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中国人,应该都听说过“三北”防护林工程吧?当年秦始皇修长城修了7年,然而我国的“绿色长城”建设,至今已持续了45年,还从未停下步伐。
今年,“三北”工程的重心在内蒙古,截至3月20日,新开项目均已全部动工。
说到内蒙古,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广袤的大草原。但实际上,内蒙古四分之一都是沙漠,其中还包括我国第三大沙漠——巴丹吉林沙漠。
所以对内蒙古的沙漠治理,是“三北”新工程的第一步。不同于传统的防沙治沙,新开工的项目还结合了发电。可能有人会产生疑惑,治理沙漠怎么会跟发电扯上关系?
开工面积已达37.2万亩
想了解治理沙漠和发电之间的关系,先来简要回顾一下三北工程是什么。80和90后们,在以前的地理课本中应该了解过三北工程。
从西北到华北再到东北,既有戈壁沙地,也有国内最大的沙漠,内蒙古的荒漠化和沙漠化情况最为严重。
三北工程,就是起自上世纪70年代的生态治理系统项目。从1978年启动到2020年,工程已经完成了前五期。
现在正在实施的新项目,是由国家林草局审议通过的六期工程,规划期为2021年到2030年。而防沙治沙与风电光伏结合,便是新一期工程规划的重要环节。
本月新开工的项目,主要围绕两大沙地——科尔沁沙地和浑善达克沙地,以及河西走廊到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区域展开。
三个主要的区域,也是内蒙古今年治理项目的重点标志性工程。自3月开工以来,内蒙古各地已出动6.6万人和7200多台各类机械,开工实施面积已达37.2万亩。
按照规划,今年内蒙古要完成1500万亩的沙化土地综合治理,其中风电光伏的装机量要达到1320万千瓦。
除了和发电配套实施以外,防沙治沙中也会按照一体化的治理修复要求,在具体治理中做到因地制宜。
不是简单的一种了之,而是按照各地的情况,适宜什么植物就种植什么。合理配置资源外,还要兼顾到类型和密度。
在参与治理中,除了政府之外,也会逐步引导国企和社会资本一起参与到防沙治沙中去。慈善和公益治沙活动,也会进一步鼓励开展,多元化多类型的投入机制将向纵深迈进。
具体的防沙治沙任务,则由农牧区的集体经济组织承担。参与治理活动“以工代赈”,奖补资金等治理费用按照工时结算。
这既能调动农牧民的治理积极性,也能促进基层农牧民增收。当然,更关键的风电光伏发电项目,更能让治理的土地从此变得更有价值。
环保和发电是怎么结合在一起的
风电装机量上,内蒙古在全国排第一。内蒙古当地有巨大的风能资源,作为清洁低碳能源,风电带动的节能减排效益和沙漠化治理是相向而行的。
而且依托风电光伏工程,还可以最大化的增加植被覆盖率,保障相关治理得到最大化的优势。这一点,在光伏发电上体现的最为明显。
炎热的沙漠腹地,蒸发量很高存不住有效水分,光伏发电则恰恰需要这巨大的光能资源。
一块块的光伏板架设起来后,不但能充分吸收太阳光,给地面遮挡阳光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列阵。下方的土地不再被阳光直接照射,水分的蒸发量便会显著下降。
白天减少蒸发,夜晚温度下降导致的温差,凝结形成的露水亦不会流失蒸发,而是从光伏板上滴落再次回到地面。
日常运营中,光伏板亦需要用水冲洗清洁,这些喷洒的水分,也会汇聚到地面的沙土中。
遮蔽阳光、减少蒸发量、利于水分的汇聚,每块光伏板下面的沙土地,水分蒸发导致的沙化现象就会被扭转。万千的光伏板连成一片,庞大的沙土地都会发生改变。
沙土地的情形改变了,下一步就可以在地上种植适宜的植被。因为沙土中的水分已经有效提高,相比过去植物栽种后直接被阳光暴晒,有水的滋润和光伏板的遮阳,植物的成活率也会明显提升。
裸露的沙土地没有植被时,稍微有点风就能吹动沙土飘浮移动,严重的情况就是沙尘暴。而植物一旦成活,在根系的有效束缚下,地表的沙土便不会被风轻易刮跑了。
当这些植被连成片,沙土的固化将会进一步增强。此外,每块光伏板在安装的时候,下面的基桩也能增加和沙土的接触面积,这样也能有效的固化沙土。
乔木、灌木、草籽等一系列草本植物,生长在光伏板下,成活后枝叶茂盛,根系固锁沙土,也增加了地表的粗糙度。
这样一来,原先的沙质地表就会被改变,即便风再大,也轻易刮不走地面的尘土了。
沙土不能借助风移动,原先流动的沙地或者沙漠就会被锁住。而沙地一旦被固化,在植被的长期滋润下,沙化的土壤也会慢慢扭转。由此,防风固沙的治理成效就达到了。
治理持之以恒,未来赤黄的地表就会变成绿色。植被在地表,光伏板在发电,高处还有借助风运行的风力发电机,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立体式绿色画卷。
在农业专家看来,新的治理体系是工程和生物方法结合,传统技术和新技术结合,这样不但能提高治理的成效,还能转化成为一种全新的生态理念。
围绕发电设备和植被的生长,在治理区域内会逐渐形成一个小型化的生态体系,只要保证这个体系的运转,处于良性循环状态,风沙灾害就会降低并直至消失。
从经济效益看,原本沙化的土地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发电项目会带来巨大的收益,新的收益又能利用到光伏板下方土地的进一步治理上。
由此在经济发展上也会形成良性循环的趋势,那些原本不被正眼看待的土地,从此也有了巨大的价值。
所以说,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项目的一体化发展,背后体现出来的正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这一项目在大力推广之前,此前已经有过成功的试行案例了。
库布其沙漠成为“陆上三峡”
还在2017年,国家能源局就将库布其沙漠的光伏发电项目作为试点。
这里除了有规模达到200万千瓦的发电项目外,还是沙漠化治理的试验地。按照此前的规划,治理的沙地面积将达到20万亩。
位于内蒙古西部的库布其沙漠,是国内的第七大沙漠,这里虽然荒凉无比,但却拥有极为丰富的光能资源。
统计显示,这里全年平均的日照时数超过了3100小时,按照200万千瓦的装机规模,年发电量将能达到40亿度,减排的二氧化碳可达320万吨。
此前在2019年的一期工程完工后,彼时的发电量已经超过了9亿度,产值效益达到了3亿元。
更为关键的是,发电和治沙是同步推进的。当时参与治理的,是国内几家电力巨头,一亩地投入3000元治沙资金,主要用于栽种防护林和各种经济作物。
在一期工程中,当地种植了黄芪、黄芩等中药材,有些区域还种植了耐旱的红枣林木。
植被一点点多了起来,原本裸露的沙地变成了绿色,成片的草丛中还出现了各种啮齿类动物。到2022年,经过综合治理的沙漠已达到10万亩,试点工程取得了成效。
沙漠腹地开始发电,参与治理中也有三峡集团的建设者,他们在荒芜的沙漠腹地,打造出了一个“陆上三峡”。
工程开始,首先需要将起伏不定的沙地推平,土地平整后才能设立一根根固定光伏板的桩腿。在此前的工程中,不完全统计的桩腿数量就达到了57万根。
固定好桩腿后,便是光伏板的安装,其数量更是达到了惊人的440万块。在施工的同时,周围也在有条不紊铺设防风障。
到2023年10月,新一期的工程中,光伏项目的安装已经完工,接下来便是固沙工程全面铺开。配合撒种的无人机,将21万斤各类植物的种子,均匀播撒在了光伏场区内。
一个月后,光伏发电项目已成功并网运行,原先的沙海变成了由光伏板组成的蓝色海洋。未来,这里还会变成绿色的海洋。
防沙治沙将向纵深发展
随着内蒙古各地的工程全部开启,原先的试点工程将迎来大的发展。比如在科尔沁沙地,今年规划要完成的一体化治理规模要达到16.4万亩,新能源装机规模要达到110千瓦。
多期工程已完成的库布其沙漠,今年的治理也会向纵深发展。光伏板的下面,将会进一步种植优质牧草以及中药材。
除了种植植物外,下一步还要饲养鸡和羊等禽畜。因为动物的粪便能够进一步改善沙土,植被生长良好,治理成效将会得到巩固。
而且,种植经济作物以及饲养禽畜,还能增加当地的收益,发电和农牧业将会产生多重效益。目前,库布其沙漠已先期打造了鸡饲养项目,第一批养殖的数量已经达到5000只。
结语
随着春天的到来,库布其沙漠的光伏场区,将会逐步披上绿色的外衣。植被多了,沙土被固定了,未来每年向黄河流入的沙子将会减少200万吨。
项目的建设实施中,还充分带动了当地农牧民的就业。在项目建设期间,就业人次已超过1000人次。
如今,治理的范围已经从库布其沙漠一处,向着内蒙古各地全面铺开,未来参与的人会更多,无论是沙地的治理,还是发电项目的持续运作,整体工程带动的,将会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