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55年的10月13日这一天,唐高宗李治说王皇后诅咒武昭仪,就直接把王皇后和萧淑妃通通囚禁起来。七天后,立武昭仪为皇后,长子李弘成了嫡长子,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太子。那么,唐高宗李治为什么要立武则天为皇后?朝中大臣是否有人出来反对?他们的结局又是如何?
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去世,太子李治继承皇位,就是唐高宗。高宗李治这个皇帝当得不轻松,本来他的资质平平,和皇位毫无关系,如果不是太宗的嫡长子李承乾涉嫌谋反,在权衡利弊之后,太宗才选择他为太子。 否则,李治是毫无机会的,所以李治刚继位的时候,工作非常勤奋,干出了一些成绩,哪怕是面对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处理的也十分妥帖。对于李治这段时间的治理,无论当时的人还是后世的史家都对他的评价非常高,因唐高宗在位第一个年号为永徽,因此称他的治理为“永徽之治”。
但是,就在群臣认为先帝李世民的选择是正确的时候,高宗李治突然宣布要把皇后废掉。高宗李治为什么要废掉皇后呢?李治的王皇后,出自当时的门阀士族大家,王皇后所在的家族是太原王氏家族,太原王氏家族不仅享有极高的社会威望,还和李唐皇室有很深的历史渊源。 首先,王皇后的叔祖母是李渊的妹妹,太宗的女儿也嫁给了太原王氏家族的王大礼。王皇后也是太宗给李治亲自选的皇后,既是世家大族,又是世代联姻,而且王皇后没有任何的过失。
李治要废掉皇后,主要原因是他要立武昭仪,也就是后来的女皇武则天为皇后。 面对皇帝李治这超乎寻常的举动,大臣们议论纷纷,作为执掌朝政大权的尚书右仆射褚遂良,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他说:“王皇后是太宗亲自给你选的皇后,而且太宗去世之前嘱咐我,要好好的辅佐陛下和皇后,而且太宗还说皇后没有过错,是不能废的。” 褚遂良还说:“武昭仪之前是先帝的嫔妃,陛下呢?你册立她为皇后,你不要脸,老臣还要脸呢?”
那么李治为什么会看上自己父亲的嫔妃,而且又执意要立她为皇后呢? 武昭仪的父亲是荆州都督,这个身份在当时还不算入流,但是她的母亲身份显赫,是弘农杨氏,而她母亲40岁才嫁给了武则天的父亲,当个侧室,所以在武家也没有什么地位。后来武昭仪12岁的时候,她的父亲去世了,杨氏在武家就备受歧视,实在过不下去,于是就带着三个女儿到长安亲戚家寄人篱下。 在当时,作为一个女人,武昭仪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通过嫁人这一条路,但是她这个家庭状况非常的难,因为人们娶妻子不光看长相,还要门当户对,你穷家小户地想攀上有钱的有权的人,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所以武昭仪只能认命,找个普通人家还可以,平平安安的过日子。但是武昭仪根本不是一个听天由命的人,等到了少女时期,武昭仪通过选秀就进入了皇宫,很快被封为五品才人。不过从此以后的12年时间,武昭仪就一直是个才人,到了她25岁的时候,唐太宗去世。按照当时的规定,老皇帝一死,像才人这样身份的人只能到感业寺修行。 可以说,当时武才人的人生算是画上了休止符,不过最终李治把武才人带回了皇宫,因为据说两个人在之前太宗病重的时候就认识了,而且李治对这个武才人迷恋到一往情深的地步,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本来李治和武昭仪的事儿不是很光彩,现在褚遂良当着朝廷的面把这事抖了出来,大骂武昭仪,这样的出身和经历配得上大唐的皇后吗?
说完,褚遂良当众脱下朝服扔到地上,准备要告老还乡了。高宗李治脾气再好也忍不了,直接命人把褚遂良轰出大殿。你爱告老还乡,那就告老还乡去吧。 褚遂良被轰了出去,其他老臣也气不过,担任侍中(位正三品,与尚书仆射、中书令同居宰相之职)兼太子宾客的韩瑗,就站出来说:“普通人找老婆还讲个门当户对,更何况皇帝呢。” 然后韩瑗又说什么纣王找了苏妲己,导致商被周取代,又说周幽王贪图美色,让赫赫宗周灭亡了。反正说来说去就一个意思,不要随便废皇后,也不要沉迷美色,会误国的。
接着出来的是中书令来济,来济说陛下立皇后要选名门礼教家庭出身的淑女。接着又给李治讲了周文王娶老婆的故事,说娶贤惠的女人当皇后,不光能辅佐君主,还能成为天下妇女效仿的对象。 总之,这些太宗朝的老臣,大多都还是唐太宗时期冒死觐见的精神头儿,说话一点都不留情面。什么汉成帝沉迷美色导致亡国,什么周文王娶个好妻子,国运昌盛,反正这些老臣从血统、身份、背景各个角度,来论证武昭仪不配当皇后。三省重臣、前朝元老都表达了自己的态度,那就是废掉王皇后,改立武昭仪绝对不行。
其实最开始李治没有打算让武昭仪当皇后,他也知道废掉皇后非常麻烦。李治最开始只是想给武昭仪一个夫人的编制,夫人这个编制虽然不是皇后,但是起码比才人要高,但是当时的高宗有四个夫人,编制满了,于是李治就说要不要扩编,四夫人改成五夫人行不行,这个也遭到了群臣的反对。 李治当时看到这条路走不通,那就换条路,一步到位,直接封为皇后。这就让老臣们彻底坐不住了,集体劝谏,各种例子典故全都出来了,但是高宗李治就是不松口,于是反对的大臣们就寄希望于李治的舅舅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在朝廷的地位无人能及,如果没有长孙无忌,李治这个皇位也不一定能坐上。其实,李治在废立皇后的问题上早就找过长孙无忌,他甚至和武昭仪亲自上门,带着金银珠宝,绫罗绸缎,让长孙无忌帮自己说话,甚至把长孙无忌喜欢的一个小妾的儿子提拔做了大官。 但是长孙无忌在这件事情上不发表任何看法,为什么这些朝廷重臣,包括长孙无忌都对这件事持反对的意见呢? 武昭仪和王皇后比起来,有一个很大的优势,那就是生了两个儿子,而王皇后没有儿子。当然,这也不是非要改立武昭仪为后的唯一原因,比如萧淑妃也生了儿子,但是朝廷大臣根本不看生没生皇子的问题,他们甚至宁愿让庶出的皇子当继承人,也必须力挺王皇后。
这么做主要的目的就是要维护士族的利益,唐朝皇帝哪怕是政治上的主宰者,但是在社会影响力方方面面,依然要仰仗士族大家。 所以废王皇后这件事情,长孙无忌的态度是非常坚决,不说、不听、坚决不支持。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反对李治换皇后,太宗时期的老臣李勣就特别会来事儿,上来就给高宗来了一句:“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 选皇后是皇帝的家务事,你为什么问这些外人呢?这事往简单地说,不就是你自己的家务事吗?外人说得着吗?
于是,公元655年的10月13日这一天,李治说王皇后诅咒武昭仪,直接把王皇后和萧淑妃通通囚禁起来。七天后,立武昭仪为皇后,长子李弘成了嫡长子,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太子。 高宗李治如此的任性和执着,也让我们从一个侧面看出,当时他对朝政把控能力的自信。拥有了自己的心仪皇后,又册立了自己心爱的儿子李弘为太子。 武昭仪终于实现了华丽转身,为她下面的执政进行了很好的铺垫。 那么,极力反对和赞成武昭仪为皇后的朝中几位大臣,又有哪些结局呢?简直是冰火两重天。
众所周知,武则天是位极有手腕的人,不讲什么人,一旦得罪她,她就会往死里整。因此,极力反对的几位大臣,包括皇帝李治的舅舅长孙无忌,结局相当的凄惨。 公元657年,褚遂良被武皇后赶出朝廷,到潭州任都督,武则天指使许敬宗等人诬告来济、韩瑗与褚遂良妄图谋反。658年,褚遂良在爱州带着遗憾离世,享年六十三岁。尽管他死了,武则天依然还不放过他,一方面把他的官爵削掉,另一方面把他的子孙后代也流放到爱州。 因为被诬陷谋反,韩瑗就被贬为振州刺史。659年韩瑗病死,死后又被抄没家产。 公元659年,长孙无忌被许敬宗诬陷,削爵流放黔州,最终自缢而死。
660年,来济改任庭州在西突厥十姓的边界,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刺史。662年,西突厥部落进攻庭州,来济统兵防御,赤膊上阵,率军出击,力战阵亡。
而极力迎合武则天的李勣却得到了重用。
公元669年,李勣被加封太子太师。年底李勣去世,享年七十六岁。李治为他举办丧事,停止上朝七天,让他陪葬在昭陵,李勣得以配享高宗庙受祭。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