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业务边界,在已知业务边界的情况下,如何从系统数据端口做切分……这些问题,已经成为不少产品同学甚至数据同学的工作挑战。这篇文章里,作者就分享了做业务系统切割对接的思路,一起来看看吧。

在当前的互联网环境下,已经没有了之前各业务线疯狂扩张的状态,整体的业务都开始逐步缩减到各个公司熟悉的业务上,比较少再开拓新的业务条线。

随着大家将目光放到自己的核心业务条线上,会逐步发现,在过去疯狂扩张的阶段,各业务条线不够清晰,导致在关注核心业务的时候发现,统一业务线上上下游两个部门的业务数据和边界存在模糊点,同时交接不清晰,或者有一部分重叠业务的并行部门存在一定的业务逻辑冲突。

业务环境好的时候,这不是问题,当各业务端口收紧被砍,剩下的核心业务条线的每一寸范围都是必争之地,在这样的环境下,不免对数据和产品构建人员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如何区分业务边界,在已知业务边界的情况下,如何从系统数据端口做切分,如何在未知业务边界线的情况下找到合适的切分点和切分逻辑,这是在这中间做产品或者数据的同事的挑战点。

在边界的切分和数据的流通中,对产品和数据人员来说,很困难的是在保持当前业务结构和关键数据节点数据不产生变化的情况下,进行核心业务改造,这需要在对当前业务有很深了解的情况下,确定各个端口的不收影响的底表和结构,保持不动,新增一些判断规则和策略,对数据流做到完善改造。

就我近期面对的环境情况,和大家分享一下做业务系统切割对接的思路。

一、需求分析

以用户进入风控条线之后产生逾期行为做用户借款到欠款的生命周期管理为例子分享一下。

一般来说用户会经历以下生命流程:

以互联网金融当前的借贷行为为例,因为早期投入引流资源拉动借款用户的时代已经过去,当前更多的是对存量用户的做一定的开发,主要集中在和信用卡类似的循环信用的借款方式,即在一定周期内保持一个稳定的授信额度,用户可以在授信周期内循环借款、还款,只要本金不超过授信额度,便一直可以在还款、借款中循环。

在这种模式下,用户的状态不再是和过去简单的从注册到借款、欠款、进入催收、成为不良资产、处置出售的流程,由于循环借款的存在,用户和机构的关系从单一借款到循环多笔借款,这对互联网金融机构来说,用户的价值更多体现在粘性价值上。

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对当前的不同业务部分的核心业务做用户生命周期的管理,明确在不同业务周期下用户的生命周期开始和结束的关键行为,通过关键行为确定用户的生命周期时间点。

对于产生欠款但在催收或者法催后能产生还款的用户,机构同样会看重,因此,对用户的生命周期管理不再是单一的流向。

对成本较高,用更规范手段处置逾期的法催来说,处理完相对高账龄的客户,用户的账龄下降到M3及以下,是否需要回滚到催收跟进

对于已经产生逾期,完成逾期部分回款的用户来说,是否值得重新到准入授信的阶段再一次对授信额进行评分,准许用户再次发起借款

以上都涉及不同业务体系的数据流向和业务范围拆解

同时,因为法催和电催的业务本身不是完全的前后手,对互金公司来说,这是对逾期资产的不同处置手段的区别,法催更强力,更偏后期,电催更偏前期,性价比更高,同时ROI更高,因此相似或者重叠的部分会因为不同时期的处置预期产生一定的变化,在监管更宽松的周期采取性价比更高的催收,在监管更严格,司法处置环境更好的时期,采用诉讼等法催手段追回逾期欠款。

因此,不免会出现同个用户在不同业务部门或者业务条线来回滚动的情况,即使是在同个部门内,不同业务之前存在业务数据的滚动调整也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需要对业务范围的边界做一定的界定,并在此基础上完成系统的改造。

二、需求设计

在设计之前需要明确,在什么节点,会处置方式的本质变化,以本质做切分点,给到业务两端有一定的自主权。

简单来说,可以尝试在两个业务中间建立一个用户的中间态,中间态的用户有几种状态:

  1. 法催定向推送催收
  2. 催收定向推送法催
  3. 双方暂时无法处置状态
  4. 逾期部分完全结清可推送前端风控授信状态

对范围的筛选和中间态的建立,能帮助两方业务和前端风控都对各自业务线和即将进入自己业务线的用户做一定的切割,同时对自己即将面对的用户情况和质量有一定的了解。

在中间态建立的前提下,就需要对各自业务范围内的用户的生命周期做一定的管理。

对催收而言,大部分催收都是以订单、账期的形态去跟进的,极少采用用户归户的方式,而按订单和账期的跟进形式对催收来说跟进方式更便捷快速,即时性更强。

但到了法催,用户是必然需要采用归户的形式进行的,一个用户下可能有多笔借款订单(在循环贷的情况下订单数更多了),虽然不同的订单可能是不同的借款争议解决方式,但优先会合并处理,尽量避免在法催处置成本较高的情况下,拆分多个订单在多地起诉,同时合并订单到用户上的行为对更长周期的用户逾期行为有更好的管理效果(进入法催的用户通常完全结清的周期也更长,有了归户的概念后对用户的还款行为跟进是更直观有效的)。

同时,对公司来说,在不同方式引流尽量的用户通常是按一个用户一个身份证做主键在前端归户处理的,这样授信额度才能准确的定位在人身上,避免在用户不同的借款订单上天填写不同的背景恶意申请借款。

因此,中间态的建立最好也采用用户的形态进行,对催收来说,失联卡的搭建和用户贷后行为分析卡也能以用户的维度做观测跟进,这对业务线上的三方都有一定的价值。

从业务的先后次序,用户的一笔借款在逾期之后会进入催收,催收的跟进有两个关键状态,一个是产生逾期的开始状态,一个是当前用户在催收无法继续处理下去的终态,这个终态的界定和各家机构的整体管理和成本考量有一定的关系。

但基础的逻辑肯定是逾期的账龄,当用户的某一订单的逾期账龄到了一定阶段(例如M6及以上),说明订单至少逾期150天及以上,用户的可联状态下降,从公司整体不良资产控制的情况看,法催就需要适时介入,加入诉讼等强制处置手段回收资产。

这种情况下,对法催来说,用户的开始阶段一定是以催收无法正常跟进做状态的起始,这个起始的界定和催收的对用户的评估息息相关,这就需要催收在案件的结束推送状态下,对用户打上对应的标签,如,失联进入法催、逾期账龄过高进入法催、提前诉讼进入法催,上个业务条线业务的结束,是下个业务条线业务的开始。

这种情况下,从前端继承的数据就显得尤为重要,以关键节点做数据的切分,留存用户的关键状态,在中间态用户池做展现,在进入法催之后,法催能根据用户在催收的初始状态完成资产的匹配,确定资产的最优处置方案,是诉讼、资产出售、调解还是别的可行处置方案。

在经历了催收的处置后,简单回收方式已经没法快速催回逾期部分了,这就需要对资产的类型和质量做进一步的筛选,目的是用最快的速度完成不良资产的回收,在这个阶段,也需要考虑不良资产包历经时间的折旧,考虑贴现的情况下,可以尝试对逾期资产做一定的减免,避免资产历经时间越长导致资产价值缩水。

在法催尽可能尽快催回资产的角度,在法催逾期部分结清的用户是可以被释放到中间态用户池,由风控结合在催收和法催的处置周期和时长,由前端风控进件端口进一步评估用户是否有价值重新进行授信准入的流程。

在经历了催收、法催的处置过程后,用户的生命流程逐步清晰,这对于公司中台部门对用户的生命流程评估有一定的价值,本身从催收滚动到法催再从法催滚动出来的流程对前端借贷产品的设计有一定的价值,能清晰的了解到可能产生逾期的用户的可能还款时间和坏账走向,对用户行为的全流程评估对前端的风控模型迭代有一定的增益效果。同时还能筛选一部分强粘性在经历催收、法催后仍会在平台借款的用户,根据强粘性用户的特征在授信端口对用户做到更精准的授信分层。

三、数据实现评估

在以上业务需求的构建中,困难的点在数据流的搭建,在催收端口,往往会关注首逾(用户首次逾期/订单首次逾期)的状态,为避免用户在首逾后迅速失联。

催收往往会在首逾布设大量人力,因此首逾阶段的用户行为记录和催收行为记录是非常重要的,在用户逐步逾期流转到法催的阶段,逾期的行为增多,回款的行为减少,到了法催,法催的行为处置重要,但用户所产生的可联行为和还款行为记录更重要,这种双边行为记录的方式需要考量周期。早期可能是大量的数据记录,到法催阶段,应该记录的是行为产生的时间,同时数据的流向需要具体行为的时间节点做切割。

对业务业绩统计来说,最关键的可能是在催收的进件时间和出催收的时间,同样的,对法催来说,也是需要切分用户进件时间和出法催时间,但同时,像之前已经确定的业务逻辑,可能有用户在历经贷后、法催、法催结清之后重新进入风控视野,借款,不幸再进入到贷后的阶段或者法催阶段,同时,也可能在法催结清逾期部分进入中间态用户池后,再次产生逾期;这时候还需要根据规则选择进入法催阶段还是催收阶段。

这种情况,对用户生命周期的时间切片非常重要,能避免一个用户同时在催收、法催同时存在,同时也能切割两方的业绩观测,避免出现业务区分存在不清晰的情况,同时也避免一个客户同时经历两种处置方式产生客诉的情况。

同时,建立用户生命周期时间切片能帮助催收和法催在用户进件的时间就确定用户的上一次状态和历史状态,是否历史在催收、法催跟进过,这对不良资产的处置有一定的效率优化提升效果。

结语

对互联网公司的内部业务产品而言,怎么设计、更新能适应当前的市场变化和业务变化是很重要的,在外部经济环境威胁的当下,如何提高各部门间高效配合,避免出现多余的人力资源和产品资源浪费是每个公司都需要深入思考的议题。

专栏作家

安尘言,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专注金融风控,探寻不同经济环境下风控的方向。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