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四点半,王兆喜摸黑出门,他要去找和工友集合,一同前往工地进行卸货。步行约10分钟,王兆喜穿过城中村,来到周谷堆劳务市场。绕过人群,他走到熟悉的烧饼摊,没和摊主说话两人就完成了一次默契的交易。三块钱一张的烧饼和一壶从家带来的热水是他每天固定的早饭,也是他上午工作的全部能量来源。王兆喜蹲在路边囫囵咽下烧饼,看到工友后快速起身小跑向工友,和他们一起搭车前往工地。车子发动,王兆喜盯着越来越远的人群,小声呢喃了句:“你看看,桥下那么多人,哪有找到活的。”

凌晨四点,是周谷堆劳务市场最热闹的时候。数百名农民工聚集在路边,等待着今天的机会和希望。

凌晨四点找活

周谷堆劳务市场坐落于在合肥东南角,位于淝河南路和铜陵路高架桥的交叉路口。每天清晨四点,数百名农民工从附近的城中村出发前往这里寻找工作机会,董桂兰便是其中之一。和这里大多数的农民工一样,董桂兰是名零工,工钱日结,没有合同协议,更谈不上福利保险。

昏黄的路灯下,董桂兰愁眉不展。

距离董桂兰上次工作已经过去了一个星期,没活干让她十分焦虑,嗓子肿了,说话声也变得十分沙哑。董桂兰和小儿子家生活在一起,为了帮儿子分担房租压力,她迫切地需要找到一份工作。有人招就去干,干得动就去干,在这个市场上,只有老板挑她的份。即便如此,董桂兰也无法确保每月的收入能够维持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

为了让自己更有可能找到活,董桂兰凌晨4点出发去劳务市场。即使早上没遇到合适的老板,她也要坚持在市场待到下午4点才肯回家。“万一有人临时过来招工,我就捡漏了”,董桂兰解释。

开源不成就节流。董桂兰无师自通,在收入不保的情况下她将自己的支出降到了最低。

长达12个小时的在外行动,董桂兰从家带上馒头和大饼来充饥,她很少花钱吃饭。寒潮来袭,合肥的气温接近冰点,没有外套御寒董桂兰冻得来回踱步。后来她跑去附近的市场花了15块钱买了一件棉袄,还颇为得意地向其他工友炫耀。疫情期间是最艰难的时候,她连维持基本的生活都很难做到。那时早上蹲不到活,白天她就转战附近的菜市场,每天来来回回转上几圈,菜贩子不要的破菜她都捡回家去。董桂兰认为只要摘洗好,捡来的菜和买来的一样。

在周谷堆,有太多和董桂兰一样找不到活的人。

木工汪顺也沦落到找不到活的队伍里。曾经的汪顺在旺季一天就能赚500块,是这个市场的天花板。那时候,他有一套工作准则——只做手艺活,要做就做得漂亮。

汪顺的自信并非毫无根据。14岁离家外出打工,他当过流水线工人,做过篾匠,江苏、浙江、湖南......他在许多地方打过工,积攒了一身手艺。

他还曾在一家建筑公司工作,备受老板器重。那段时间是汪顺一生中少有的“辉煌时刻”,每月收入过万,公司不仅给他交五险一金,还派他出差,请他帮忙解决之前工人错误测量导致的无法继续推进施工的问题。当时汪顺春风得意,觉得自己既有手艺又能看懂图纸,在外面随随便便接点小活就能把日子过得很滋润。在干了一年多,汪顺就离开了公司。

离职后,汪顺度过了一段相对轻松的生活。然而,生活总是充满变数,疫情期间,他花光了不多的存款。现在,汪顺有大半个月没开工了,准则成了往事。他再也顾不得那么多,只要有人招工,他什么都肯干。

马水兰这天早上不仅没有找到工作,还生了一肚子气。她遇到了曾经发生冲突的男人,对方直冲冲地走了过来,将她撞了个趔趄,似乎再次向她发出挑战。马水兰也不甘示弱,没等站稳,她就拉住了男人的衣角,随即调整重心,双手叉腰,大声向工友呼救“这人又要来打我!上次就是他把我打得胸口疼了一周!半个月都没做活!”

男人又被激怒,眼睛瞪得快要从眼眶掉出来。一旁的董桂兰见俩人似乎又要打起来,立刻走到两人中间,将马水兰格挡在身后。路边的工友对男人指指点点,认为他不该跟女人计较。董桂兰趁机将马水兰拉到一边,轻声安抚。马水兰似乎还没从应激状态中出来,嘴里一直嘟囔着,“上次就是他打我,这次他还想打我。”

一场冲突,在周谷堆像个热闹一样。渐渐的,天亮了,刚刚还在围观打架的民工逐渐散开。对他们来说,天亮不是什么好事情,今天他们大概又没活干了。

城市的建设者

太阳逐渐升高,那些仍在市场附近等待工作机会的农民工们变得不再热切,他们开始四散离开,三两成群。

汪顺走到一旁和工友抽烟闲聊 ,董桂兰和马水兰一起靠在路边的围栏,刷手机看短视频。这是他们为数不多的娱乐活动。手机里,有人用夸张特效把自己扮成猪八戒,有户人家生了个白白胖胖的孙子,董桂兰看完后都会分享给身旁的人。唯独刷到一个背景音乐是《世上只有妈妈好》的视频时,董桂兰停下了。她独自将那条视频反复看了十来遍,还用沙哑的嗓音跟着轻轻哼唱。

挨过漫长的上午,周谷堆的民工们感到饥饿困倦。

不幸中的万幸,董桂兰看见不远处有个小摊。她知道这是附近的好心年轻人又来免费送饭了。送饭的人叫火阳哥,他每周都来劳务市场,给附近找不到活的农民工免费提供午餐。今天,他又带着一锅热气腾腾的炖菜。还在附近蹲活的农民工欣然接受了火阳哥的善意,董桂兰和汪顺也跟着大家一起排队领饭。

合肥共有三个劳务市场,火阳哥根据实地考察,选择了离家较近、交通方便的周谷堆送餐。他调查得知,周谷堆市场最热闹的时候,每天会有上千名农民工在这里汇集。他们大多来自阜阳、亳州,平均年龄在60岁左右,大部分人文化水平有限,有些人甚至连认字都费劲,只能干一些像砸墙、拆除、保洁或者给大工打下手之类的苦力活。

单靠在家种地很难维持生活,民工们只好进城打工赚钱。但来到城里之后,他们的处境变得更加尴尬、困难。开支租房、吃饭、出行......每天一睁开眼,农民工们还没等找到工作,就有钱从口袋里消失了。

火阳哥发现,排队领饭的民工越来越多,从起初的十几个人逐渐变成了七八十人,最多一天有近200人来排队。起初他只觉得热闹,后来觉察了不对劲。找不到活的民工变多了,比往年多得多。

2008年左右,合肥开始大规模兴建,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它成为中部地区快速崛起的城市之一。如今,合肥的规划建设基本完成。然而,仍在依赖蹲活的农民工并没有意识这点,他们还以为这里和往年一样,有源源不断的工作等待他们。此外,许多房地产开发商暂停了施工项目,原本固定在工地的工人纷纷流入零工市场。人多活少,农民工们找到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

吃完免费午饭,汪顺随意将碗筷扔在路边,又顺手点上了一根烟。烟雾弥散,他望着十字路口人来人往,不知在想些什么。没一会儿,有个三十来岁的年轻男人骑着电动车向路边的民工张望。汪顺很快注意到了他。他快步走到男人旁边,四周零散的工友也几乎在同一时间将男人团团围住。

“挖个两米的坑,找俩人,一人一百五。”男人的一句话,像是沸水泼进了油锅。民工们瞬间从闲聊的伙伴变成了竞争对手。为了把活抢到手,周围的人们都尽力让男人看到自己。有人拉住电动车车把,有人不断拍男人的肩膀让他回头。汪顺正好挤到了男人身边,他一边用胳膊略微挡住其他工人,另一边跟相识的工友配合,他俩试图将这次的工钱抬到一人两百。汪顺大声跟男人承诺,“加几十块钱,再帮我们送到工地。你想挖成什么样都行,保证把活干满意为止!”工友在旁跟着附和。还有人不断询问男人,能不能多加个人。男人不堪其扰,索性答应了汪顺。

汪顺和工友大步走到马路对面,火速拦下了一辆出租车。有个留着络腮胡子的工人突然从一旁冲了出来,拽住汪顺大声质问,“你上次不是答应有活叫我一起?”汪顺尴尬得低头跟他解释,“老板只要两个人,刚刚你又不在我身边。”那人气不过,推了汪顺一把,汪顺没吭声,俯身上了出租车。

车上,汪顺继续跟工友解释,“说了只要两个人,他要非得来,那我就下去。”没等车子走出两百米,汪顺就接到了新电话,男人又新找了两个人干活,他告诉汪顺不用去了。汪顺落寞地下了车,在回到市场的路上,汪顺自顾自地说“这就像跟人去要饭一样”。

退休遥遥无期

尽管回家的路上就有一座滨水公园,但董桂兰很少在那里停留,那不是她的世界。在公园,许多和董桂兰年龄相仿的夫妻一起遛狗、打太极、跳广场舞。董桂兰和他们擦肩而过,她从不像他们一样闲庭信步。在市场蹲活的一天快要耗尽她全部体力,现在董桂兰只想快点回家,躺在床上休息。

此时,王兆喜拌完最后一批水泥。他累得直不起腰,走到旁边的扶着棵树缓缓坐下。良久,他和工友起身离开工地。王兆喜不敢松懈,养大孙子,供女儿读书,他说,自己还得再干十年。

在回家的公交车上,王兆喜接了好几个电话,给4岁的孙子上户口,这是他最近的头等大事。儿子早早辍学,14岁就和女友生下一个孩子。一直以来,王兆喜的孙子都处于“黑户”的状态,没法上幼儿园。王兆喜每天出门打工,孙子只能跟着一个流浪汉在城中村满街乱跑,饿了就管附近的小吃摊摊主要吃的,困了就直接躺小广场的平台上睡觉。王兆喜心里着急,这不是长久之计。

为了给孙子上户口,王兆喜把儿子从另一处工地上叫了回来,向他询问各种材料手续。刚成年的年轻爸爸对自己的父亲有问必答。确认完毕后,儿子背对着王兆喜玩手机。王兆喜看着儿子背影叹了口气,失落的对儿子说了句,“你为啥不跟我唠会儿嗑?”儿子沉默了半晌,不知要如何开口。王兆喜一急,骂了句滚。

尽管陆续步入老年,但周谷堆市场的农民工也都像王兆喜一样,不敢停下来。有的民工家里还有老人,有的民工想给体弱的老伴多攒点钱,有的民工还想趁干得动,再帮衬一把孩子。提到养老,汪顺计划,“干5年,攒点钱去摆个零食摊”;董桂兰迷茫的回应:“走一步算一步,走到哪步算哪步。”火阳哥说,不是他们不想退休,是他们根本没办法停下来,年轻人养活自己就是极限了,哪还有钱赡养老人,但凡每个月能有1千块养老金,民工们能在老家过得相当潇洒。然而,他们一无所有。

黑夜渐渐降临,农民工们的身影也随之消失在夜幕之中,等待下一个凌晨四点。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