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众所周知,安史之乱是公元755年爆发的一场规模浩大的叛乱。这场叛乱的策划人是范阳节度使安禄山,他联合另外两个藩镇节度使在755年突然起兵叛乱,很快就攻占了唐王朝的都城长安,迫使唐玄宗逃到四川,史称“安史之乱”。
       这场叛乱对唐王朝影响极其严重。首都的沦陷直接导致唐廷的统治威信一落千丈,此后各地藩镇也纷纷效仿,割据一方,加速了唐王朝中央集权的解体。


       可是事情最令人不解的是,这场叛乱的主要策划人安禄山于757年就已经病死,然而整个叛乱运动却还在持续,直到763年才最终由唐军完全平定。
       为什么安禄山的突然死亡没有直接终结这场叛乱?为什么这场原本已经持续两年的叛乱运动会再继续整整六年?难道真如一些学者指出的那样,当时唐廷的政策失误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这场动乱的时间?


       肃宗防范权臣频更宰相
       756年,唐肃宗即位。这位年仅24岁的新皇帝从小深受权臣李林甫等人的迫害,对权臣几乎有着本能的戒心。他即位后,便采取种种措施防止宰相专权,其中最主要的做法就是频繁更换宰相人选。据统计,在肃宗短短不足6年的统治时期内,他更换了多达16位宰相,有的宰相仅做了2个月就被撤换。
       这种频繁轮换宰相的做法,客观上削弱了宰相们的权力,也有效防止任何一人坐大专横。然而问题也随之产生。当时正值安史大乱,政局动荡,唐廷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作为国家最高决策机构的中书省,此时理应集思广益,密切配合,以保证政令畅达、援军物资源源不绝。


       但是,肃宗防范宰相专权的做法,却使得中书省常任宰相一职变成了轮值制。宰相们来去匆匆,彼此之间互不熟悉,很难形成高效团队。宰相们也因没有足够的任期来施展政治抱负,而时常陷入相互攻讦的纷争中,争权夺利。这无疑使得中央政府的运转十分混乱,严重削弱了政府的执行力。
       比如在至德二年,刚从蜀中北上的崔涣就与已经在位近一年的房琯反目。房琯认为崔涣刚到任就要和自己同列宰相,心生嫉恨;崔涣也因在朝中渐受宠信,而越发轻视房琯。两人明争暗斗,相看两厌。这种宰相同列而反目的局面,在肃宗朝屡见不鲜。


       再比如在乾元二年,李岘、李吕、李揆、王缙四人同列宰相。其中李岘资历较高,多数问题都由他单独决断。其他几位宰相对此颇有怨言,私下里对李岘百般诽谤。李岘罢相后,李吕又与李揆格格不入,你争我夺。可见,肃宗朝的宰相班子内部纷争不断,这无疑降低了中枢政府的效率。
       而这种中央政府效率低下的局面,显然十分不利于安史之乱的平定。各路唐军在前线浴血奋战,然而后方的调兵遣将却难以保证。据《资治通鉴》记载,曾有援军在半道上就因后勤供给不足而涣散。一些重要的调兵令也因中书省内部意见分歧而难以下达。诸如此类的状况层层出现,种种迹象表明,中央政府的混乱直接增加了唐军收复失地的难度与时间。


       肃宗信任宦官李辅国专权
       为防止权臣专政,肃宗还选择信任宦官李辅国并重用他参政。利用内廷宦官制衡外朝宰相,这原本是一种合理的权力制衡思路。然而肃宗显然没有预料到,李辅国并非忠心之人。
       李辅国乃玄宗年间入宫的太监,性格奸诈,野心极大。他早年曾受杨国忠排挤,被贬为庶人。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抓住机会重新获宠,并很快在宦官中崭露头角。肃宗即位后,他先支持李泌辅政,获任中书舍人。后来又趁李泌与房琯不和之机,联合张光晟等人逐步排挤李泌,独揽大权。


       借助肃宗的信任,李辅国很快在内廷建立起自己的势力,并进而渗透干预外廷政事。到肃宗朝后期,他已成为实际上的最高决策者。他性格刚烈,骄纵跋扈,中枢禁军多由他控制。诏令多不经中书省而由他直接发布,百官多不得不向他请示。有人甚至直接将他比作当年的李林甫。
       这样的宦官专政局面严重影响了安史之乱的平定进度。据《旧唐书》记载,李辅国为人心术,唯恐有人在军事上建功立业而威胁自己的地位。于是他经常刻意打压或者中伤一些较有才能的将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他反对恢复郭子仪的兵权一事。


       当时郭子仪在收复长安之战中建有大功,颇受人望。上元元年,有人建议恢复郭子仪的官职,让他重新率军对抗史思明。肃宗也同意了这一建议,下诏任命郭子仪为全权统帅。然而此举遭到李辅国的强烈反对。他多方打压郭子仪,最终使得郭子仪无法实际接管军权。这无疑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战机,随着郭子仪军权的落空,唐军此后也再未获得像样的主动出击机会。
       可以说,李辅国的宦官专政给安史之乱平定工作造成了极其负面的影响。他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宁愿唐军在战场上吃败仗,也不会容忍任何有可能威胁自己地位的人物出现。正是在这种扭曲而自私的逻辑驱使下,这场原本已经持续6年的大乱又被无端地延长了2年。
       综上所述,肃宗朝的某些政策与做法,客观上削弱了中央政府效率,也延缓了安史之乱的平定。宰相频繁更迭导致朝堂混乱,李辅国专权也严重干扰军事部署。这就是这场原本已经搁浅的大乱之所以又持续8年之久的重要原因。


       结语
       权力制衡固然可取,处变不惊才是应对乱世的正道。肃宗防范宰相专权的初衷尚可理解,但政策上的误判让中央政府群龙无首;信任奸佞宦官也许是当时的权宜之计,却为祸国殃民。一个稳定高效的中央政府,才是平定乱世、恢复社会秩序的基石。
       100多年后的历史证明,安史之乱打开的政治乱象之门成为了唐王朝衰落的开端。吾辈当鉴之为戒,深思权衡之道,慎选臣工,方可安国家、理朝政、平天下!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