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多文学的巨人,一如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涌现了孔孟荀、老庄等巨擘;一如明末清初思想解放潮流,涌现了顾炎武、王夫之等人。 近代以来,涌现巨人最多的一定就是在五四运动那一时期,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鲁迅等等一系列的伟大人物一一登场。民国的文坛波澜四起,男作家、女作家之间相互论战,有这么一位女作家,就追着我们民国大文人鲁迅骂了半辈子,她就是——苏雪林。

封建压迫下成长的才女 苏雪林,1897年出生于浙江瑞安,那是一个中国思想刚刚才破开一个口子的年代,她家的奶奶受到几千年来“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样的的封建思想的影响,所以她觉得作为孙女的苏雪林并没有资格和男孩子一起读书学习。 直到七岁时,她才有机会在祖父的私塾里跟着那些家族里的哥哥弟弟们一起学习,囫囵吞枣般读了些《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儿童启蒙读物。 可惜,在私塾读了没一两年,她的哥弟就去学校上学了,作为女孩子的她,是不被允许去学校上课的,所以她只能留在家里无所事事。

在这期间。她借着前两年学习的一些字,通读了《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等中国传统名著,虽然也只是简单浅显的理解,但是对于苏雪林而言,也是枯燥生活中的一丝慰藉,也为她日后走上文学道路打下了基础。 不过,最幸运的是,苏雪林有一个在日本留学回来的叔叔,他的思想比较开明,见小姑娘对学习如此感兴趣,便劝说她的父亲叫她上了一个基督教办的小学。 但是她的求学之路仍然是一波三折,上小学不久又被迫辍学,后来在祖母和同乡面前磨破了嘴皮子,才有机会重新回到学校学习。

在苏雪林考入女子师范毕业后,她成了一个小学教师。可是她并不满足于只能做一个小学老师,想要继续去学习,可是这时候家里却给她安排了相亲。 她怎么希望被家庭绊住了脚步,她不断抗争,大病一场,家里无法,不再逼婚,也满足了她升学的愿望,考入了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在这里受到了新文化运动的洗礼,用白话文写作、发表政论文章、参与社会评论,她已经“成为一个完完全全的新人了”。 1921年,苏雪林赴法留学,但是家里却时时写信希望她可以早点回来,最后因为父亲变故,母亲生病,她时刻受到着煎熬,所以最后她不得不再次辍学回到祖国。

回国后,先后任教于东吴大学、沪江大学、安徽大学、武汉大学等。在任教过程中,她也在不断地写作,出版小说、文集。 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压迫下,苏雪林不甘就此碌碌一生,坚定地走出了独属于她自己的人生。 半生痛骂鲁迅 说来苏雪林与鲁迅的纠葛倒也奇怪,使得苏雪林在鲁迅逝世后痛骂了他半生。1921年,苏雪林到北京求学,正值新文化运动高涨之一时期,受到新思潮影响的苏雪林对这些新文化运动的大家都十分崇敬,尤其是对于鲁迅先生。

那时的她,可以说是鲁迅的狂热粉丝,在1928年苏雪林的第一部小说《绿天》发表之后,她还给鲁迅送了一本并在扉页上留下寄语。直到现在,还有两三本她的专著收藏在“鲁迅藏书”系列中。 可是没过多久,她就对鲁迅“粉转黑”了。一开始的起因,可能是有一次出版社老板组织文学沙龙活动,苏雪林和鲁迅都出席了。 这下,苏雪林可以与自己的偶像鲁迅先生近距离接触,想来她也是十分兴奋,但是没有想到的是,当苏雪林向鲁迅伸手打招呼的时候,鲁迅忽略了,只是简单的点了点头。

这叫苏雪林很没有面子,也可能有童年封建家庭的影响,鲁迅先生这一行为使得她觉得自身尊严被践踏。 所以从这以后,苏雪林对鲁迅就不再有什么好感,更是在1936年鲁迅先生去世的时候,在他的葬礼上批判鲁迅,还专门给蔡元培蔡公写了一篇《与蔡孑民先生论鲁迅书》,对鲁迅破口大骂,还称呼他为“奸诈小人”,开始了她后半生的“反鲁”。 分道扬镳的婚姻 前文中提及她在去北京上学前,家里想给她相亲包办婚姻,只是后来没有成功。后来她在法国留学过程中家里人也经常写信催婚。无奈之下,她回国与母亲安排的男人见面结为夫妻。

她的丈夫是一个五金商人的儿子张宝龄,当时从上海圣约翰大学肄业,后来又去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理工课程。 苏雪林自认是一位独立女性,但是她的婚姻却要受困于家族不能自主,所以一开始她对于张宝龄这个丈夫就是不满意的。 在法国期间,她也曾经与这位未婚夫通过信,却发觉两人性格不符,只是碍于母亲病重,想要看到女儿结婚的愿望,她回国后还是和张宝龄结了婚。

1925年,两人结为了夫妻。在婚后的一段时间里,因为张宝龄的真诚相待,两个人还是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甜蜜。 可惜,日子不过多久,苏雪林发现两个人的个性实在是相差太大了,一个人搞文学出身,喜欢追求独立自主;一个理工科出身,沉默理智。 张宝龄可能更希望妻子可以相夫教子,做饭羹汤,可苏雪林却觉得新时代女性绝不可以只做这样的事情,所以她拒绝花时间为自己的丈夫做汤。 这对夫妻这样相敬如宾地过着生活,后来两人终于是分道扬镳,苏雪林去了台湾,张宝龄留在大陆。

小结: 苏雪林一生,从受尽封建压迫到打破桎梏,一步步走上了新女性的道路,可以说她是幸也不幸运的,但是这一切也都是她自己的选择。 哪怕是最后她选择与张宝龄分道扬镳,一个人去到了台湾,最后几经波折之后孤独地在台湾老去,这也是她所作出的选择的结果。我们身为局外人,没有资格过多地评述她。 不过她一直活到了103岁才去世,即使晚年孤独,她的成绩,却也是我们大多数人所望尘莫及的。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