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王李璘就是唐玄宗李隆基与唐肃宗李亨之间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唐朝太子是个高危职业,首任太子李建成被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杀死,第三任太子李承乾准备发动叛乱,结果事情泄露被废。
武则天时期,别说太子了,就是自己的皇帝儿了,武则天一口气就废了2个。
唐玄宗时期,他的第一个太子李瑛被武惠妃诬陷谋反,唐玄宗二话不说,直接把太子李瑛及其另外2个儿子一起先废为庶人,然后赐死。
李亨就是唐玄宗时期的第二个太子,他这个太子当得是战战兢兢的,李林甫、杨国忠先后以各种手段陷害打击太子李亨,唐玄宗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太子集团与宰相集团一直在暗中较劲,太子李亨与刑部尚书韦坚、河西节度使皇甫惟明私下聚合,结果被李林甫上报给唐玄宗,说李亨私下联络边将,图谋造反。
结果就是韦坚被流放岭南,在路上全族被害,皇甫惟明先被贬为播川(今贵州遵义)太守,后被赐死。
李亨为了摆脱李林甫的打压,不惜与韦坚的妹妹韦妃离婚,这一案件直到李林甫去世才作罢。
这件案子还没结果,李林甫又借李亨的另一妃子杜良娣的父亲杜有邻的政治案件打压李亨,李林甫一度要求唐玄宗废除太子李亨,但唐玄宗未答应,即使如此,也让李亨如临大敌。
杨国忠上位后,继续与太子李亨明争暗斗,而唐玄宗则默许这一切。
唐玄宗为什么这么做?
因为他担心太子谋反,所以纵容手下人敲打太子,有前太子李瑛的前车之鉴,现太子李亨只能夹起尾巴做人,不能被抓住一点点把柄,否则丢的可就不止是太子之位了,甚至可能性命不保。
皇帝与太子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敏感。
安史之乱爆发后,形势发生了变化,叛军攻破潼关后,唐玄宗带着杨国忠、杨贵妃及少数随臣南逃蜀地,结果在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市西北)发生兵变。
禁军将士杀死杨国忠父子,并威逼唐玄宗杀死杨贵妃。
马嵬驿兵变的幕后策划人就是太子李亨。
此时的李亨被唐玄宗任命为天下兵马元帅,手中有兵权,而发动安史之乱的安禄山打出的旗号是“诛杨国忠”,此时杨国忠已经不得人心,李亨利用这个机会,杀杨国忠与杨贵妃,这只是第一步。
李亨不可能跟随唐玄宗一起到蜀地,那里是杨国忠的地盘,杨国忠兼剑南节度使,又在蜀地长期生活,李亨一直又受到杨国忠的打压,想借此次机会登基称帝。
天宝十五载(756年)七月十二日,太子李亨在灵武登基称帝,是为唐肃宗,奉唐玄宗为太上皇。
这一行为无疑就是政变,剥夺了唐玄宗的皇帝之位,这是李亨向李隆基夺权。
唐玄宗会甘心被夺权,成为太上皇吗?
明显不甘心,他可是唐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权力欲望极重,只是晚年宠信杨贵妃,疏于朝政,一时疏忽,才被李亨夺了权。
李亨称帝等于是公开化了他与唐玄宗之间的矛盾,称帝的当天,李亨就派人通知唐玄宗。
七月十五日,唐玄宗到达汉中,下了一道命令:
以太子李亨为天下兵马元帅,领朔方、河东、河北、平卢节度使,向南攻打长安、洛阳。
以永王李璘为山南东道、岭南、黔中、江南西道节度使。少府监窦绍做他的师傅,长沙太守李岘为都副大使。
以盛王李琦为广陵大都督,领江南东路及淮南、河南节度使。前江陵都督府长史刘汇做他的师傅,广陵郡长史李成式为都副大使。
以丰王李珙为武威都督,领河西、陇右、安西、北庭节度使。陇西太守济阴人邓景山做他的师傅,并兼任都副大使。
从史书的记载来看,唐玄宗下这道命令时,不知道李亨已经称帝了。
从这道命令来看,唐玄宗开始不相信外姓武将,以自己的儿子担任各地节度使,由他居中统一指挥。
其中盛王李琦和丰王李珙并未出任,而是遥领,李亨则出任天下兵马大元师,在灵帝称帝,并策划反攻安史叛军,真正出任的只有永王李璘一人。
那么唐玄宗得知李亨称帝后,是如何反应的?
《旧唐书 本纪 卷九》:癸巳,灵武使至,始知皇太子即位。丁酉,上用灵武册称上皇,诏称诰。己亥,上皇临轩册肃宗,命宰臣韦见素、房琯使灵武,册命曰:“朕称太上皇,军国大事先取皇帝处分,后奏朕知。候克复两京,朕当怡神姑射,偃息大庭。
八月十一日,灵武使者到达,唐玄宗才知道皇太子李亨已经即位。
十四日,唐玄宗用灵武之封立称为太上皇,诏改称为诰。
十六日,唐太宗临栏杆封立唐肃宗,命宰相韦见素、房琯出使灵武,册命道:朕称太上皇,军国大事先取皇帝(唐肃宗)处理,然后报告朕知道。等到克复两京,朕当在姑射山怡神养性,在外庭仰卧休息,不再过问政事。
唐玄宗本人就是靠宫廷政变起家的,他知道李亨继位为帝意味着什么,唐玄宗防了儿子一辈子,还是被儿子夺了权,他明显不甘心,首先,唐玄宗保留了自己下诰命的权力。
其次,唐玄宗保留了自己参与军国大事的权力,只是先由唐肃宗处理军事大事,再报唐玄宗。
最后,他表态只要收复两京,就不再过问政事,这明显就是为了麻痹唐肃宗,如果没有收复两京呢?是不是就要过问政事了?
唐玄宗到达蜀地之后,还特意下诏,重复了命令:
命元子北略朔方,命诸王分守重镇,合其兵势,以定中原。
命令长子在北巡视朔方,命令各诸侯王分别驻守重镇,联合各军队及势力,以平定中原。
以太上皇名义下这个命令,已经不太合适了,命令中的“元子”指的就是唐肃宗,他已经称帝了,唐玄宗还命令唐肃宗巡视朔方,这是不是父子俩在进行政治斗争呢?
为了对抗唐肃宗,唐玄宗至少做了三件事:
1、派身边重臣到唐肃宗处,以图控制唐肃宗。
唐玄宗先后数次派重臣到唐肃宗身家,企图控制唐肃宗,左相韦见素、文部尚书房琯、门下侍郎崔涣先后到灵武唐肃宗的进行来。
韦见素是杨国忠引荐成为兵部尚书的,后担任侍中,随唐玄宗一起逃到蜀地,一直是玄宗朝的重臣,安史之乱前他担任武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被唐玄宗任命为左相、兵部尚书。
崔涣也是跟随唐玄宗一起入川的,被唐玄宗任命为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房琯在玄宗朝任职数十年,安史之乱前担任刑部侍郎,唐玄宗从长安逃往蜀地后,房琯就一直跟在后面追赶唐玄宗,后被唐玄宗任命为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这三人都是宰相级别的人物,如果不是唐玄宗信任的人,也不会派到唐肃宗的身边了。
这三个人先后被唐肃宗罢相,没有参与决策中枢,说明唐肃宗是防备唐玄宗的,同时也防备唐玄宗派来的人。
2、唐玄宗在蜀地发号施令。
《旧唐书 本纪 卷十》:甲寅,以襄阳太守李峘为蜀郡长史、剑南节度使,将作少监魏 仲犀为襄阳、山南道节度使,永王傅刘汇为丹阳太守兼防御使。以宪部尚书李麟同 中书门下平章事。上皇遣平章事崔圆奉诰赴彭原。
至德二年(757)春正月五日,唐玄宗以襄阳太守李山亘为蜀郡长史、剑南节度使,将作少监魏仲犀为襄阳、山南道节度使,永王傅刘汇为丹阳太守兼防御史。以宪部尚书李麟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太上皇派遣平章事崔圆奉诏诰奔赴彭原。
唐玄宗此时已经做了半年的太上皇了,他还在任命大臣,这不是又弄了一个政治中心,与唐肃宗分庭抗礼吗?
《旧唐书 列传 卷六十二》:时扈从宰相韦见素、房琯、崔涣已赴凤翔,俄而崔圆继去,玄宗以麟宗室子,独留之,行在百司,麟总摄其事。
至德二年正月(757年),唐玄宗把宰相韦见素、房琯、崔涣、崔圆都派到唐肃宗那边去了,然后因李麟是宗室子弟,封他为宰相,总领百官。
唐玄宗已经是太上皇,还封李麟为宰相,这个宰相到底是唐朝的宰相,还是唐玄宗的宰相呢?那唐肃宗这个皇帝知道后又做感想?
这其实就是唐玄宗与唐肃宗之间的政治斗争,唐玄宗与唐肃宗各自弄了一个政治中心相互对抗,明争暗斗。
3、派李璘到江南招募士兵。
当时天下的兵权都在唐肃宗手中,他是天下兵马元帅,又坐镇朔方军大本营,手中有兵权。
唐玄宗只有蜀地,为了对抗唐肃宗,唐玄宗企图用永王李璘来制衡唐肃宗,想要制衡,就必须得有军队,李璘到江南最主要的任何就是招募军队。
不久李璘到达江陵,以江淮的赋税,在当地招募数万军队,当时的江南还没有遭受安史叛军的侵袭,这里也是唐朝唯一有完整赋税来源的地方,李璘还把著名诗人李白招入幕府。
如果不是唐玄宗的支持,光凭李璘一个人,哪怕他有皇子的身份,如何能够崛起呢?
《新唐书 卷八十二 列传第七》:璘生宫中,于事不通晓,见富且强,遂有窥江左意,以薛镠、李台卿、韦子春、刘巨鳞、蔡駉为谋主。肃宗闻之,诏璘还觐上皇于蜀,璘不从。
唐玄宗先后两次命令李璘到江南,李璘自幼长在宫中,还是唐肃宗李亨抚养长大的,但李璘到了江南之后,唐肃宗命令李璘回到蜀地,李璘根本不听。
李璘到江南不是唐肃宗的命令,那只能是唐玄宗的命令。
此外,从江南地区官员对待李璘的态度,也知道李璘的行动并非进行的旨意。
吴郡太守、江南东路采访使李希言还写信给李璘,责问他擅自发兵东下的意图,李璘因此发兵攻打李希言,唐朝地方将领因此与李璘打了起来。
李璘最终兵败被杀,唐玄宗悲伤了很长时间,而唐肃宗因为李璘是他抚养长大的,没有宣布李璘的罪行。
《新唐书 卷八十二 列传第七》:璘未败时,上皇下诰:“降为庶人,徙置房陵。”及死,侁送妻子至蜀,上皇伤悼久之。肃宗以少所自鞠,不宣其罪。
从两人对待李璘的态度来看,也知道李璘是为唐玄宗做事的。
有人说李璘有割据江南之心,才会率军从江陵到江淮与唐朝地方兵作战的,李璘如果没有唐玄宗的支持,他根本就没有机会到江陵招兵,机会都没有,哪来的割据野心呢?
所以李璘只能是唐玄宗用来对抗唐肃宗的底牌,因为李璘的失败,而让唐玄宗彻底地失去了与唐肃宗对抗的机会,最终只能沦为傀儡,这也是唐玄宗伤悼久之的原因。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