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随着总统任期截止的日期临近,穆沙拉夫的处境愈发艰难,为再次拉取选票,同时也是回应国内外的种种质疑,穆沙拉夫以“壮士断腕”般的狠厉,主动辞去一直于背后支撑他掌握巴基斯坦政权的军队要职。


这个决策却正中其政敌——总理谢里夫的下怀。


此后,恢复平民身份的穆沙拉夫在大选中失败,以总理为首的内阁再次得势。


因为国外势力逼迫,又遭国内势力提请公诉和弹劾,穆沙拉夫一度落为阶下囚,此时他发现,恐怖势力也在监视他,为保性命以从长计议,这位叱咤风云的枭雄只能借故消失……



“空壳总统”的改革路


穆沙拉夫上台之前,按照巴基斯坦宪法的原有规定,总统的人选要由国会两院和四个省议会联合推举,且总统上台后虽有监督内阁等参政权力,但组织内阁及具体的行政实权握在总理的手中。



只是穆沙拉夫本就不按常规,是自立总统,然后才由最高法院裁决其接管巴基斯坦政权的合理性,所以,以巴基斯坦一贯的多党派、多宗教、多民族的政权管理复杂性,穆沙拉夫不会有轻松果子吃。


他被迫向巴基斯坦民众承诺:三年内把这个国家一直摆烂的政治和经济搞上去,搞出人民满意的成绩来。


这里的“人民”,表面指群众,但实际主要指各个议会的豪强头头以及各宗教势力,安抚好他们,事业就成功了一半,后续发展就少了绝大部分阻力。



要当议会制国家的好总统,就要先善于平衡、制衡,获得支持然后再稳步改革向前进,这里面最难就是制衡。


穆沙拉夫的军中势力给了他很大帮助。


作为兼任陆军参谋长的总统,穆沙拉夫在一开始就出了重拳——说明他早有准备:


推翻前总理谢里夫的同时,直接解散谢里夫内阁和议会,等于剪除其势力,然后成立新安全委员会,宣布组建新的内阁,在新内阁各议会中,他扶持亲近他的“领袖派”(穆斯林组织)成为具话语权的主体。



但这只是暂时的稳定之计,在做出承诺以后,穆沙拉夫又进行了三步改革:


一是利用各方势力赞成“谢里夫”下台的舆论,加快“军管”力度。


穆沙拉夫利用手里的军权,先是颁布“总统令”:禁止已担任过两届总理、省长的官员继续连任。


这一条是为了避免谢里夫和他的支持者们死灰复燃,再次卷土重来。


再就是提出改革宪法,要求恢复1973年及哈克时期第八修正案。



1973年尚属建国之初,要恢复的法案主要是关于总统执掌政权的内容,穆沙拉夫要求赋予总统有解散国民议会的权力,可直接决定参联会的主席人选和三军参谋长的人选。


到了次年的12月底,穆沙拉夫通过国民议会再次修正宪法,将总统权力扩大为:经最高法院批准后,总统可直接罢免总理、解散议会;总统与总理协商之后,有权任命军队的领导人。


这两条法规的通过,让穆沙拉夫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实现了巴基斯坦首府的“军政合一”。



二是获得政治支持。


穆沙拉夫先后与西方的美国和宿敌印度示以友好。


“9·11”事件以后,穆沙拉夫公开政治立场,表示会与美国站在一起,坚定谴责和打击恐怖主义。


鉴于美国当时已认识到要打击恐怖主义,巴基斯坦这一站是重要一环,因此穆沙拉夫的表态获得美国的公开回应。



美方不但撤销之前对巴基斯坦的军事和经济制裁,而且从2002到2008年,先后为巴基斯坦提供援助金额达120亿美元。


穆沙拉夫在获取国际认可的同时,既扩大了他的政治影响力,也缓解了国内的经济形势。


对印度方面,穆沙拉夫开启著名的“板球外交”,当时基本缓和了两国多年来的政治紧张。



三则是在多领域推动实际改革,包括政治、经济和教育改革。


由于巴基斯坦多年来政局动荡、恐怖袭击频发加宗教势力割据挟制政府等,民众经济低迷,社会情绪悲观。


政治方面,穆沙拉夫加强联邦制、消除各省势力间的不和问题;从自身开始公布财产,彻查腐败;达到各地法制统一,严厉打击恐怖主义分子。


他还倡导对妇女政治地位的提高,穆沙拉夫执政期间,内阁提任了3位女性做联邦部长,4位做国务部长,又提任很多女性做省级部长以及立法机关的常委会主席。



政治环境本就是经济改革的基础,外患消除或减轻,才能集中内部权力,内部斗争减少、恐怖主义也能得到有效治理,这样才能吸引外商放心到巴基斯坦投资,民众的生活也就逐步趋向了安宁。


于是在经济方面,穆沙拉夫着力打击走私,加强工业化改革,吸引外商投资以全面拉动内需。


最后,穆沙拉夫非常看重底层教育,他考虑到宗教斗争带来的国民思想长期退步,大部分底层民众没受什么教育,为此提出“5年教育计划”,下令国库拨款1.13亿专项资金,为8千所学校提供常识课程教育。



此外,他命令提高教师和学者们的待遇。


但正如历史上某知名外交官所述,a reform is a correction of abuses; a revolution is transferred of power。


对于执政者来说,改革不存在坦途,而是权力的交接,所以即使穆沙拉夫执政后并非赤手空拳,但他的平衡术施行起来很困难,这一点,在他曾经推翻政敌谢里夫时已经清楚。



“宿怨难解”之谢里夫


在穆沙拉夫执政期间,尽管巴基斯坦的社会治安取得明显成效,GDP翻了两倍不止,但从开始推行改革的那天起,反对者的声音从未中断,其中尤属前总理谢里夫的支持者。


谢里夫派在内阁议会中失去主导话语权,本就与领袖派存在相互排斥冲突,他们一方面宣扬穆沙拉夫对谢里夫“恩将仇报”;另一方面联合宗教极端势力,对穆沙拉夫做出的种种政绩提出质疑甚至反对。



其中的三种声音对穆沙拉夫的执政最不利:


一是反对派对穆沙拉夫的上台方式“一直存质疑”。


二反对穆沙拉夫在“9.11事件”以后对美国献媚。


三是“红色清真寺”流血事件——该事件发生后,穆沙拉夫不仅被宗教极端势力仇视,也开始受部分普通民众质疑:只由于“他是在伟大的伊斯兰历史中唯一下令向清真寺开火的总统”。


事实上,也正是这三个方面,成为穆沙拉夫最终倒台并走向流亡道路的导火索。



在反对派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的时候,谢里夫正在国外流亡。


1999年10月,谢里夫意图一揽军政大权时被穆沙拉夫赶下台,他曾慧眼识才,提拔穆沙拉夫成为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和陆军参谋长。


只是由于独裁目的的日渐暴露,使穆沙拉夫早有警觉,导致在施计夺取穆沙拉夫手中职权时,被穆沙拉夫成功反制成为阶下囚,走向流亡道路。


这也是穆沙拉夫无法平衡的第一个要素:利用军权夺取政权,本就违背巴基斯坦的民主要义,虽然2002年4月他顺利通过了全民投票,总统地位转为合法。



但用中国的一句话来说是“乱自上作”,乱世出英雄,当时民众需要他,他就合法,当社会稳定下来,他未必再能拥有那么坚定的维护。


再就是“9.11”事件后穆沙拉夫迅速站美国,让出空中通道、实施援助以使美国顺利打击恐怖势力一事,巴基斯坦约200个左右的大小派系中,当时有大部分宗教势力是持反对意见的。


最后是“红色清真寺”事件,巴基斯坦一向被中国称为“巴铁”,穆沙拉夫上台后也与中国一直交好,当时该寺劫持数名中国旅巴公民,经过政府周旋,虽然人质被释放,但之后穆沙拉夫对寺庙进行了势力清洗。



事件结果是警察先和宗教学生发生剧烈冲突,后来更付出血的代价,才将领头肇事者全部除掉。


这种杀鸡儆猴的手法,使巴基斯坦强势宗教势力对穆沙拉夫又恨又怕,穆沙拉夫尽尝制衡之苦,到了2007年任期快到之时,为安抚多方势力,他索性公开宣称辞去军中职务,将以平民身份重新参与大选。


这一决定,为流亡在外的谢里夫提供了复仇的机会。



前总理谢里夫和前前总理兼人民党主席贝·布托虽然同流亡国外,但国内的势力本就盘根错节,谢里夫有穆斯林联盟组成的强大谢里夫派,贝·布托的儿子和丈夫都在人民党身任要职。


美国在得知穆沙拉夫向国内恐怖势力退步、卸任军中职位以示清白时是不满的,因为拖了他们打击反恐势力的后腿。


谢里夫和贝·布托趁了美国这场不满于穆沙拉夫的东风。


2007年,穆沙拉夫迫于美国压力,只能同意分别接回谢里夫和贝·布托,他知道谢里夫回来的时机对自己来说是最坏的时机,因此暗地里与贝·布托形成政治联盟,以期在大选中获得人民党势力的支持。



只可惜,11月回国的谢里夫顺利出现在政坛中,但穆贝联盟却好似被天意捉弄:12月27日,贝·布托被穆沙拉夫及其本人的拥护者以鲜花和拥抱包围之后不久,于集会上被混于人群中的刺客枪杀,刺客随后引爆了绑在身上的炸弹……


那以后,贝·布托的儿子继续接任人民党主席,其丈夫扎尔达里当任联合主席,他们选择了与谢里夫结盟。


谢里夫在大选中胜出,平生第三次当任巴基斯坦总理,重新夺权胜利以后,谢里夫第一个不放过穆沙拉夫,他与扎尔达里方展开议事:一是将宪法再修改为以总理为主的内阁集权制;二是宣布执政联盟将启动对前总统穆沙拉夫的弹劾程序。



避难成为“无期徒刑”


2009年,一则“穆沙拉夫在英国首相布莱尔所在住宅区买房”的消息暴露于国际版面,这也是穆沙拉夫流亡国外的第二个年头。


2008年8月北京奥运会召开后不久,曾对抗西方压迫、鼎力支持此次奥运会召开的穆沙拉夫被迫正式向内阁递交辞呈,他的实权早已被剥夺,接任下一任总统的是扎尔达里。


2007年以后,为制衡谢里夫主持的内阁,扎尔达里一度拖延了对穆沙拉夫的审判,到2009年7月31日,大法官乔杜里的法槌才终于落下:



宣布穆沙拉夫在2007年颁布的“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并停职多位法官”决策涉嫌“违反宪法”,至此,悬在穆沙拉夫头顶的“达摩克里斯之剑”落下,他需要选择应对或是逃亡。


巴基斯坦国家一直有项不成文的规定,即前方军领袖不受逮捕,但同时违宪也是死罪,穆沙拉夫就处在这样的矛盾中,最后是在沙特的斡旋下,穆沙拉夫于2016年春天被同意前往迪拜就医。


在2009年“穆沙拉夫于英国买房”的新闻见诸各国报端后,穆沙拉夫本人很快澄清:“只是用于短期居住的一栋小房子”。



该房子在英首相布莱尔的住宅旁边,当时穆沙拉夫在英国还组建了“全巴基斯坦穆斯林联盟”,这说明,这位前任军人总统在流亡国外的两年时间里,并未放下对自己国家的政事关心。


是到了2013年,穆沙拉夫才明白他的流亡将成为永久流亡。


2013年3月,一张穆沙拉夫身着穆斯林的传统白袍长裤服装,身边簇拥有男女老少等拥护信众的照片被发送在推特上,这是经过穆沙拉夫本人策划并同意的。


推特信众纷纷留下如“The power of faith,is enough to put together a country”等支持类言论,所有人都知道,穆沙拉夫正预备回到巴基斯坦参与5月的大选。



可惜穆沙拉夫不会再有出头之日,他于4月18日向法庭提请申请延长保护令,但被当庭宣布逮捕,之后穆沙拉夫在工作人员保护下逃出法庭,逃回伊斯兰堡的别墅花园。


此后,穆沙拉夫总共被提请数项罪名,除叛国罪外,还涉嫌2007年贝·布托安防不力罪、涉嫌2006年谋杀俾路支民族主义领袖等,穆沙拉夫被软禁,落为阶下之囚,他迫于层出不穷的政治指控,又受到塔利班恐怖主义的威胁,只能再次逃去外国。


可叹之处是,最后仍是美国给谢里夫内阁施加压力(美国当时要从阿富汗撤军,巴基斯坦不能在节骨眼上出事),才让他再次在“适当允许”后潜逃,那以后,穆沙拉夫犹如人间蒸发,再也没有了明确的消息。



尾声


纵观整个世界史,各国因政治事件被迫出外流亡的首脑其实有很多,除了前期情况与穆沙拉夫极为相似的谢里夫,各国政坛都有类似的例子。


比如柬埔寨的前元首西努哈克亲王、泰国的前总理他信、韩国前总统金大中等等,由于皆出于政治因素,其路程也多半充满不能公之于众的无奈。


由此,穆沙拉夫在巴基斯坦总统位置所建立的种种功绩不曾被全盘否定,何况他从军的历程也尤为重要。


我们作为历史的观摩者,更多是站在中间的立场上,进行基于所见事实的观察与评论。


参考文献:


《穆沙拉夫的命运》,中国新闻周刊|2013,张君荣撰稿


《穆沙拉夫华丽的流亡生活》,中国新闻周刊|2009,何婧撰稿


《巴基斯坦概论》,孔亮编著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