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繁荣的商业之中,酒楼客栈等寻欢作乐的场所自然是少不了的,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之中占得优势以吸引到客人,商人们自然也手段百出,胡姬便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诞生。 作为西域来者,她们自带一股与中原女子不同的气质,也正是借着这点,她们甚至也成为了文人笔下的常客。但事实上,虽然胡姬是在唐朝之时才成为大众熟知的群体,但其实早在唐前,她们就已经在中原露面并立足,并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在人们心中存留。 胡姬的总体形象在唐前是以文人们的想象作为主导 1、当垆卖酒的专业户是胡姬们的生计和初始形象 外来者想要在某个地方生存并立足,掌握一门独特的技巧就是必不可少的事情。而作为拥有着与中原文化截然不同特点的西域文化,则为胡姬们提供了足够的资本,其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她们独特的葡萄酒酿造技术。

唐朝宴会 张骞出塞之时,亲眼目睹到了葡萄酒的酿造盛况及其所能带来的丰厚利润,“宛左右以葡萄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 西域的葡萄酒就在这时首次传入了中国,且作为一种风味独特的酒,它很快便获得了汉民族的青睐。但是,由于葡萄并不能为老百姓带来生机,而西域的葡萄酒酿造方法也较为稀缺,这就导致供不应求的情况产生,只有少数贵族和皇室能够享受到这种美酒。 受这种市场需求影响,当垆卖酒就成了胡姬们的第一生计考虑。她们作为土生土长的西域人,自然在葡萄酒的酿造上有着独特的方法,从而能够使其呈现出独具风味的口味,客人自然也就慕名而来了。 此外,她们有别于中原女子的样貌也可以作为一种吸引顾客的手段,正如辛延年在其诗中所言: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

如此青春靓丽且又独特的美人来作为售货员,有时甚至能起到比葡萄酒的味道精美与否更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随着中原和西域之间的商业贸易越来越频发之后,胡姬的出现也愈发频繁,并逐渐成为常态。 2、忠贞不屈并勇于反抗强权的斗争形象 作为当垆卖酒的生意人,胡姬们就不得不整天与形形色色来历不同的人接触,而正是这种现实情况,为文人们的诗文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 一篇诗作若要成功且引起一定的社会效应,除了需要其本身的结构工整严谨之外,其所反映的思想内核及社会现象也极为重要,因为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够引起人们心中的共鸣。 而当胡姬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人物时,她们自然也就成为了普罗大众中的一员,但由于她们自身的特殊性,她们又不可避免地会承受到更多的关注,这也是诸如《羽林郎》等作品产生的现实来源。

唐代街市 在《羽林郎》一诗中,作者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一位胡姬义正言辞地拒绝一名权贵的故事。“昔有霍家奴,姓冯名子都。依倚将军势,调笑酒家胡”,寥寥几句便将一名纨绔子弟的形象勾勒了出来,无论是“奴”字还是“依倚”,也将作者对其的鄙视态度显现无疑。 相比之下,胡姬的发言显得沉稳有力且坚决,“男儿爱后妇,女子重前夫。人生有新故,贵贱不相逾。多谢金吾子,私爱徒区区。” 虽然汉民族中有此经历的女子必然更多,但作为拥有着特殊身份的胡姬,却更能激起民间的同情和愤怒,这也是其忠贞反抗形象能树立起来的重要原因。 3、多愁善感的闺中女子形象 想必在大多数人的眼中,胡姬既然来自西域那等辽阔豪放的地方,那么其性格必定也相对较为开朗阳光,不至于出现如林黛玉那般的小家碧玉心思。但事实却正好相反,唐前的胡姬形象中,多愁善感也是她们的一个重要标签。

胡姬歌舞 在《胡姬年十五》一诗中,“花将面自许,人共影相怜。回头堪百万,价重为时年” 两句透露出了一种深深的顾影自怜的萧瑟之感,与人们想象中那种当垆卖酒的开朗形象大相径庭。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首诗并未具体描写到胡姬们的样貌,说明在作者眼中她们与其他人其实并无多大区别,都只是生活在一个地方的普通人而已。 此外,在“虹梁照晓日,渌水泛香莲”一句中,出现的几个意象都只是纯粹地汉文化体现,与胡姬本身所自带的西域特点毫无关系。可以说,经过在中原的常年生活,她们的外族身份已经不再被人关注,或者说,并不重视这种身份。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导致文人将她们作为描写对象时,并没有考虑到她们本来的真实形象,而是依旧按照描写其他汉族女子那样来进行,无论是意象、手法还是其他,几乎可以说是相同的。这也就使得胡姬也呈现出了如同小家碧玉的那般形象,即便这并非她们本身的样子,但也已经流传开来,在人们的心中定下了根。

不同胡姬形象反映出来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 1、要求女子遵守妇道的社会需求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便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主导思想,其中的观念在官府的倡议和推广下也为广大平民所遵守,丝毫不敢有违背之处。儒家中的“夫为妻纲”也被奉为经典,广大女性在思想上被套上了一层牢固的枷锁。 但是,由于统治阶级对这种观念的崇尚,“夏四月赐……贞妇顺女帛”,大量文人们的推广,再加上社会之中“贞节牌坊”等事物的出现,导致这种枷锁并未受到女性的厌恶,反而是以完成了它为荣。 胡姬作为外来者,竟然也做到了忠贞不屈,这对广大女性来说不得不说是一个极大的刺激,让她们对遵守妇道更加深信不疑。

2、政治黑暗下对权贵们的抨击手段 东汉时期,由于皇帝们大多早夭,导致继承人在继位时几乎都处于幼年时期,完全没有任何执政的能力。外戚干政便成为当时东汉朝廷的重大问题,并直接威胁到皇帝的统治。 为了夺回自己的权利,皇帝长大后便只得借助宦官们的帮助,并将他们作为自己的心腹来授予权力,这又使得宦官干政成为一大问题。 如此循环往复,使得东汉后期的政治极为混乱,贪官污吏横行,百姓生活极为困苦。而文人将胡姬的光辉形象与权贵们的丑恶嘴脸放在一首诗中形成对比,这无疑便是对他们的有力嘲讽。 3、不受重用时的心情低落之感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腐败,社会黑暗,大量文人雅士对现实社会感到失望,在心理上自然也会滋生无比惆怅的情绪。然而,在外族侵略的情况下,汉人们仍然不能完全团结起来一致对敌,更是让无数人感到失望。

唐代女子 尤其是对部分有心于北伐的仁人志士来说,他们虽然有一腔热血和一身本领,却受到政府的掣肘而导致无法受到重用,“功业未及建,夕阳忽西流。时哉不我与,去乎若云浮。” 在这种情况之下,他们的心情自然是低落到了极点,所创作出来的诗歌整体也呈现出抑郁的状态,将胡姬作为主要描写对象,也只是借其独特身份来加深这种感情而已。 胡姬能够成为文学常客与中国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1、商业的发展促进了不同民族间的融合 自从张骞通西域之后,汉民族就已经开始了与异域地区的交流。而当匈奴被彻底打败,西域被纳入汉朝的版图之后,这种交流自然也就变得更加频繁,而其中最主要的,便是商业贸易。 在金钱的这种现实需求下,无论是对汉人来说,还是对胡人而言,即便双方在身份上有着诸多不同,却也可以成为贸易伙伴。尤其是当时的汉朝国力强盛,吸引了无数胡人在此驻足定居。

宴饮图 胡姬也正是在这时与汉人开始了密切接触,并逐渐消磨掉双方语言、文化等方面上的差异。可以说,如果没有商业,胡姬自然也不会大量进入中国社会,自然更不会出现在文人的作品当中。 2、对酒的大量需求导致了胡姬的引人注目 正如“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一句所言,作为人们发泄情绪的手段,饮酒对人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而中国古代社会对酒的需求量也因此极其庞大,无论是权贵豪门、文人骚客亦或是平民百姓,对酒都有着独特的喜爱。 而葡萄酒一种作为独具风味的酒种,自然能够吸引人无数人前来品尝,尤其是对下层平民来说,更是能够满足好奇心。而作为葡萄酒的酿造者,胡姬便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诸多关注,她们的一颦一笑、一动一静,都被文人骚客们看在眼中记在心里,成为了日后创作的重要灵感。

总结 唐朝作为鼎盛时代,生活在其中的人自然更注重于享受,胡姬作为能歌善舞、美丽大方的代表,也就深深印刻在了之后人们的心中。而唐前的胡姬却更多地只是被看作日常生活中无异于其他汉族的一份子,并没有太多值得关注之处。 如果真要说的话,她们的身份及特殊形象反倒成为了文人们来加深情感的工具,对她们背后的西域文化没有做出太过深刻的探讨,这便是时代环境不同所造就出来的不同结果。当然,胡姬在长时间生活中主动地融合于汉文化之中而不再呈现出独有的特点,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参考资料: 1.《汉魏六朝诗文中的胡姬形象》 2.《胡姬形象与西域文化的传播》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