打破常规,享受这份别样的欢乐。
浪漫情人节
在中国古代,元宵节是一个充满浪漫色彩的节日。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所以元宵节可以说是地道的中国情人节。古代女性受礼教约束,元宵节无比热闹的灯会就成了脱单的好时机。从欧阳修的“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到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描写元宵节情人约会的诗词名篇数都数不清。
在电视剧《大明宫词》中,太平公主和薛绍第一次见面就在元宵节的街市上,薛绍戴着昆仑奴的面具,成为许多人心中的“元宵经典佳话”。
元宵习俗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皆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圆幸福,年年欢聚。
关于元宵节吃元宵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代。当时称元宵为“浮圆子”、“圆子”、“乳糖元子”和“糖元”。从史料记载看,元宵作为欢度元宵节的应时食品是从宋朝开始的。因元宵节必食“圆子”,所以人们使用元宵命名之。
闹花灯
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正月十五晚上,街头巷尾,红灯高挂,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不一而足。
舞狮子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起源于上古时代,正月十五耍龙灯,载歌载舞的节日氛围,流传于很多地方。
踩高跷
踩高跷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流动方便,无异于活动舞台。因此深受群众喜爱。
赏月
圆圆的月亮缓缓升起,珠圆玉润,如梦似幻,仿佛将祝福播撒人间。此时此刻,月满冰轮,月华如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等,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寄托祛病延年的心愿。
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人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增添节日气氛。河大卫准备了几个有趣的灯谜,看看你能不能猜出答案。
视而不见,兄来到
(猜一字)
偶尔多一人
(猜一字)
家家户户闹花灯,明月挂上青云梢。
(猜一节日)
心怀天下敢为先,露白东边一日升。
(猜小编此刻的心情)
猜出来了吗?
快来评论区留下你的答案
一起体验猜灯谜的乐趣
今日元宵节
你的家乡还有哪些特别的习俗?
有什么让你难忘的事情吗?
欢迎留言分享~
综合自中国教育报、中国新闻网、新华网、网信嫩江、视觉中国等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