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中央为未雨绸缪应对东北的紧张军事态势,巩固东北边防,决定在第13兵团的基础上成立东北边防军,最初任命粟裕为司令员兼政委、肖劲光为副司令员,肖华为副政委,但3人因身体等原因没有到任。
第13兵团司令员本来是程子华,在衡宝战役后被调到山西任省委书记,第13兵团司令员一职由黄永胜继任。在组成东北边防军时,林彪考虑到第13兵团部机关被拆得厉害,而第15兵团部相对较完整,并且对黄永胜和邓华进行衡量比较之后,向中央军委建议,由邓华替换黄永胜出掌第13兵团,并将第15兵团部机关与第13兵团部机关对换。
毛主席很快同意了林彪的建议。于是第13兵团以邓华为司令员、赖传珠为政治委员、解方为参谋长、杜平为政治部主任,洪学智、韩先楚为副司令员,全面负责13兵团(包括38军、39军、40军)、42军和其它东北边防军部队的训练。
前排左起:周桓、邓华、毛主席、黄欧东、黄火青
1950年9月美军在仁川登陆,朝鲜战场形势逆转之后,东北边防军全部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首批入朝参战,为抗美援朝争取了军事上的主动权。
我们都知道,彭德怀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司令员兼政委,是志愿军的第一号人物。在选任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兼第一副政委时,毛主席把目光投向了年仅40岁的第13兵团司令员邓华。
7月底的一天午后,邓华在中南海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毛主席握着邓华的手,说:“你去了我放心!”
这六个字“你去了我放心”,折射出了邓华在毛主席心目中的份量。
就这样,邓华成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第二号人物。他果然不负毛主席的重托,善于站在战略高度审视战役全局,多次在重大问题上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协助彭德怀司令员成功地组织指挥了抗美援朝战争的5次战役,迫使敌人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奠定了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基础。
彭德怀曾多次感叹:“邓华作战勇敢,细心,出了些好主意,是个好帮手!”
邓华是湖南省郴县人,1910年生,参加过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随后上了井冈山。红军时期,他多次担任师政委——红12军36师政委、红20军66师政委、红1军团1师政委。八路军时期,他是最早的团政委之一(115师343旅685团政委),后任独立第1师政委、晋察冀军区第5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等职。
解放战争后期,邓华任第四野战军第15兵团司令员,受命统一指挥40军、43军和琼崖纵队,解放了海南岛全境。建国初改任第13兵团司令员,又成了志愿军的高层领导人。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毛主席曾3次召见邓华部署任务,可见对其器重之深。
1951年,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兵团入朝作战,其司令员兼政委是大名鼎鼎的陈赓。无论是从资历还是战绩来说,陈赓都比邓华高出一截。邓华当时就提议,由陈赓来担任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兼副政委。但毛主席与彭德怀都不同意邓华的建议。
于是,陈赓被任命为志愿军第二副司令员,宋时轮为第三副司令员。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兼第一副政委,依然是邓华。
邓华知道这个深浅,一直对陈赓非常尊重。即使是在照相时,如果人多的话就让陈赓挨着彭德怀,邓华则站在陈赓一边。如果只有他们三个人照,就主动站在彭德怀左边,留出右边的位置给陈赓。因为按照中国的传统习惯,右边为大。
1952年4月彭德怀回国治病,病愈后留在国内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陈赓成为了志愿军的代司令员,但任职时期很短,只有两个月,就被调回国内筹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了。6月,邓华成了志愿军的代司令员,后成为志愿军的第二任司令员,全面主持志愿军工作,和副司令员杨得志等人密切配合,先后在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上甘岭战役、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中重创强大对手,威震天下。
此时志愿军人数已达135万之多,邓华因之而成为我军将领统兵超过百万为数不多者之一。
1954年4月邓华从朝鲜战场回国后,任东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代司令员、解放军副总参谋长,1955年3月又兼任了沈阳军区司令员。同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
邓华后来还担任过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中央军委委员。
1980年7月3日,邓华在上海病逝,享年70岁。
邓华的第一任妻子是邱青娥,湖南郴县华塘乡人,1925年冬天两人成婚。1938年3月,邱青娥因病去世,她与邓华生育了一个儿子,叫邓贤诗。
邓华的第二任妻子是李玉芝,河北蔚县人,是开国少将方国华的妻妹。1938年底李玉芝与邓华在山西灵丘县结婚,两人生育了一子四女:儿子邓穗、女儿邓青青、邓燕、邓英、邓欣。2017年3月9日,李玉芝在京去世,享年98岁。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