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从25岁登基,手握专制皇权近64年,在世89年,是中国历史上年寿最高的皇帝。一生文治武功功绩无数,在位期间国家强盛天下太平,当政被誉为"康乾盛世"。

但在乾隆后期所做的一件事却成为乾隆一生的污点之一,那就是"千叟宴"。简单来说,就是乾隆请年龄大的老人吃饭,开个宴会。但也就是这一宴会,让许多参加宴会的老人丢掉了性命。按理说"千叟宴"对这些老人应该是好事,怎么会变成丧事呢?

什么是"千叟宴"?

"千叟宴"并非乾隆首创,而源于康熙皇帝,是清宫中规模最大,与宴者最多的宴会。清朝总共仅仅举办了四次,康熙两次,乾隆两次。

康熙五十二年,那年康熙六十岁,在阳春园举行第一次千人大宴,康熙帝一高兴,在宴席上写下《千叟宴》一诗,从此"千叟宴"的名称就定下来了。

"千叟宴"在乾隆时期达到顶峰,我们也都知道,乾隆帝是个好大喜功的主,做什么都喜欢讲究排场,像"千叟宴"这种最能体现自己治国有方,皇恩浩荡的机会他又怎么会放过呢?

在乾隆75岁和86岁的时候分别举办了"千叟宴",乾隆86岁那次"千叟宴"规模空前,因为那也是乾隆帝让位于嘉庆,自己执政的最后一年,就当是退休仪式,那场面肯定不能小。

此次千叟宴在皇极殿举行,涉及人数超8000人,可谓热闹非凡,来自各地的老头老太太一边吃着山珍海味,一边称赞乾隆的丰功伟绩。

乾隆爷也高兴得合不拢嘴,赏赐给一批九十岁老人七品顶戴,两名百岁老人六品顶戴。宴会末了,还给每个与宴老人分发了规格不一的银制养老牌。

乾隆帝一生戡乱边疆、清除困局、扬威四方,自认为是一代明君,这场"饭局"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自己皇帝生涯的一个总结。

哪些人有资格参加"千叟宴"

在康熙时期,对参加"千叟宴"的老人只有年龄规定而无身份之别。两次"千叟宴"都下令召集全国65岁老人到京城赴会,甚至不分满汉,连平民老百姓也能参加这样的盛会。而到了乾隆朝,老人参加"千叟宴"的资格就发生了些许的变化。

第一次"千叟宴"规定60岁以上的老人才能参加,而第二次规定就变得更加复杂了,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60岁的亲王、贝子、蒙古贝勒等三品及以上官员;二是65岁以上的兵民以及各藩属国贡使等三品以下官员;平民得70岁以上才能参加,而且不能入席,但是能分得食物,接受赏赐。

至于乾隆后期为什么要提高年龄的限制,其原因也十分简单。乾隆举办最后一次"千叟宴"时,已经86岁了,那些60岁老人在他面前不也就显得"年轻"吗?岂还敢自称老人。这次"千叟宴"向世人展示了国家的强盛和乾隆的皇恩,宴会上欢歌笑语好不热闹,但这些老人并不知道这就是他们最后的晚餐了。

许多老人参加完宴会后便纷纷撒手人寰,而这一悲剧与这场"千叟宴"是脱不了干系的。

为何"千叟宴"成为与宴老人最后的晚餐?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主要有这么几点。

第一, 乾隆帝喜欢大场面,举办"千叟宴"的时候从全国各地召集老人到北京去参加宴会。试想一下,古代的交通落后,道路崎岖,而且有的地方路途遥远,一路上车马颠簸,能顺利到达北京已经是幸事。更有一部分老人,车马不通,得步行参加,身体素质差的极有可能死在半道上。

第二, 地方官府的逼迫。朝廷下了硬指标,每个地方必须要出多少老人去参加,而地方上有的老人年岁是达到了,但是身体虚弱,或者疾病缠身,但即使这样,依旧得去参加宴会。本已是风烛残年,加上路途艰难,不少人也殒命途中,到达的老人也奄奄一息。

第三, "千叟宴"举办时期在正月初四,正是北方的寒冷时节,而这些平民老人地位低下也只能在屋外的露天场地吃饭,那自然饭菜都从热食变成了冷食,在寒风中吃冷食,极易感染风寒,不少老人宴会结束后染病身亡。

第四, 是来自精神的压力,这些平民老人一辈子就待在小地方,平时能见到的官最大不过县令,突然一下子要面见皇帝,心理压力可想而知,再加上见皇帝又有那一套叩拜礼节,老人身体本来就不好,怎么经得住这些动作的折腾呢?

"千叟宴"看似是对老人的赏赐,是对孝文化的宣扬,但实际上呢?只不过是乾隆的个人秀,这些老人也不过是乾隆的工具。既然是工具,用完扔了也不可惜。之所以说封建社会是吃人的社会,这难道不是最好的印证吗?皇帝和贵族与平民在同一个宴会上大快朵颐,但是我们应该看清的是,平民吃的是统治者的残羹剩饭,而统治者吃的是人。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