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小的时候,就要求说是外向一点、活泼一点,这样出去的时候,就不会缺少朋友,也不会因为太内向而不会来事。
       确实,出门在外的时候,我们更愿意和那些性格开朗的人交朋友,三言两语就会有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感觉,每一次聊天都有畅快淋漓之感。
       反观那些内向的人,他们惜字如金,不怎么喜欢打交道,也不怎么喜欢三五成群的气氛。
       大多数情况下,他们都是一言不发的,我们根本不知道他们到底想的是什么,和他们说话也经常陷入一种很尴尬的处境当中。
       于是乎,我们偏爱外向的人,对于那些沉默不语的人,便不愿意多花一些时间去接触,以免尴尬。
       只是,事物的发展向来是需要辩证的思维方式去看的,我们看待一件事情,也不能够只看表面和一面,而是要统筹兼顾。
       所以,你知道吗?其实越是“沉默”的人,越是厉害的人。


       “沉默”的人,习惯享受孤独
       《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曾说:“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并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然后从中学习,以免让我在生命终结时,却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
       能够决定一个人心情的,不在于环境,而在于心境。
       有的人身处于群体当中,还是觉得没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内心空落落的;
       有的人自己待在房间里,也觉得自己的精神世界是如此的富饶,能够让自己感觉到快乐的事情原来这么多。
       其实独处和孤独从本意上来说也是两种状态。
       一个是自己忍受不了四下无人的寂寥,就算是合群了,他们还是找不到自己内心的归属;
       一个是无所谓人多人少,哪怕一个朋友都没有,也乐得自在。
       他们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做做家务,学一首新歌,做一做手工,这些事情,都可以让他们感觉到无与伦比的快乐。
       那是因为他们享受这一刻的孤独,那是因为他们享受不被人打扰的这种独处。
       内心安宁了,心态平和了,人自然也就快乐了。


       “沉默”的人,懂得管住自己的“嘴”
       看过一个公益案例:一个包租婆看起来凶神恶煞的样子,一进入菜市场,就对那些租户吆五喝六的。
       她对其中一个租户大声斥责,这一幕被别人拍下来了,发到了网上。
       随后,一些不明所以的吃瓜群众,开始敲击着键盘,疯狂抨击包租婆,还有人对她的外在进行攻击。
       可事实的真相,真的如同视频里所表现的内容吗?
       不是。
       包租婆之所以斥责租户,是发现他以次充好,欺骗消费者,所以才会以那样的态度对她。
       得知真相之后,一大群人又开始夸赞包租婆心地善良,和之前那一边倒的抨击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很可笑,也很讽刺。
       有的人呢,用几个月学会了说话,但用一辈子都学不会闭嘴。
       未知全貌,不予置评,不过八个字的道理,很多人却一点都不懂。
       那些“沉默”的人,他们知道有时候眼见也不一定为实,他们也知道一句话会给别人带来怎样的杀伤力,这些他们都有知道。
       所以,他们从来都不会随便去评价一个人。


       “沉默”的人,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有时候,当我们决定做某件事的时候,就会习惯性地把这件事说出来,让别人也知道。
       但实际上,这样的做法会让我们在无形中形成自己已经完成这件事情的假象,从而把空谈当做是实践。
       我们觉得自己和别人说了自己的目标,就会得到别人的监督,殊不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忙,根本无暇顾及我们。
       这是“聒噪”的人在对于提升自己这件事情上的处理方式,“沉默”的人则不是这样的。
       他们不会把自己要做的事情告诉任何人,他们只会披星戴月、埋头苦干、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走。
       过程也许会很艰难,可“沉默”的人会自动屏蔽外界那些嘈杂的声音,他们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也知道自己该做的是什么。


       《宁静的力量》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越是心态平和,我们做事就越有效率。最棘手的问题,只能通过平静之心来解决。”
       他们心无旁骛,他们负重奋进,他们砥砺前行,这样的人有坚定的自我。所以,他们很容易抵达成功,也会厚积薄发。
       TheEnd-
       作者|心理咨询师付东升
       恋爱婚姻心理主笔团|用心理学分析爱情、婚姻、人生
       微信公众号:恋爱婚姻心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