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在祥云县的一汉族白族混居的村落里爆破石头时,在山脚炸出了古墓,靠东的一座古墓当即被发现,出土器物仅有铜牛、焉、钟等数十件,后来被县文化馆的考古人员立即抢救性发掘并保护了起来,而靠西的那座只露出了一角黑色的木头。 1963年,泥水匠李万银发现了这个黑色的木头,但是由于当时的时代原因,老李为了赚工分迟迟没有动手,1964年3月8日老李终于得空了,趁着晚上村里在放映电影的空隙,便叫上了一个帮手一起挖,开挖后又叫了3个人一起。 起初大家都以为这是棵长在地下的树,一起的五人里面有一个是木匠,对木头很了解,他断定这是乌木。只是令他不解的是,这个地方很久没有种植乌木了,怎么会突然出现乌木呢?

待内心的疑惑闪过之后,他们想到乌木切面光滑,木纹细腻,上等的的乌木木质已胜过紫檀,所以不论什么时候那都是非常值钱的! 于是大家都很兴奋,以为自己挖到宝了,甚至都想好要拿这木头做什么了。于是他们加快速度,但随着挖掘工作的不断进行,被挖出的乌木越来越多,大家也越来越高兴,因为这样就可以人手一棵了。 可当他们将木头一根一根地撬出来,随即地底下渗出了一坨黑水,黑水中露出了一个发亮的金属“房子”,他们撬开了“房顶“,用锄头挖出来了两个黑乎乎的东西,像是镯子,但用手一捏就碎了。

随后他们又捞出来一个大的骨头,顿时所有人都吓到了。至此,他们才明白自己挖的是一个古墓!等着黑水完全的渗出后,他们又从里面挖出了铜锅,铜勺,铜筷,拐棍等铜具。 他们将棺材拉出来,和捞得的铜具一起放在了老李家暂存,还没想好怎么处理这些东西,村里的村民们就都得知了他们挖到宝贝了。 在当时的那个年代,铜一斤可卖到一块多钱,而这个“金房子”似的铜棺就居然重达5000斤,这让村民们都艳羡不已。 消息越传越广,最后传到了村支书的耳朵里,村支书得到消息后,赶紧通知了县文化馆,随后立即带人封锁了出土“金房子“的地方,并将他们挖出的“金房子“等其它的铜具们一并拖走放进了张家宗祠里看管着。

县文化馆先行查探后,发现不简单,又通知了省文化馆,而这些专业的考古队员到场观察后,直呼“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要知道,这样的铜棺对于很多在场的考古队员而言,都是第一次见到! 随后,他们立即投入工作,经过抢救性的考古发掘,他们又在此处发现了更多铜屋,铜鼓,铜锄,铜葫芦笙,卷布轴等。

最终,根据这个铜制“金房子”的外观特征,专家们将其命名为祥云大波那铜棺,之后将其和其它一并出土的器物放在了云南省博物馆收藏展览。而那个墓葬坑也已经回填,并在附近建起了纪念碑。 铜棺的出土及随葬品 而这个铜棺,由青铜铸成,整体呈现长方体,人字坡顶,长2m,宽0.62m,边高0.45m,顶高0.64m,脚高0.11m,整个铜棺由7块铜板斗合而成,还可以拆卸开来。

底板一块,面上四周起一道宽约1厘米的凹槽,用以固定四壁, 两侧边椽各有五个长方孔, 两横头各有一个长方孔,孔长约7-9厘米,宽1厘米,以容纳四壁下伸出的脚,底下中简平行三支脚与壁下之脚等,使棺底与木枕木固保持一段距离,从而减少地下水湿对棺底的浸触。

出土的其它器物种类繁多,包含了各式各样铜的生产工具,兵器,乐器,生活用具,模型等。从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这个墓主人的身份特别。

而其中最有价值的当属乐器—葫芦笙,这是迄今为止国内同类乐器中最早的葫芦笙,其材质为红铜,十分的罕见!

铜棺的主人及族属 从出土的器物来看,这样大型的青铜棺椁,象征权力的权杖,各式摆件还有兵器,这个墓主人的身份肯定不一般,很有可能是当时的国王或者王室中人。 根据《云南祥云大波那木槨铜棺墓清理报告》中提及从墓制的对比上来看,和石寨山西汉中、晚期的的第6、23、40等号土坑木槨墓大体接近。 司马迁的《史记 ·西南夷列传》中曾记载“编发,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说明当时这一块还正处于游牧阶段,可从出土的器物来看,他们已经是有定居的倾向,因此专家们断定了它的时代不会超过汉朝中期。 根据出土的器物,铜鼓,铜葫芦笙,以及铜棺上的祥云,鹰,虎等图案,这都是独属于西南少数民族的特点,专家们认为墓葬的主人很可能是云南的“昆明族”首领。 当时的云南主要有两大部族,昆明和靡莫之属,昆明主游牧,靡莫之属主定居,《后汉书 南蛮西南夷列传》曾有记载这一附近曾有一部分靡莫之属民族在此生活,而铜棺墓可能就是这一时期的一种文化体现。 因为西汉时这一块主要定居的是靡莫之属一族,且出土器物中,也夹杂着不少的青铜牲畜,青铜房屋,那么很有可能在这同一区域生活得昆明一族和靡莫之属来往十分密切,他们的文化文明互相融合,杂糅,然后造成了这个墓既有游牧民族的特点,又有定居的特点。 但有些学者认为墓主很可能和古时神秘的白子国有关联。

据《南诏图传》记载的一段传说:在贞观23年,白子国国王让位于南诏国开国国王,这也能证明在南诏国成立之前,确有一个白子国的存在。 据南诏野史中记载,从白子国国王退位时间往前再推第32位祖先,正好时代大致位于汉朝,那么这位墓葬的主人是不是也可能是那时汉朝的白子国国王呢? 很快,这个结论还是被推翻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专家们对铜棺进行了碳十四测定,断代了该铜棺应属于战国早晚期,也就是说铜棺的年代要比白子国还要早几百年。 而云南省博物馆研究员在研究这个墓葬出土的文物时,惊奇地发现所有青铜器物都十分精美,青铜的冶炼技术十分的高超。 如果对于这些墓葬年代的鉴定无误的话,那就证明了这个部族的青铜技术在当时和中原一样已经十分成熟。

而后面在云南出土的其它墓葬棺椁和这个铜棺的造型截然不同,这让专家们又开始怀疑是不是和中原黄河流域的一些古国文明有关。 从铜棺造型来看,这种类似于房屋造型的干栏式建筑,和中原比较潮湿的房屋造型结构很像,那么墓主是不是也可能来自于中原呢?

专家们进行了更深的研究后,认为可能还更有别的来源,出土的器物中有一个摆件,是一个骑马铜俑,马上这个人俑编发,斜放右边肩膀,这很明显是和游牧民族有关的习俗特征。 于是专家们猜想到了这个墓主人很可能是一路游牧从北方而下的部落首领,最后带领着部落的人员一起在云南的祥云县定居。 可既然是有一个部落,为什么会仅仅只有这一个铜棺的墓葬呢? 专家们又展开了猜测和调查,认为肯定是因为有别的部落在入侵他们的部落,而他们的首领又已经去世,在这样的关头,部落成员们依然用最高的墓葬形式去安葬了他们的首领,为他建造了一座地下宫殿,手握权杖,让他永远长眠在这片地下。 然后便被其它的部落成功的入侵占领,导致了云南迄今为止仅仅只出现了这一个铜棺。 蓝色遗骸 2014年专家们又对云南进行了大范围的考古,发现了墓葬群,而在土了的各种物件中,蓝色遗骨再次引起了在场考古专家的注意! 起初,考古发掘队在发现了蓝色骸骨后,担心人骨上的蓝色物质有剧毒,便立即换上了防护服来清理。

可在对骨头进行检测后,发现这些蓝色骨骼的主人多为20到25岁的年轻男性,少部分为女性,而骨头上的蓝色物质是某种矿物质粉末。 据此,专家们推测,蓝色骨骼在当时可能是阶层划分的标志。拥有这样骨骼的人或许是一类地位较高的特殊群体。因为他们的墓葬规制更大,陪葬物品更加奢华和丰富!而出土普通人骨的墓葬规制较小,两下一经对比,至少说明了蓝色骨骼群体的特殊地位! 据此,专家们猜测这可能是当地的特殊墓葬风俗,在一些史书之中也有相关记载,考古学家的这一说法,也让当地的居民心中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 意义 这个铜棺是干栏式的房屋建筑,这种棺形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没有出现过,实属罕见,虽然它的文明时间十分短暂,但是却已经足够绚烂。 它是云南省出土最大的青铜器,被列为国家一级珍贵文物,成为了我国在研究古代青铜器方面的国宝! 但由于年代久远,再加上史料缺失。虽然暂时无法确定墓主人的真实身份,但却不能否认它的稀有程度!

14年云南考古队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检测,发现了24座墓葬及各种随葬品,虽然再也没有出土过铜棺,但是发现了大量的居住遗址,原房屋类型均为干栏式建筑,据专家推测,这与干栏式房屋造型的铜棺及以往出土的房屋模型相吻合。 这也从侧面证明了的确有这样的一个文明出现在这片土地上,只是没有史料文献证明这一点但从另一个方也反映了考古发掘的工作对于求史证史的重要性,对于我们追溯人类文化,寻找人类发展痕迹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参考资料: 略谈云南祥云大波那木槨铜棺墓的族属《考古》1966年01期 童恩正 云南祥云大波那木椁墓《文物》1986年07期 李朝真;何超雄 云南祥云大波那木槨铜棺墓清理报告《考古》1964年12期 熊瑛;孙太初 祥云大波那铜棺与持续半个多世纪的考古工作(上)《今日民族期刊》龙成鹏 祥云大波那铜棺与持续半个多世纪的考古工作(下)《今日民族期刊》杨丽玉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