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一个外向理想型的价值系统中,在这个世界上,几乎每个人都坚信最理想的自我状态是善于交际的、健谈的。
这样的人从来都不会缺少朋友,他们不管和谁相处都会是自来熟,她们好像从不会觉得孤独,哪怕是站在聚光灯下也应谈笑自如。
于是,合群、朋友多就成为了我们的外向理想型的价值追求。
于是,那些朋友少或者是没有朋友的人,就成为了异类。
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有的人觉得朋友三五成群是好的,有的人就觉得朋友太多反而觉得吵闹。
不管怎样,只要是按照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去生活,总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
这份快乐和别人无关,只属于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女人,朋友很少,喜欢独来独往。
待人友善是修养,独来独往是性格
记得大学的时候,有一个姑娘的性格很搞怪,大大咧咧的,有一次,她站在讲台上搞怪,底下的同学被逗得捧腹大笑。
闺蜜一直在冷眼旁观,她说:“这个姑娘一定会后悔的。”
我不解,便询问缘由。
闺蜜冷静地回答说,自己以前就是这样的。
好像,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精力,为了融入一个集体,为了让别人接纳自己,我们只能把自己当成一个“小丑”,以这样的一种方式来让自己有朋友。
《人间失格》里有这样一句话:“我将懊恼暗藏于心,一味地掩盖自己的忧郁和敏感,竭力把自己伪装成纯真无邪的乐天派,逐渐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滑稽逗乐的怪胎。”
后来,我们逐渐发现,别人谈笑之余,从未把我们当做是好朋友。
我们不过是笑料,从未有过“朋友”这个称呼。
于是,我们便明白了,何必为了取悦别人而委屈了自己?
有朋友,那就欢笑,没有朋友,那就自己一个人热闹,日子不管怎样经营都不会失落。
于是,我们便明白了,待人友善不过是自己伪装起来的保护色,我们更喜欢那独来独往的性格。
热闹是大家的,但孤独是自己的
电视剧《上海女子图鉴》里面的罗海燕刚去上海的时候,为了融入集体当中,不管谁提出聚餐都会答应。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罗海燕和同事一起去KTV唱歌,结束之后,大家都陆陆续续地回家了,最后只剩下罗海燕一个人。
只见她一个人走在路上,那样的孤独寂寥和刚才KTV里面的喧闹形成了鲜明对比。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合群很好,不合群就是异类,所以,为了得到大家的认可,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这件事上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
当我们聚餐结束之后,回到家里也还是独自一个人。
是的,一堆人在一起的时候确实很热闹,可我们不可能二十四小时都处于这样的一种热闹状态。
习惯了人多的热闹,又怎么会习惯一个人的孤寂?
记得亦舒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在家看电视并不算寂寞,苍白地坐在话不投机的人群里,才真正凄凉。”
热闹向来都是大家的,我们的思维方式也会在群体当中得不到活络,我们不得不听着别人的喧闹声。
孤独是自己的,当我们独处的时候,我们不会被任何人打扰,只需要听从自己内心的呼唤。
而我们,也因为独处,可以安静地做着自己的事情。
独来独往从不是孤独,而是一个人的狂欢
在我们还不是很成熟的时候,觉得一个人独来独往太孤独了。
当我们很成熟的时候,才会觉得原来一个人独来独往是这么的畅快。
不需要等待谁,也不需要谁来等待,我们随心所欲地做着自己想做的所有事情,不需要参考别人的意见,也不需要照顾别人的喜好。
以前觉得那些独来独往的人太异类了,到现在才觉得,独来独往的人是多么自在。
无忧无虑、随心所欲,累了就休息,可以想自己喜欢的东西,听自己喜欢的歌,可以沉醉在自己的世界,没人来打扰。
三毛在散文《简单》中写道:“我们不肯探索自己本身的价值,我们过分看重他人在自己生命里的参与,过分在意别人的评价。”
生命中所有灿烂的时光,其实都是用寂寞换来的。
在那些没人打扰的时光里,我们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我们逐渐成为了一个优秀的人。
独来独往从不是孤独,它一直都是一个人的狂欢。
TheEnd-
作者|心理咨询师付东升
恋爱婚姻心理主笔团|用心理学分析爱情、婚姻、人生
微信公众号:恋爱婚姻心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