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细心的家长会注意到一点,那就是,孩子对宝妈的称呼可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孩子的成长逐渐发生变化。
       比如,婴幼儿期一直都是“妈妈”,小学中高年级开始变成单字“妈”,一般来说,到了青春期前后,这个称呼就往“老妈”转变了。
       那么,这个称呼的变化,到底有什么寓意呢?
       其实,简单点说,孩子的称呼从“妈妈”到“妈”,预示着他的心理成长演变,每个称呼背后都是一个有趣的故事。如果是“老妈”,家长们就要注意了。


       02
       称呼为“妈妈”:安全感与依赖性
       婴幼儿时期,孩子几乎都管宝妈叫“妈妈”。
       这个时候的孩子,年龄普遍偏小,正是最黏妈妈的时候,几乎一天到晚都在叫“妈妈”,如果可以,他们愿意变成个挂件,牢牢粘在妈妈身上。
       除此之外,沐浴母爱的孩子,也会毫不吝啬地回馈给妈妈他最浓烈而炽热的爱,在孩子眼里,妈妈就是他的最爱,是他最亲密的人,同时,也是最爱他的人。


       有了这份认知,孩子安全感十足,敢于向外界探索。因为他坚信,无论发生什么事、无论他做了什么,妈妈都会无限包容他,哪怕是调皮捣蛋、胡搅蛮缠,妈妈不会因为任何事情抛弃他。
       而且,如果细心一点就会发现:孩子叫“妈妈”的时候,他总是脸上有笑、眼里有光、浑身都洋溢着发自内心的欢喜。
       因此,“妈妈”这个称呼,是孩子安全感十足的表现,也是孩子亲近妈妈、依赖妈妈的最直接的证明。


       称呼为“妈”:独立的萌芽
       当甜甜糯糯的“妈妈”变成了“妈”,大大咧咧的宝妈可能觉得没什么,即使是细腻敏感的宝妈也只感到一丝失落。
       可是,这一字之差,却预示着孩子独立意识觉醒和想要获得尊重的渴望。
       这个时期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理能力,对于自己的事情,比如穿什么样的衣服、剪什么样的发型、写字要什么样的纸笔,都有了自己的想法,会听父母的话,也更想自己做主,对妈妈的依赖性也逐渐降低。


       此外,这个时期的孩子,仍然会热爱妈妈,也愿意听从父母的规劝。但是,相应的,他们更希望父母能把他们当成平等的对象,能认可自己的想法、给予同等的尊重,如果父母能用商量、建议的方式给孩子提意见,他们会更加高兴。
       如果父母能把孩子当成朋友,用和朋友的方式相处,亲子关系将会更加和谐。


       除了渴望独立和被尊重,想要快快长大也是这个时候的孩子最大的特点。在这一点上,比起无微不至的照顾,孩子更希望尝试做那些“大人”才能做的事。
       因此,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父母不妨多给他一点空间、多给他一些试错的机会、多给他一点肯定,让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探索,真正向着更好的方向前进。


       称呼为“老妈”:尊重与亲密的平衡
       当称呼里加了一个“老”,单从字面上就能看出,宝妈已经到了更加亲和稳重的年龄,孩子也不再是那个时时刻刻跟在妈妈身后亦步亦趋的小不点了。
       这个时候的孩子,一方面渴望得到更多独立自主的机会,另一方面,他们仍然需要母亲的包容和支持。这样的双重需求,使得孩子和妈妈之间的关系更复杂,也更需要相互适应、磨合。


       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努力向成年人看齐的同时,又忍不住向父母寻求帮助,在家长的支持下磕磕绊绊,对“老妈”的称呼也自然情有独钟。
       表姐就说过,大侄子第一次叫她“老妈”时,就是大侄子刚上初三的时候,那时候,表姐接近四十,大侄子也踏入了15岁,表姐愣了半天,才反应过来是在叫她。


       除了称呼上的改变,大侄子为人处世也逐渐变得更好,母子之间也更加默契和谐。
       其实,从“妈”到“老妈”,也表现出了孩子内心的变化:这个称呼兼顾亲密和尊重,他对妈妈的爱仍然存在,只是变得更加内敛,对妈妈的尊重也从口头转向内心,藏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里面。
       同时,这个称呼也能表现出孩子的自我认同,对自己的身份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和肯定。


       03
       如何从孩子的称呼上调整与孩子的相处模式?
       无论从“妈妈”到“妈”,还是再转变成“老妈”,孩子的心理成长一刻也没有停止,想要长大、独立的想法也日趋成熟,孩子在适应这个过程,家长也是。
       如何适应并调整与孩子的相处模式,不妨从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认同孩子的成长。
       心理学依恋理论中说,孩子心里有两个妈妈,一个是“内心中的妈妈”,是孩子潜意识里对那个“无限爱自己、无限支持和温暖自己、无限安全”的理想成人的印象,这个印象会成为孩子自我评估和面对生活的安全感基础。


       另一个是“现实中的妈妈”,也就是实际照管生活、管束纪律、有掌控力的成年人。
       随着孩子自我意识觉醒、独立能力增强,他“内心中的妈妈”逐步内化,而对“现实中的妈妈”的依赖也开始减轻。
       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也是成长的必经之路,作为家长,认同孩子的成长,帮助他往更好的方向前进,是必然也是成全。


       其次,学会放手。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写道:“
       母爱的本质,是希望孩子独立,并最终与自己分离。
       ”
       台湾作家龙应台在《目送》中说: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


       当孩子“妈妈”“妈妈”叫不停时,给他充足的关爱和陪伴,当孩子叫着“妈”“老妈”渴望独立时,告诉自己:孩子依然爱着你,只是不再黏着你。
       然后学会放手、勇敢放手,把孩子还给世界,让他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世界。
       毕竟,你的孩子不只是你的孩子,他还是他自己。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