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赫鲁晓夫刚执掌乌克兰,就把顶头上司斯大林给得罪了。

其实得罪斯大林的时候,赫鲁晓夫刚迎来他政治生涯的小高潮,甚至赢得了“斯大林的真正战友”之类的外号。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时候,赫鲁晓夫突然被斯大林斥责,成了他顶头上司嘴里“靠不住的人物”,而且接二连三地让斯大林对他产生怀疑。

可就算是这样,赫鲁晓夫后来依然能从一众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登上苏联政治权力的巅峰,这一路的反转真是让人猝不及防。

那么赫鲁晓夫是如何执掌乌克兰的?又是怎么突然得罪了斯大林?他能够成功上位靠的究竟是什么呢?

早年的赫鲁晓夫

一直以来,我们对赫鲁晓夫最多的印象就是他疯狂带着苏联种玉米,然后举着玉米大笑的那张照片。

虽然赫鲁晓夫在苏联推广玉米种植的政策是错误的,而且他对苏联的改革也非常难评,但是我们绝不能根据这些错误就判定赫鲁晓夫只是个草包。

至少早年的赫鲁晓夫,绝对是个干劲十足且能力出众的人物,否则他也不可能完成从寒门子弟到政界新贵的蜕变。

说来赫鲁晓夫确实出身贫寒,如果不是俄国废除了农奴制,他估计只能延续祖辈的命运接着给地主农奴。

但好就好在赫鲁晓夫青年时赶上了俄国风云激荡的年代,并且确立起来了革命信仰。1918年,他就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

只是那时革命形势一片昏暗,内有反革命势力的疯狂叫嚣,外有德国侵略者的虎视眈眈,苏俄稍有不慎就可能坠入深渊。

然而作为一个革命者,赫鲁晓夫没有丝毫退却。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应征入伍,敢于为保护苏维埃政权而接受炮火的考验。

哪怕当时四分之三的领土已经被敌人吞噬,重要的资源和粮食产地也已相继失守,但是在革命者的浴血奋战中,苏俄成功度过了难关。

这体现在赫鲁晓夫身上就是,1920年,他成功与兄弟部队协同作战,从白匪手里解放了诺沃罗西斯克。

可惜得胜归来以后,命运却对他的家人伸出了毒手。那是1921年夏天,乌克兰遭受旱灾侵袭,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象。

赫鲁晓夫定居的顿巴斯同样受灾严重,他的妻子甚至因这场灾难而丧命,只给他留下了尚且年幼的一双儿女。

可这样的挫折并没有打倒赫鲁晓夫,在党组织的委托下,他一边回到顿巴斯领导经济恢复工作,一边竭尽所能地照顾自己的孩子们。

此时顿巴斯一团乱麻,成千上万的矿工宁愿外出逃荒,也无法留在家乡生活。

时任副矿长的赫鲁晓夫只能迎难而上,以饱满的热情和行之有效的策略激励剩下的矿工。

在此期间,党组织也看到了他的工作成果,原本想把他调到更大的矿上当矿长,但却被他婉拒了。

理由也非常正当,那就是赫鲁晓夫认为自己应该补习文化知识,这样才能更好的服务于革命和人民。事实证明,赫鲁晓夫这一步走得非常正确。

从矿业学院学成毕业后,赫鲁晓夫就开始担任附近城市的区委书记。之后的几年里,他几乎一路平步青云,逐渐走到了斯大林的视野里。

那是1931年初,赫鲁晓夫被调往莫斯科鲍曼区工作。放到中国来讲,这就是一个地方干部直接被调到首都北京当区长,其前途之光明可见一斑。

更值得一提的是,半年的见习期到了以后,斯大林亲自批准他去莫斯科最大的区——红色普列斯尼亚区当区委书记。

斯大林亲自批准他调职,就证明他认可了赫鲁晓夫的能力。因此1938年,赫鲁晓夫能在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上入选主席团,也就成了情理之中的事。

同样是因为获得了斯大林的信任,所以赫鲁晓夫开完这次大会就被调回乌克兰,当上了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

然而也就是在乌克兰期间,赫鲁晓夫突然得罪了斯大林,她究竟做错了什么?

他得罪了斯大林

执掌乌克兰以后,赫鲁晓夫本该更进一步,为什么会突然得罪斯大林?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苏联虽然是苏埃社会主义联盟,由很多个加盟共和国共同组成,但是其内部依然有实力上的比较。

至于斯大林交给赫鲁晓夫的乌克兰,那可是苏联中仅次于俄罗斯联邦的第二大共和国,向来以“欧洲的粮仓”而闻名于世。

不仅如此,乌克兰还是苏联重要的工业基地,对苏联来讲地位非同一般。

赫鲁晓夫自然也深知这一点,所以他一上任就在思考该怎么让乌克兰更加繁荣。

说到这个问题,不得不提的就是苏联的内部环境其实一直都不怎么好,政治上的思潮有些混乱,时不时地还有民族主义分子前来作乱。

赫鲁晓夫之所以能迅速在苏联的政治中心站稳脚跟,除了能力、资历过硬以外,也是因为他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做出了正确选择。

因而能从莫斯科杀出重围的他,到了乌克兰也没有手忙脚乱,反而稳扎稳打地做起了实事。

在处理思想存在问题的干部时,赫鲁晓夫并没有发起残酷镇压和无情逮捕,转而仅仅对这些人做降职处理,因为乌克兰还需要这些干部。

赫鲁晓夫不仅在对待干部时如此,解决农业问题时同样兼顾了原则性和灵活性。为了让农民好过一些,他还会鼓励大家多经营一点自留地、自留畜等等。

这在苏联其实是很罕见的,因为大多数干部都唯恐庄园自留地太大,认为这样会损害社会主义。

殊不知在实行义务交售制的苏联,农民的日子有多苦。

农民一年到头辛苦劳作,但粮价往往定得比成本价还低,如果再没点自留地养家糊口,那基本就活不下去了。

因而赫鲁晓夫的做法在乌克兰很得人心,各类农副产品供应也因他的到来而变得稳定又便宜,让大家脸上挂上了满意的笑容。

更重要的是,在随后爆发的卫国战争中,赫鲁晓夫虽然是政治委员,但他积极活跃在前线,让人们看到了他身先士卒的勇气与担当。

如此看来1944年初,赫鲁晓夫会被任命为乌克兰共和国人民委员会主席兼共和国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其实是顺理成章的。

同样是这一年,他迎来了50岁生日,联共中央委员会还亲自给他发来了庆生贺电,人们也把他誉为“斯大林的真正战友”。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当口上,赫鲁晓夫却突然得罪了斯大林,但从事实上看,他绝不是故意的。

那是1945年秋天,赫鲁晓夫在苏联政坛风光无限,乌克兰却再度遭遇旱灾侵袭。但就算是这样,乌克兰依然要向国家提供4亿普特的粮食。

偏偏1946年依然干旱,乌克兰加起来也就产了两亿普特粮食,再加上乌克兰人民也要吃饭,能交上去的只会更少。

一边是国家要粮食,一边是共和国里闹饥荒,这可愁坏了赫鲁晓夫。无奈之下,他只能向斯大林求助。

其实这是合情合理的,毕竟天灾导致地方粮食供应出了问题,确实只能向国家求助。就算不能给些支援,减免些上交的份额也能解燃眉之急。

但赫鲁晓夫在向斯大林张口的时候就明白,自己不仅没完成征粮任务,还要向斯大林伸手,他肯定要生气。

可是作为乌克兰共和国的首脑,他又不能眼睁睁的看着人民饿死,当年他救不了自己的妻子,现在他绝不想放弃乌克兰的人民。

于是带着些许侥幸心理,赫鲁晓夫给斯大林上了一份详细的调研报告,阐明了乌克兰的受灾情况,并且提出乌克兰需要国家的救济。

然而斯大林收到赫鲁晓夫的汇报以后,立马给他甩来了一封电报,称他是个靠不住的人物,对他提出的要求也以“荒谬”二字彻底否定了。

再加上后来赫鲁晓夫在种春小麦还是冬小麦问题上与斯大林发生过争执,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也没让斯大林满意,前前后后加起来算是把斯大林给得罪透了。

可就算是这样,赫鲁晓夫依然能在斯大林撒手人寰后成为斯大林的继任者,为此他都做了些什么?

如何达到权利巅峰

得罪斯大林以后,赫鲁晓夫还能登上苏联权力的颠峰,他是如何做到的?

虽然各种原因加在一起,让斯大林曾对赫鲁晓夫产生过诸多不满,但是赫鲁晓夫的能力就摆在那里,这同样是斯大林无可否认的。

哪怕是屡屡遭到斯大林的斥责,也被夺去了大部分的实权,赫鲁晓夫依然能沉下心来配合新上任的乌克兰主席,好好为乌克兰工作。

斯大林也看到了赫鲁晓夫的努力,再加上之前的种种也不都是赫鲁晓夫的错,所以仅过了十个多月的时间就基本让他官复原职了。

面对重新递到眼前的机会,赫鲁晓夫更是鼓足干劲,让乌克兰1948年获得了空前的大丰收,上交的粮食比1947年多了足足1亿多普特。

这个数字让斯大林非常满意,因为就算与战前的1940年相比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因而1949年底,斯大林决定把赫鲁晓夫调往莫斯科。

得知赫鲁晓夫要离开乌克兰时,乌克兰的很多民众都是不舍的,有些人甚至为此感伤落泪,所以从这也能看出乌克兰人民是发自内心的爱戴赫鲁晓夫。

也许后来赫鲁晓夫能战胜众多竞争对手,成为斯大林继承人,也与之有关。当然这些都是后话,归根到底赫鲁晓夫前往莫斯科后的表现才是最重要的。

毕竟当时斯大林已经到了晚年,不得不考虑培养接班人的问题了,这个时候让赫鲁晓夫去莫斯科,他的目的不言而喻。

当然斯大林不可能把宝都押在赫鲁晓夫身上,就算他晚年疑心病非常严重,依然能从身边挑出马林科夫和赫鲁晓夫两位候选人。

这也绝非外界揣测,如果斯大林没有这样的心思,那么他就不会在1952年党的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期间,指定马林科夫做政治总结报告,而让赫鲁晓夫修改党章报告。

从这样的分工也能看出来,斯大林就是想在他们二人中择其一,否则绝不会做出这种看上去是一碗水端平的任务分配。

然而1953年3月初,斯大林突然因脑溢血撒手人寰,根本没来得及留下书面或口头的“遗嘱”,一时间苏联的政局好像被阴影罩住了。

原本斯大林的另一个心腹贝利亚要趁机搞事情,但是被赫鲁晓夫带人压了下来,随后苏联中央主席团开会做出了后续的安排。

根据主席团成员的集体意见,苏联成立了由10个人组成的新苏共中央主席团。但给出的名单并没有过分突出某一个人,大有些要集体接班的意思。

当然10个人一起做决策也容易出乱子,所以随后马林科夫和赫鲁晓夫都被分配了维持中央稳定的具体工作。

然而让人想不到的是,1953年3月14日,马林科夫突然主动请求解除他的中央书记职务,随后会议又选出了一个五人书记处。

在这个五人书记处中,赫鲁晓夫位居首位,这基本奠定了他日后在苏联政坛的核心地位。

虽然赫鲁晓夫从得罪斯大林,到重回斯大林身边,再到成为斯大林继任者的蜕变颇有戏剧性,但是细细看来,这所有的一切又都合情合理且程序正当。

不可否认的是,因为这件事年代久远,而且涉及苏联核心内政,所以难免有人怀疑是其中另有隐情,说是赫鲁晓夫用了些手段才促成的这一切。

对此我们不多做评价,毕竟那段时间从斯大林之死到“贝利亚事件”,苏联政坛发生了太多事,里面有些不为人知的猫腻也未可知。

但只从赫鲁晓夫这个人来看,当时的情况下他能成为苏联的最高领袖是无可指摘的。

比起马林科夫他有更多的地方执政经验,比起擅长阴谋的贝利亚他更得民心。

当然这也是就苏联国内而言,如果从国际上看赫鲁晓夫确实没做出什么贡献,他甚至一边挑动中苏关系、一边与美国对抗,为世界局势增添了很多不稳定因素。

直到1971年,赫鲁晓夫离开人世,他的传奇人生终于落幕。

更具戏剧性的是,他的墓碑由两块黑白分明的石头拼接而成,似乎也代表了他功过兼有的一生。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