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与其前后时期的历史背景
安史之乱既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分水岭,也是唐代分期中“盛唐”与“中唐” 两期的分界线。所以要研究这场动乱,需对其前后两期的历史背景做一番梳理和 比较,这对于了解其发生的原因及其历史影响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安史之乱之前的历史背景—“盛唐”
唐朝自高祖太原起兵以来,先后平定薛举、李轨、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 割据势力,将西北、河东、河北、山东等地悉入唐朝版图。太宗即位以后更为励 精图治,先后平定突厥、薜延陀、回纥、高昌、焉耆、龟兹、吐谷浑等周边民族 势力,为唐朝的发展开辟了良好的外交环境;此时期安定的社会环境和稳定发展 的经济为后世的繁荣打下坚实基础,号称“贞观之治”。
后高宗、武后、中宗时 期虽频有政治波澜,然国力亦得以继续发展,终于在玄宗即位以后,迎来了唐王 朝最为辉煌灿烂的时期。文史家们常用“盛唐气象”一词来概括这一时代的繁荣 面貌。
对于“盛唐气象”的描绘,吴相洲《玄宗与盛唐气象》任士英《盛唐气象》等书都有较为精彩的论述。总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释:体制完备,政治稳定。在经历了南北朝的火分裂之后,隋唐逐渐建立起 了较为完备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三省六部制”使得部门及官员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玄宗时期,在地方实际形成了道、州、县三级行政区划,反映出中 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科举制度自隋以后逐渐改良,成为王朝选贤举能的重要措施,一大批寒族人士得以步入仕途。玄宗自翦除韦后、太平公主以后,其统治趋于稳固,先后任用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等一批贤相,政治清明、社会稳定。
人口增长,经济繁荣
开元、天宝时期,经济较前有了充足的发展,人口增长,财富充盈,物价低廉。神龙元年(705),唐朝户数为6156141户,至天 宝十三年(754)增加到9619254户,增幅较大。据《新唐书.食货志》载,当时 一斗米十三个铜钱,青、齐之间斗米才三钱,一匹絹二百个铜钱。唐王朝以长安为中心建立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各地驿站和官道提供驿驴和饭食。陆路上有 著名的“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等经济要道,“胡商”也因此在唐疆域内十 分活跃。
唐王朝的关中、江淮、巴蜀等是重要的经济地带,且有南移趋势。全国 每年收入租钱二百余万缗,粟一千九百八十余万斜,庸调绢七百四十万匹,绵一 百八十余万屯,布一千零三十五万端。
杜甫《忆昔二首》其二云:“忆昔开元全盛 曰,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执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为当时的繁盛情况作了极为生动的记述。有着如此繁荣“开元盛世”的盛唐,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黄 金时代。
幅员辽阔,军事强大
唐朝的疆域空前寥廓,在太宗时唐域就“东极于海,西至焉耆,南尽林邑,北抵大漠”气最盛时东到朝鲜半岛,西到新疆帕米尔高原以西的中亚,北到贝加尔湖,南到今越南中部,面积约为一千三百万平方公 里。
军事上,太宗击灭西突厥,高宗征服高丽。玄宗即位以后,继续大力发展军 事,征讨四方,有“吞灭四夷之志”。如开元十二年(714),北伐契丹,西征吐 蕃,皆取得胜利,这也更加刺激了其开边拓土的愿望。在此时期,社会弥漫着一 股“尚武”之风,也涌现了一批英勇善战的名将,如战功赫赫的王忠嗣、哥舒翰 等。
思想包容,文化发达
著名学者傅乐成在《唐型文化与宋型文化》一文 中将唐型文化的特征总结为“复杂而进取”,大概指文化的多元和精神的上进, 概括出了唐代的文化的主要特征。宗教方面,释、道并重并得以发展,其他外来 宗教如合称“三夷教”的祆教、摩尼教、景教也能广泛传播。唐时中原地区多有 胡人往来,胡风大盛,由此皆可见唐朝兼容并包的胸怀。唐王朝自开国以来便重 视文治武功,“文治”更是蔚为大观。
文学方面,盛唐出现了李白、杜甫这样的并 峙双峰,以及传统所认为的以王维、孟浩然、储光羲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此外还有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派,可谓流派众多,名家林立。音乐方面,广泛地采用清商乐与胡乐,达到空前繁盛的程度。玄宗设立梨园,编制、 演出歌舞,这以《霓裳羽衣曲》为代表。绘画、雕塑、书法也呈现出奇异骈罗、 绚烂多彩的局面。
吴道子革新后的水墨画、张萱等人的仕女图、陈义国等人的肖 像画、曹霸师徒的鞍马人物画、李思训父子的金碧山水画以及王维的水墨山水画, 在选材立意、造型布局、设色运笔等方面都有极高的成就。
此外,还有富丽堂皇的宗教壁画和饱满瑰丽的造像彩塑。书法方面,颜真卿的楷体方正敦实,张旭、 怀素的草书纵横驰骋。另外唐朝的经学、史学、科技等也有重要的发展和成果。这些文化因素与政治、经济等其他因素完美结合,彰显了盛唐的生机活力和繁荣 昌盛。
盛世危机
就在唐王朝在开元时期达到极盛之时,各种社会矛盾亦在悄然累积。随着君王 的日渐怠政和一代贤相的退出,整个帝国逐渐走向另一个极端。盛世的光环下潜 伏着巨大的危机,综合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 、皇帝怠政、穷奢极欲。
玄宗本是一个胸怀大志、励精图治之君,开元初年, 犹“求治心切”,多方面“访安国利人之道”,虚心纳谏。但开元后期,就逐渐 沉湎声色,拒绝建议。副相宋璟因反对封禅而被降为西京留守,张九龄所上《金 镜录》被束之高阁,上疏弹劾牛仙客的周子谅甚至招来杀身之祸。这些都说明当 初主动听取建议的皇帝逐渐固步自封,刚愎自用。其次,玄宗逐渐崇尚道术,谋求长生。
他追求神道怪事,亲自到道观祭祀老子等,敕长安、洛阳及全国各郡用 官物铸金铜天尊在开元观供奉,甚至将自己神化,自造祌像,敕令“工人于太白 山采白石,为玄元圣容,又采白石为玄宗圣容,侍立于玄元之右。皆依王者衮冕 之服,缯彩珠玉为之”。
玄宗晚年奢侈之心渐长,大臣投其所好,提议设置了琼林、大盈二库,成为皇帝的私产管理机构,以资挥霍,西姓的赋税负担也随之加重。玄宗又沉迷声色, 纳寿王妃杨玉环入宫,之后游乐活动明显增加。比如,玄宗几乎每年冬天都游幸华淸宫,—次时间达两三月之久,较之前的频次和时长都有大幅增加,场面更 足铺张华丽。
此外还开设梨园,大兴教坊,培养专门为自己服务的专业歌舞团体, 甚至自己也参与创作和演出。这些都是玄宗从勤政到怠政穷欲的转变,整个王朝 也从上而下趋于腐败和危险。
二、用人不当,政治腐败。
在玄宗寻仙问道、追求声色的同时,他不得不让宰 相、宦官等人来更多分担自己作为皇帝的职责。玄宗信赖宦官,使其权力逐渐增 大。天宝初年,各宫殿有大小宦官三千余人,有的监军,有的殿前供奉、入蕃、 主持教坊等,其中最受玄宗信赖的有高力士、杨思勖等,与很多政治斗争都有着 莫大的关系。开元二十四年(736),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任中书令,既而提拔牛 仙客、陈希烈等傀儡。嫉贤妒能,蔽塞言路,把持朝政达年之十六年之久。
李林甫之后的杨国忠,是一位轻浮急躁的政治暴发户,为政才能犹不及李林甫。他破 坏铨选制度,独掌任免大权,又与大将安禄山不谐,进一步激化内外矛盾,最终 引发天下大乱。
三、穷兵黩武,百姓受难
开元天宝年间,唐朝对边境用兵渐多。据谷霁光先生统计,713年至755年,唐对吐蕃用兵26次,对突厥12次,对契丹9次,对奚 2次,对南诏6次。如此频繁的战争,一方面使得边兵增强,形成外强中虚的局 面。
另一方面沉重增加了百姓的徭役和赋税,激化社会矛盾。玄宗晚期,府兵制 逐渐名存实亡,募兵制兴起。使得各节度、藩镇迅速崛起,形成“猛将精兵,皆 聚于西北,中国无武备”的格局,埋下了巨大隐患。
频繁的军事活动必然造成巨 大的人力消耗和物质开支。如天宝十一载(751)鲜于仲通挑起征伐南诏的战争, 大量征发黄河流域人民以补充兵力,百姓苦不堪言,杜甫名作《兵车行》或即写 于这一历史背景之下。这同时也造成了赋税的增加,“天宝之后,边将奏益兵浸多, 每岁用衣千二十万匹,粮百九十万斛,公私劳费,民始困苦矣。”
这些都为安史 之乱的爆发埋下了祸因,正如吕思勉先生所指出的“唐代天宝之乱,原因孔多, 边兵之重,要为其大者”大唐盛世终将在这些不断的复杂矛盾中倏然落幕。
安史之乱之后的历史背景——“中唐”
曾经风光无限的大唐盛世终于在各种危机作用下爆发了安史之乱,长达八年之 久的动乱严重消耗了国家的实力。乱平之后,王朝虽然在名义上恢复了统治,但 藩镇实则形成割据之势,旧时的繁荣昌盛之象一去难返。从政治、军事等方面看, 相对比盛唐,中唐的主要特点有: 一地方割据势力增长。
玄宗时期,始设置节度使,早期权力较小。后面由于边境与吐蕃、契丹、突厥 等频繁作战,为了统一指挥,地方权力有逐渐增加的需要和倾向。同时,还新置 和改置了很多军,地方逐渐扩充兵力、设置军镇。一些州合置节度使,使得地方 势力不断增长,终于酿成了安史之乱这样的地方势力动乱。
平乱期间,由于朝廷 与平叛将领的矛盾、中央皇权与宦官及宰相的矛盾、唐朝与吐蕃和党项的矛盾等多种矛盾的综合作用,唐朝藩镇林立的局面逐渐形成。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