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勤劳智慧的古代先民创造出了数不清的艺术珍品。然而,随着清朝末期国力衰弱,再加上战乱频繁的原因,很多珍贵文物最终都流失海外。这些流失海外的文物,除了一少部分是被其拥有者合法带出境的之外,绝大多数都是被盗墓贼趁乱盗掘卖给文物贩子后流失海外的。


       盗墓之事古已有之,司马迁当初撰写《史记》时,就已经发现在中山地区盛行“掘冢”之风。尤其是每当乱世时期,盗墓之风更是猖獗,甚至就连东汉末年的曹操,还有五代时的温韬这种朝廷大臣都带头参与其中。虽然历朝历代对盗墓这种行为的惩罚都很严厉,但是仍然难以彻底根除这种现象。究其原因,就是因为盗墓来钱很快,甚至可以一夜暴富。
       哪怕是到了现代社会,文物保护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可是盗墓之风仍然屡禁不止。例如陕西凤翔的秦公1号大墓,这座迄今为止发掘的规模最大的先秦墓葬,其盗洞数量竟然高达247个。也就是说,至少有200多伙盗墓贼先后光顾过这座古墓,他们中既有古代的盗墓贼,也有现代的盗墓贼。


       从2003年开始,国家文物局开始对全国各地的文物进行普查,通过最近这些年文物普查得出的数据显示,每年流失海外的文物高达数十万件,几乎相当于一座大型博物馆的馆藏文物数量了。尤其是最近这30年的时间里,随着世界文物市场的复苏,各国间的文物买卖越来越火爆,更是催生了文物走私的行为。
       因为盗掘走私文物来钱很快,一些幻想着不劳而获的年轻人,就把主意打在了偷盗文物方面。比如1987年,兵马俑刚被考古学家发现不久,正处于大规模挖掘期间,一个叫王更地的年轻人就打起了兵马俑的主意。他趁夜撬门进入秦陵考古队,盗走了一件珍贵的一级甲等文物——秦高级军吏俑头,也就是俗称的将军头。


       王更地被抓后,还天真地以为自己盗的不过是一个泥俑头罢了,最多被关个几年。殊不知,他的行为对这件珍贵的一级甲等文物造成了多么大的破坏,所以他最后直接被判处死刑。直到临刑前,他仍然觉得自己的行为没什么大不了的,丝毫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对文物保护工作造成了多么恶劣的影响。倘若人人都像他一样,那这座珍贵的兵马俑恐怕早就被搬空了,哪还会有日后的世界第八大奇迹。
       王更地的悲剧结局,除了因为他的懒惰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源于他的无知。他幻想着不劳而获,却不知道这种行为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在现实生活中,像王更地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幻想靠盗掘文物发财的人。比如,海淀警方就曾破获一个盗墓案件,有一个仅有小学文化的人,刻苦自学“盗墓笔记”,谁知刚挖一米就被抓了。


       有一个姓刘的年轻人,他平时不喜欢上班,总想着不劳而获,后来听人说盗墓赚钱,于是就想着挖掘古墓大捞一笔。虽然他只有小学文化,但是却刻苦学习盗墓知识,从网上查阅了大量资料,还整理成了“盗墓笔记”,在里面详细记录了从东周时期一直到明清时期的墓葬特点。
       为了能够一夜暴富,这个小刘也是蛮拼的,虽然他学历不高,可是却“刻苦钻研”,甚至还能举一反三,在笔记上总结了看土、断代、探墓等实际操作经验。在感到自己学艺已成后,他还真找了几个同伴去盗墓,并且还真在海淀区的一处荒山上找到一座古墓。正当他靠着护林员身份的掩护挖掘古墓时,就被及时赶到的警方成功抓获,此时他才挖了一米的深度。


       从古至今,盗墓都是一件令人深恶痛绝的事情,这种行为不仅毁坏了大量珍贵文物,更使得无数文物流失海外。很多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文化真迹,一旦落入盗墓贼手中,最后都统统消失不见,成为某个文物收藏家的私人收藏,普通人就再也没有机会欣赏到这些古人的艺术真迹。
       无论是从文物保护的角度来说,还是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说,博物馆才是文物最好的归宿。很多人可能会反驳说,就算把文物放进博物馆又怎样?还不是要花钱买票才能观看。实际上,截止到去年年底,我国高达90%以上的博物馆都是免费对公众开放的,基本上你所能想到的所有的市级、省级博物馆都是免费开放的。所以,不要再把考古和盗墓混为一谈了,他们真的不是一类人。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