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3年,钟会、邓艾分别带领大军伐蜀,其中钟会带领主力部队和姜维在剑阁僵持,邓艾剑走偏锋,从阴平进兵,突然进入蜀汉腹地,攻陷重镇江油,在绵竹血战一番,消灭诸葛瞻、诸葛尚父子带领的蜀汉禁军,兵临成都城下。
       此时,后主刘禅听闻邓艾夺取了绵竹,诸葛瞻父子战死,成都已经无兵可守,也没险要关隘可守。他如惊弓之鸟,慌忙召集文武大臣商议,该怎么办?
       集合众文武大臣的意见,后主刘禅一共有三个选择,分别如下:


       第一个选择:投奔南中七郡
       南中七郡分别是牂柯、越嶲、朱提、建宁、永昌、云南、兴古,这些郡都在蜀汉以南,大部分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大概在今天的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南中少数民族民风彪悍,当年刘备东征孙权时,南中蛮将沙摩柯曾跟随作战,骁勇善战,一箭射杀东吴名将甘宁。
       诸葛亮在北伐前,曾深入南中不毛之地,经过七擒孟获,彻底收服南中,从此南中便对蜀汉心悦诚服,不再反叛。因此,南中也属于蜀汉领土的一部分,只是相对独立,有一些自主权而已。


       如果后主刘禅带着文武大臣来到南中,势必会受到南中少数民族首领的牵制。久而久之,刘禅便会成为傀儡,被南中少数民族控制。一个皇帝成为傀儡,是非常悲哀的,如汉献帝刘协,先后成为董卓、李傕郭汜、曹操等人的傀儡,最后被曹丕赶下台。如果刘禅跑到南中,他的处境和汉献帝是一模一样的。即使蜀汉借助南蛮军队光复蜀汉,也是南中少数民族的天下。
       第二个选择:投奔东吴
       当时,东吴和蜀汉是盟友,一方有难,另一方一定要支援。例如,如果蜀汉被曹魏攻击,东吴要出兵救援,反之也是。但是两国之间,趋利避害,有利的事情才做,无私奉献是没人愿意干的。


       实际上,东吴和蜀汉两国之间的盟约并不牢靠,随时都可能破裂。如公元215年,东吴孙权得知刘备夺取益州之后,想要回南郡,但是被刘备拒绝了。孙权于是派吕蒙攻打荆南四郡,和关羽刀兵相见。后来,双方迫于曹操的压力,达成湘水之盟,但矛盾并没有彻底解决。
       公元219年,孙权背弃盟约,派吕蒙奇袭南郡,断了关羽的后路,于临沮将关羽生擒活捉,不久杀害关羽。有前车之鉴,如果后主刘禅投奔东吴,很可能变成东吴的人质,吞食蜀汉。
       谯周一针见血指出,自古以来便没有寄居他国的皇帝,当时魏蜀吴三国,魏国最强,蜀汉和东吴两国合力,才能与之匹敌。如果刘禅逃到东吴,向东吴称臣,受辱一次,如果将来魏国灭了东吴,再向东吴称臣,则是两次受辱。


       第三个选择:归降魏国
       谯周先后否决蜀汉大臣们提出的两个建议,他提出第三个建议,让后主刘禅打开成都城门,归降魏国。如果后主刘禅归降魏国,好处多多。
       第一个好处,可以获得魏国的封赏,保全宗庙。
       如果后主刘禅归降魏国,魏国当权者司马昭一定不会亏待刘禅。因为当时吴国还未归附,魏国一定要厚待刘禅,给东吴群臣一个希望,放下武器,归降魏国是有前途的。事实也果真如此,刘禅被封魏国封为安乐公,整整比东吴归降的皇帝孙皓的归命侯高一个等级。由此可知,第一个归降的人可以获得更大的收益。


       第二个好处,可以保全老百姓。
       如果魏军和蜀军在成都城里进行巷战,最遭殃的是老百姓。老百姓将会流离失所,妻离子散,甚至丢掉性命。如果刘禅归降,这些都不是问题,蜀汉老百姓可以安居乐业。
       结语
       刘禅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最后采纳了谯周提出的建议,选择归降邓艾。事后发现真高明,刘禅被封为安乐公,安享晚年,蜀汉老百姓也远离战火,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演义》)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