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西方有苏伊士运河,东方则有中东铁路。毫不夸张地说,中东铁路带来了东北地区的经济繁华,使得东北成了当时亚洲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不过很多人还不知道中东铁路的由来。
       1895年,甲午战争以后,清廷恨透了日本,这个时候沙俄见缝插针,帮了清廷一把。先帮助清廷赎回了辽东半岛,后又承诺贷款1亿两白银给清廷还债。
       清廷感动得稀里哗啦,自此改变战略部署,开始联俄抗日。结果到了1896年,沙皇尼古拉二世便借加冕仪式的由头,邀请老李到俄国去,签订了《中俄密约》。


       这份密约便是建立中东铁路的根据。
       沙俄很早就开始修建西伯利亚铁路了,但是到东部这一段的时候,需要从黑龙江以北绕道,才能通往海参崴,可以走,但不是很方便。沙俄以此为借口,要求在中国的东北修建一条铁路,直通海参崴。此外还有一条南延线,从长春直通旅顺口。这条丁字形的铁路,直接把咱们东北的主要城市都给包圆了。
       这事儿显然是侵犯到了咱们的主权,不过当时正处于中俄蜜月期,老李和随行人员又拿了点回扣,这事儿就算这么敲定了。
       当然了,清朝的老脸还是要的。
       比如说,这条铁路的名字叫中东铁路,也就是中国东方铁路,又名东清铁路,也就是清朝东部铁路的意思。此外,为了修铁路,沙俄还特地成立了一家银行,名曰华俄道胜银行。特地把“华”放在前面,就是为了照顾清廷的面子。
       说实话,人家把清廷的心理摸得透透的,只要面子不要里子,面子到位了,里子随便你怎么霍霍都行。


       1903年,中东铁路正式开通运营。这还不算完,沙俄建立的那个华俄道胜银行,甚至在东北境内发行纸质卢布,车票只收卢布,俨然是把东北当成自己的势力范围了。
       清廷不心疼,日本反倒是心疼起来了,他们觉得沙俄的行为,严重影响了日本在东北的权益。因此1904年爆发了日俄战争。
       战争结束后,中东铁路的南延线,被沙俄送给了日本,日本将其改名为南满铁路。而沙俄则继续持有中东铁路的主干线。
       一战爆发后,沙俄扛不住内忧外患,于1917年宣布崩盘。沙俄走了,苏俄来了。列宁领导的苏俄,在1919年、1920年和1923年,分别发了三份对华宣言,每一次就中东铁路是否无偿归还给中国的问题,都给出了不同的答案,这是怎么回事呢?


       1919年7月的《苏俄第一次对华宣言》中,曾表明无偿归还中东铁路。
       法国人开凿了苏伊士运河,后来英国人又分到了一部分股份。因此,埃及的黄金航道苏伊士运河,其实在历史上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英法两国获益的工具。
       埃及人肯定不答应啊,运河在自己的土地上,由自己的先民修建而成,凭什么获益方没有埃及人?所以埃及在1956年发动了夺回苏伊士运河的战争,并且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其实中东铁路的问题也很类似,清朝和沙俄相继倒台以后,中东铁路的归属问题,也就浮出水面了。这条铁路在中国的东北,那自然就是中国的资产,凭什么受益方还是俄国人呢?
       1919年,尚未稳定国内局面的列宁,便让外交官加拉罕发表了《苏俄第一次对华宣言》。其中明确指出了一点:
       苏俄会将中东铁路无偿还给中国。
       但是当时北洋集团一点儿也不兴奋。为啥?因为那时候的苏俄还没有统一整个俄国,大片远东地区,依旧还在沙俄的残余部队之手。尤其是中东铁路的运营权,依旧在沙俄残余势力手里。再加上美日等国联合出兵西伯利亚,使得苏俄根本就管不了远东的局面。
       也就是说,列宁这是在慷他人之慨。其实当时的苏俄压根就没有处置中东铁路的权利,自然可以随便说说了。
       当时的苏俄,也非常希望北洋集团能够为了收回中东铁路,出兵对付东北的沙俄余部,这样也可以减轻他们的不少压力。这步棋是真的妙啊,难怪北洋集团一点儿也不兴奋。


       1920年9月的《苏俄第二次对华宣言》,中东铁路成了可以谈判的问题。
       到了1920年,苏俄的话锋立马转向了,过去曾经答应无偿归还的中东铁路,在这份宣言中,成了可以坐下来谈判的问题。
       为啥突然就变了呢?因为当时苏俄国内的局面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转变。
       1919年12月份,南线战场上,苏军拿下了哈尔科夫、基辅等地,1920年1月,拿下了察里津、罗斯托夫,亚速海沿岸等地。1920年2月,苏军拿下奥萨德,3月占领新罗西斯克,白军可谓是节节败退。
       同一时期,北线的苏军也大获全胜,攻占了阿尔汉格尔斯克、摩尔曼斯克等地。东线战场同样取得了不俗的战绩,1919年底,陆续攻占伏尔加河流域、乌拉尔地区、西伯利亚等地。东线的白军头领高尔察克,也在1920年2月被苏军处决。
       四面开花,大获全胜的苏俄,在1920年完全掌握了俄国的命运。剩下的工作只是打扫战场了,这个时候骨气硬起来的苏俄,对于中东铁路的归属权,自然拥有了发言权。
       这么一条躺着赚钱的铁路,凭什么无偿还给中国?因此,当1920年9月苏俄全面掌控局势后,《苏俄第二次对华宣言》和上一次的内容自然有不同之处。
       上一次是把敌人兜里的铁路,无偿还给咱们。不仅换取了咱们的认可,说不定咱们还得帮着苏俄对付他们的敌人。
       这一次,苏俄的敌人已经基本被收拾干净了,中东铁路忽然成了苏俄可以继承的财产,他们又怎么可能愿意放手呢?说坐下来谈,已经是很客气了。


       1923年12月的《苏俄第三次对华宣言》,已经完全删除了有关中东铁路的内容。
       到了1922年,苏俄内部就更加稳当了,这个时候的苏俄,除了要考虑财产继承的问题,居然还考虑起了自身信誉的问题。
       因此,关于中东铁路是否无偿还给中国的事情,在苏俄高层内部,还真的引起了一场讨论。
       当年8月,苏俄内部开了一场大会,会后的决议表明,多数人不赞成将中东铁路的问题从此前的宣言中删除。
       到了10月份,苏俄外交部长契切林,特地提醒过斯大林:
       将中东铁路,无偿归还给中国,这是咱们以最庄严的方式做出的承诺。言下之意很明显,如果这事儿不认了,那以后谁还信你?
       不过很可惜,到了1922年11月3日,苏俄外交委员会开了个大会,会议通过了一个决议:苏俄保留中东铁路的所有权。
       这么一来,苏俄内部基本上算是统一了思路,用一句话简单来说:
       只要里子不要面子了。
       什么信誉?什么宣言?跟苏俄有什么关系?能实实在在揣进兜里的,那才是货真价实的东西!苏俄似乎一夜之间长大了,不再愿意去实践那些星辰大海的梦想。


       1923年6月,苏俄外交官加拉罕,与东三省代表团进行了一场谈判。加拉罕的意思很明确:
       中东铁路是俄国人的财产,中方只有地权,没有财权。所以苏俄依旧可以行使对中东铁路的处置、收益等方面的权利。
       中方代表肯定不满啊:
       你们分明在宣言里说过。。。
       不等中方代表说完,加拉罕已经摆了摆手:
       不好意思,那是在1919年,现在是1923年了。
       到了1923年12月份,《苏俄第三份对华宣言》正式出台,这次有关中东铁路处置问题的所有相关字眼,全都被苏俄给删了。从此以后,这方面内容再也没被提及过。
       1929年,东三省的张少帅,曾经为了夺回中东铁路,和苏联打了一仗,结果损失惨重,不得不无条件恢复了中东铁路的原样。
       一直到1952年12月,我们才完全收回了中东铁路的全部权益。那么你知道我们是怎么收复这条铁路的吗?我们下次聊。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