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学生,恐怕是最容易被毁掉的一群人。

看动画片时,随便一点暴露或打斗的画面,都可能污染少儿心灵。

玩手游时,会导致无心学习、毁坏视力,而且是真费钱。

手持塑料做的萝卜刀玩具时,专家称可能被激发潜意识里的暴力倾向。

除了学习,不论孩子喜欢什么,家长的焦虑如影随形,因为总有“毒玩具”想要残害祖国花朵。

今年的头号“毒玩具”更严重。

不同于过去的儿童玩具,这次它把手伸到了成人领域:烟卡。

所谓烟卡,就是从烟盒上剪下烟标,再折叠制作成卡牌。曾有网友曝料,为了制作烟卡,有的小学生甚至把老父亲的两条芙蓉王都拆了。

如今烟卡俨然成了小学生新的硬通货,风头盖过奥特曼卡牌。

深圳玩烟卡的小孩

从百度指数能看出,烟卡风靡全国只用了不到2个月。

在抖音,烟卡的相关话题播放次数超过15亿。

上拼多多搜索“烟卡”,不少店铺显示“已拼200万+件”。

但这个看起来简简单单的烟卡,却让很多大人无比紧张。

网上随手一搜“烟卡”,会发现不少地方的学校和教育部门都使出了雷霆手段。

上个月,三亚市教育局还发布《防止学生沉迷“烟卡”游戏重要提示》,呼吁家长和学校配合,一旦发现有学生身怀烟卡,当场没收。

又差点毁掉小学生的烟卡,到底什么来头?

三年级小学生,竟比老烟民更懂烟

以前只知道时尚是个轮回,如今才知道游戏也是。

看到小学生现在玩的“烟卡”,80后和90后表示:全都是我们当年玩剩下的。

烟卡的玩法极其简单,将“烟卡”放在地上轮流拍,谁能将对方“烟卡”拍翻面,谁就能赢得对方的“烟卡”。

这种玩法,和80后和90后小时候玩的“扇洋画”“拍纸牌”“拍卡片”等如出一辙。不同的是,前几代人小时候玩的都是带着各种IP印制的卡片,比如西游记、水浒传、宝莲灯,现在玩的却是免费烟盒改制的卡片……

没想到,消费降级的风竟然吹到了小学。

但小学生不管什么消费升级或降级,只是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首先就是四处搜集废弃的烟盒,顺便逼疯父母。

有人开始倒逼自己的父亲,恨不得老烟民多长几个肺,一天抽10包烟;为了搜集不同品牌的烟盒,有的父亲则天天被催促去买不同的烟来抽。

更惨的是,许多父亲突然发现自己的香烟盖子不翼而飞。

最让父母血压上升的是,孩子们时不时会上演去烟留盒的戏码。哪怕是“中华”“和天下”这样的高端香烟,他们也照扔不误。

除了逼哭家里的烟民,大街上的烟民也被他们盯上了,随时都可能被讨要烟盒。

i人属性的小学生们则是默默地上街捡烟盒。“小学生翻垃圾桶捡烟盒”的话题还上了热搜。

在流行烟卡的地方,已经找不到一个有盖的废烟盒了。

搜集着搜集着,现在小学生对香烟品牌的认识,比一般的老烟民还全,如数家珍。

果然兴趣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搜集好烟盒,制作好烟卡,下一步就是加入拍卡大战。

校园内外、小区楼下的平地上,到处可见聚精会神在拍卡的小学生。

甚至在公交地铁上,孩子们也能旁若无人地拍卡。

抖音上有个300多百万点赞的视频,内容就是两个小学生趴在地铁车厢里拍卡。一群早已退役的男人,不仅硬是在拥挤的车厢里为现役选手腾出了场地,还都伸长脖子在围观。

看那架势,但凡有个小孩哥输光了,在场男的众筹也得给他买回来几张卡。

玩着玩着,小学生开发出了各式各样拍烟卡的手法,还取了许多花哨的名称,教你如何在不同情况下帅气又稳稳地碾压对手。

问题来了:和小学生不相干的香烟盒子,玩法也不新鲜,为什么能流行起来呢?

突然爆火的烟卡,用的不全是老套路

所有流行的卡牌,乍看起来都是一个套路。

比如它们几乎都会击中用户的收藏心理。

过去流行水浒卡、三国卡时,为了集齐所有人物,有的人成箱地买小浣熊干脆面,不吃面只要卡。

奥特曼卡牌的最大赢家“卡游”,根据角色、等级、外观、版本,推出了数不清的卡牌,同样让孩子们收藏停不下来。

烟卡也不例外。拥有一大盒不同烟卡的人,绝对是小学生里的风云人物。

除了收藏,满足社交和装X需求也是卡牌流行的常见因素。

社交容易理解,通过共同话题,更容易和同龄人打成一片。

装X的点也很明显,拥有稀有卡牌的玩家就是被人羡慕的焦点。烟卡有明确的等级划分,香烟售价越高,对应烟卡的等级也越高。另外越少见的烟,等级也越高,比如一些不在中国大陆流通的外国烟或港烟。

不过烟卡爆火的套路,其实也有不一样的地方。

1.中国烟盒是个隐藏的颜值杀手

如果是在国外,烟卡估计很难流行起来——有些烟盒过于惊悚,毫无美感。

早在2001年,为了控烟,加拿大就率先在烟盒上采用图形警示。紧接着,英美德等发达国家以及泰国、印度、越南等发展中国家,纷纷印上恐怖图片。

相比之下,中国烟盒的图案至今都很讲究美感和内涵。

不论是很有年代感的纯logo组合的图案,还是带有地名、绘制当地特色景观的图案,抑或是更时尚的年轻化图案,都能看出中国香烟在烟盒上费尽了心思。

网上有自媒体问小学生为什么喜欢玩烟卡,其中一个回答就是:“它们的包装很漂亮,有的是风景名胜,有的是历史名人。”

因为高颜值,作为纯纯的男生游戏,烟卡甚至也吸引了少部分女生。

有的品牌还会不断设计推出新的图案。比如曾有人初略统计,从2004年起至2012年,不到10年的时间里,“黄鹤楼”推出了一百多种烟包设计。

这也是为什么,小学生搜集了几袋还是有没见过的烟卡。

2.“免费+竞技”的极致性价比

玩其他卡牌基本都要花钱,例如过去几年,隔三差五都会曝出孩子花太多钱买奥特曼卡牌结果家长痛骂商家的新闻。

烟卡就显得接地气多了,主要是由免费烟盒制作而成,而且锻炼动手能力。

至于拿烟卡玩拍卡游戏,过程中既有同伴陪伴,又有团队协作,还得钻研技术。多人战中还要精准布局、研究策略,不停地动手动脑。

所以有家长对此表示:“以前我会说玩物丧志,现在我会说能让孩子远离手机是好事,就像现在孩子愿意去游戏厅玩都算是进步了。”

做得更到位的家长,还会和孩子一起出去寻找烟盒、制作烟卡。

但能淡定地看孩子玩烟卡的家长,只是少数。

屡禁不止背后,谁在推波助澜?

不少家长和老师对烟卡深恶痛绝。

一个广西家长当着孩子的面,不顾孩子哀求,用剪刀一个个剪断他辛苦搜集的烟卡。

许多小学还隆重推出“校园销烟”节目。

在烟卡相关的报道里,也总能看到不理解以及呼吁封杀烟卡的家长。

在他们看来,他们的诉求有着非常正当的理由。

比如分散学习精力、产生攀比和炫耀心理,还有的专家表示趴地上玩拍卡游戏时,会增加细菌感染的风险,不正确的游戏姿势也可能会诱发脊柱侧弯。

最让他们担心的还是孩子通过烟卡过早接触烟文化,会被诱导吸烟。网上就有一些老师在课堂上大骂烟卡,表示游戏背后的商家居心叵测,变相培养烟民。

不过三令五申之后,玩烟卡的小学生依旧大有人在。

在这背后,除了小学生本身的玩耍需求,其他利益相关方的支持和推动也很关键。

第一个就是无孔不入的短视频。

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为10.26亿,并且82.9%的未成年人使用过短视频,其中小学生的比例虽然略低,但也有74.3%。

报告也表示,短视频已经是未成年获取新知识的重要工具。

短视频平台上,如何制作烟卡、如何分辨烟卡等级、如何掌握拍卡技巧等各类视频一应俱全。

一些烟卡短视频的右下角,还会附上售卖烟卡的链接。

商家也正是推动烟卡流行的另一双手。

电商平台上,售卖烟卡的商家个个都写着“稀有卡、真卡、干净、卫生”等卖点。为了进一步说服家长为孩子购买,有的商家更是特意写上“培养小孩社交和动手能力”。

但更打动人的或许是:不用一包烟的钱,就能买几百张。

学校旁的文具店,烟卡生意同样可观。“早上刚拿出一箱,一个大课间就能售罄。”

一个有需求又有供给的市场,即便主角只是小学生,也很难用强制手段彻底堵上。

结语:

话说回来,烟卡真的会毁了小学生吗?

80后和90后小时候玩的玻璃珠子,有不少是从白酒瓶子里得来的,但他们长大后对白酒还是无感,否则白酒企业也不用天天苦恼如何年轻化了。

还有靠啤酒盖子制成的瓶盖游戏,也不见得就培养了无数酒鬼。反倒是过去很少玩该游戏的女生,长大后变得越来越爱喝。数据显示,精酿啤酒女性消费者中占了22%,在果味啤酒舆情讨论中,女性占比更是达到61.4%。

一个人所谓的学好或学坏,不是一个游戏或玩具能决定的。

在玩烟卡前,小学生早已在家里、街上和商店里接触到了香烟,哪天真成了烟民,或许也怪不到烟卡头上。

其实很多家长未必不知道不能全都让游戏和玩具背锅。

谁都知道堵不如疏,但比起引导和陪伴,说一句“不准做”明显容易得多。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