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习惯不同,想法不同,性格不同。
不被认同,不被接纳是常态,不急着反驳,耐心的倾听,才是修好一段关系的前提。
倾听需要练习
所有的东西,都可以刻意练习。
对于这点,我深信不疑,这是践行读书这么多年给我的启发。
当我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太着急的人,忽略了孩子之前对我的求助信号,觉得自己之前倾听方面做得很有问题。
太着急表达,太急于下结论,会让很多关系变得变动。不过想多了,都是自责和问题,只有坚定地去改变,放弃之前先入为主的想法,积极改变才是迈出问题的第一步。
倾听练习,我从刻意控制自己的表达做起,比如聊天时,我能用一个字表达的,就不会写一行字,能用一句话说完的,不会再解释三句。
在沟通时,尽量极简,尽量说的速度放缓一点,把想的时间多留一点。
这样刻意练习之下,有很多事情,我就不说那么多废话,少说时自然也增加了倾听的时间。
而且从倾听中,也听到了更多信号,用爱表达的时间,来提取更多对方说话中的含义。
这样一方面不会说错话,另一方面也能给自己留下更多的主动权,可进可退,不至于让自己陷入一个死角中出不来。
刻意练习的方式,就是有意识闭嘴,然后从倾听中获取更多的信息量,接着就是提取知识,深入察觉和思考。
这是倾听的一个刻意练习,我练习了半个月,还是挺有用的。自己最管不住的嘴,开始学会闭嘴了,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突破。
好的关系意味着会倾听
之所以要改变自己,是因为在过去自嗨式表达中,吃了不少亏,深受影响。
因为不会倾听,因为着急表达,背了不少黑锅。就好比上学期跟某家委会意见不合,引发了一点小争执,原本事情早就翻篇了,却在后续的一系列不好事件中,莫名其妙就就当了背锅侠,有点哑巴吃黄连的尴尬。
这也给我一个很深刻的思考,没必要去为一点语言上的不爽而较真,要学会倾听,学会解离,而不是让自己陷入矛盾的中心被炙烤。
倾听,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聪明的选择。
最好的做法,是别人怎么说,看别人怎么做,而不是像个炸药包一样急着表达。
包括对孩子也是这样,孩子说什么,不要急着打断,不要急着结论,更不要急着去评论,而是要认真听他的每句话。
一边听,一边察觉孩子话里有着什么样的情绪?他可能需要什么帮助?然后放下自己的评判,全心的投入孩子的成长中。
倾听能力,也是关系好坏的重要因素。要是别人说一句,你要说三句,这样的关系早晚得土崩瓦解。
好好倾听,慢慢说话,才能让自己在关系中有着主动的掌控权。慢即是快,少即是多。
每一次倾听,都是一次关系的重建。
说话很容易,但倾听很难,接下来的日子,要继续少说多听,重建关系。
倾听是一种有效沟通
孩子愿意听父母的话,父母才能使上劲。要是孩子压根不愿意理,或者一说就烦,即便孩子在有问题时,也不会想到要找父母倾诉。
我跟孩子的亲子关系经过初中三年的沉淀,感情已经相当好。我们几乎无话不谈,我也很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意见。
所以孩子有问题或者遇到搞不定的问题,第一时间都会来问我。
愿意跟我沟通的前提,是基于对我的信任,信任关系其实蛮难建立的,需要很多耐心、关心、无条件的爱、不加评判的建议。
父母对孩子的全情投入,释放给孩子的信号是他值得你花时间、花心思去陪伴他。
理解孩子,对孩子有同理心和共情,听起来很容易,但实际做起来真的好难。我差不多践行了三年,才有了初步的小胜利。
在倾听中,我学会的一个很重要秘诀就是,少评判多理解,这会让孩子有种“被看见,被理解,被疼爱”的安全感。
关心孩子本身,比关系他的学习和成绩更重要。
只有看见孩子的情绪,理解孩子的恐惧之后,孩子才会对父母敞开心扉。所以我一直提倡父母也需要学习。
没有什么是不能改变的,就看有没有下决心和能做到的程度了。
关系都是公平的,付出才有收获,你能做到情绪稳定,能做到积极倾听,就能处于主动和积极的状态。
每一次闭嘴,都是一次修炼,每一次情绪稳定,都是在修心的训练。放下自己,才有看见,只有父母的同步成长,才能与孩子并肩前行。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