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却有八百里火焰,四周寸草不生,若得过山,就是铜脑盖,铁身躯,也要化成汁……”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行至火焰山,感到酷热难行,当地老者一番介绍后,直吓得唐僧大惊失色,不敢再问。

原以为只是小说杜撰,直到见识了新疆“火焰山”,才明白什么叫故事来源于现实。

火焰山的由来

看过《西游记》的都知道,火焰山乃是孙悟空自己“放的火”。

五百年前他大闹天宫,被二郎显圣真君擒住,押到了太上老君的八卦炉中,煅炼后开鼎。

却被孙悟空一脚蹬倒了丹炉,天上落下的砖块,内有余火,全都在人间化作了熊熊燃烧的火焰……

火焰山的土地原本就是兜率宫的道人,因为当年看管不利,让孙悟空打翻了八卦炉,所以才被太上老君降下凡间,做了火焰山的土地。

孙悟空听了前因后果,自知理亏,再加上火焰山乃西行必经之地,只能三调芭蕉扇,费了好大一番工夫才熄灭了火焰,解一方黎民之苦。

吴承恩先生写火焰山情节的故事时,正是以新疆“火焰山”为原型再次艺术加工的,那新疆的“这把火”又是谁放的?

新疆火焰山,位于今天的吐鲁番市,山脉呈东西走向,长九十八公里,宽九公里。

古名“赤石山”,在维吾尔语中又叫“克孜勒塔格”,翻译成汉语就是红色的山。要说火焰山的地貌形成,可谓是历史相当久远,能追溯到多年前的中生代。

根据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火焰山是由赤红色砂、砾岩和泥岩组成的。

因为常年受风化沙层覆盖,以至于山上寸草不生,基岩裸露,不适宜草木和动物生存,大部分山地都无草木覆盖遮荫。

至于为什么这么热,原因就更多了。

首先是地势原因。

火焰山位于亚欧大陆的腹心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本来就是干旱重灾区。

它又位于东天山博格达山脉和库鲁克塔格山脉中间,两处山脉夹击,久而久之形成了盆地,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吐鲁番盆地。

盆地水力堆积作用和流水搬运作用微小,更不能阻拦风化物质进入,导致盆地越来越洼。

而地势一旦过低,山地和盆地在短距离内的高差加剧,就会导致气流下沉增温的焚风效应,让地表干燥炎热,难有自然风进入。

其次,是气候原因。

吐鲁番盆地是典型的大陆性干旱荒漠气候,只听干旱、荒漠,就能想象到当地的降水量有多匮乏。

降水少,日照时间长,让本就炎热的环境“雪上加霜”,翻遍天气表,都找不出几个下雨天,终年或常年不雨,素有“中国干极”之称。

最后,就是火焰山下有大量的地下煤。

按理说,煤炭乃是上等的天然资源,是对当地的一种自然馈赠。

可轮到火焰山,就只想说一句“这福气给你要不要?”

本来火焰山的地表温度就远高于周边地区,最高的时候能达到四十多度,山体阳面的温度更是有八十多度。

这种时候地下煤炭再疯狂自燃,可不就是双重打击,直接把火焰山打造成了一个天然的高温“火炉”。

所以生活或者行走在当地的人们无不觉得自己置身于火焰之中,“火焰山”之名名副其实。

上“火焰山”

不知道吴承恩是否也曾亲去过火焰山,但他既然能写出如此详尽的故事情节,让人只是看着就彷佛和唐僧师徒一般置身于酷热之中。

想来即使没有亲去过,也必定做了很多相关的功课,那历史上,又有哪些名人上过“火焰山”呢?

其实古人也是苦火焰山久矣,唐朝有诗人岑参行经火焰山,留有诗句:

“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人马尽汗流,熟知造化功。”

或许是早闻火焰山大名,特意赶在冬日前来,可还是炎热难耐,让岑参不由怀疑人生,感叹造化功!

明朝陈诚有也来火焰山一游,直接打开了新世界的的大门:

“春光未半浑如夏,谁道西方有祝融。”

他也是挑着初春好时节来的火焰山,没想到直接一秒入夏……

1936年10月,长征结束,张爱萍上将将自己和部队的长征经历以回忆录的形式写了下来。

长征是伟大红军不辞千辛万苦,甘愿赴汤蹈火的崇高精神体现,红军战士们在途中经历的苦难完全不逊色于唐僧师徒的漫长取经路。

巧的是,张爱萍所在的部队也途径了“火焰山”。

不过此火焰山非彼火焰山,张爱萍所在的队伍接到命令,要去阻拦云南之敌,途中就遇到了一座“火焰山”。

因为常年不下雨,地里的庄稼和周围的植木都被晒干了水分,脚掌踩在地上都火辣辣的烫,甚至都能隐约看见地面蒸腾的热气。

因为太热了,当地老乡都把大山叫做火焰山。

有士兵开玩笑的问:

“这难道就是孙悟空他们过的火焰山吗?”

老乡们接话:“大家都说孙悟空过的是这座火焰山,屁股和脚底板上的毛儿都烧光了,其实也不晓得是真不是真,反正越热的凶哩!”

红军战士们却硬是抵过酷热,通过了火焰山,张爱萍在回忆录中写道:

“大家都说我们比孙悟空还厉害嘞。”

事实证明,回忆录里说的火焰山,应该不是孙悟空他们途径的火焰山,也不是今天新疆吐鲁番盆地的火焰山。

除了吐鲁番火焰山,其实我国很多地方都有自己的“火焰山”,它们地区不同,炎热程度不同,唯一共通就是热。

火焰山成了“酷热难行”的代名词,就连最底层的老百姓都多有耳闻,心怀戚戚。

上“火焰山”是一个行为动作,也是人们对未知领域的好奇与探索。

灭不了的“火焰山”?

《西游记》原著中,孙悟空最后从铁扇公主手中借到了芭蕉扇,向她询问彻底断绝火根的办法。

铁扇公主说:“只消连扇四十九扇,永远不再发了。”

孙悟空照做,果见山上大雨淙淙,有火处下雨,无火处天晴。

等第二天再赶路的时候,都觉得身体清凉,足下滋润,不由感叹道:

“坎离既济真元合,水火均平大道成。”

他们师徒四人顺利过山,火焰山的土地和百姓们也得以安居乐业,皆大欢喜。

这一结局让读者和观众都无比欣慰,感叹孙大圣就是好手段,但现实中的火焰山又是否能被“扇灭”呢?

火焰山是真的有火,据现存资料记载,这片土地上曾发生了大大小小无数次自燃火灾。

其中燃烧最久、损耗最大、扑救最难的火灾,当属1874年“火焰山大火”事件。

上文已经说过,火焰山地底下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很多断层、裂谷,让地下有了不少通风口,能通风自然就会有氧气。

此外,火焰山地表温度过高,地下煤炭富含水分和挥发性。

氧气、高温、水分,这三者叠加在一起,一旦有“风吹草动”,立刻就成了天然的助燃剂。

所以火焰山常年会出现各种火灾,且一定成火,就很难扑灭。

1874年,清朝还没灭亡,有说法是某位将军带领手下非法开采煤炭资源,结果技术不过关导致了大火。

火势很难扑灭,且地下裂缝太多,火势刚有减小,又会引发新的煤炭自燃,形成新的火源。

就这样一处处波及,火势越大越大,单靠人力再难将其扑灭。

因为火焰山地处偏远,人烟稀少,清政府根本无暇顾及,也无力顾忌,就任由火势蔓延,任由当地的百姓自生自灭。

在世人看不到的那方角落里,这场大火足足烧了129年,给当地乃至整个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环境破坏,保守估计就已超万亿。

长年累月的火势导致地表塌陷,周边很多地区的房屋建筑都被损毁,土地也无法耕种了。

地下煤炭自燃,生成了很多有毒气体和毒云,水资源不可避免受到了污染,本就稀缺的水资源直接“清空为零”……

远远望去,就像来自地狱的烈火,火焰山再次成了无人问津之地。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这一问题才得到了关注和解决,周恩来总理亲自下达指令,要求工作人员深入了解火势,尽早灭火。

但因为当时技术水平落后,无论是消防还是科研都处于探索阶段,面对如此棘手且浩大的灭火工程,实在是一筹莫展,故而灭火工作开展的十分缓慢且艰巨。

从1978年到2000年间,我国的科技力量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对火焰山的火灾研究也取得阶段性的了解。

科研人员们推出了新的灭火方案和手段,虽说没能完全灭火,却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也总结了更多灭火的经验。

到了2000以后,中国进入新的纪元,科技这一方面也掀开了新的篇章,火灾治理有了全新且系统的研究和治理措施,进入了全面灭火新阶段。

先是国家明确将火灾扑救列为重点项目,输送了大量的财力物力,直接下拨了九千多万的救灾基金,将国内当时最先进的灭火手段都运用进去。

即使放在今天,也绝对称得上“大手笔”。

再就是,科研和消防工作人员不顾艰辛,冒着生命危险一次次穿越火海,掌握最近的火情火势资料。

这期间,发生了很多感人且励志的故事。

为了对火灾进行检测考察,他们深入火场最前线,不惧危险。

因为火势环境恶劣,不仅有火情,还高温缺氧,稍有不注意可能就会中毒休克,严重的还会死亡。

但他们却能在这种环境下坚持工作十几个小时,就是为了更快找出灭火点。

施工挖隔离带的时候,因为地势复杂,地下施工困难,又没办法让大机器介入,只能靠人力一点一点地挖。

所以那时候经常能看到,穿着防护服的工作人员们钻在地下,手脚并用的“打洞”,火里来,火里去……

在全体工作人员的努力下,终于制定了最全面优化的灭火方案。

2003年,最后一处火点被扑灭,这项漫长而艰巨的灭火工程终于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所有工作人员都欢欣鼓舞,热泪盈眶,他们靠人力解决了自然界的难题,尽管这场“战争”打了足足一百二十九年!

被扑灭后的火焰山,焕发了全新的模样,曾经沟壑复杂的地势,构成了最天然的地理风貌。

见惯了高楼林立、楼阁殿宇的人工产物,才会更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赤褐砂岩地貌将整个天地都构成了最苍茫厚重的画卷,火焰山的魅力开始被世人理解并加以欣赏。

到了今天,火焰山已经成了新疆著名风景区,除了最原始的地形地貌,还新修了地下和地上景区,将《西游记》文化搬到了景点里。

地下景区有一条“西游文化长廊”,两面刻满了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浮雕,其中三调芭蕉扇的故事,导游们讲的最多。

通过这条文化长廊,游客们仿佛也亲身经历了一番取经的乐趣,火焰山依旧酷热,却不再难行。

结语

《西游记》里,孙悟空靠法宝灭了火焰山,走出了一条取经路,也为火焰山百姓挣出了一条活命路。

现实中,我们没有法力法宝,却也同样灭了火焰山的“火”,将曾经寸步难行的苦难之地,开发成了新的人间天堂。

再走进火焰山,依然能感受到炽热的温度,但比起体温的热度,更让人热血和激动的是历史的厚重、是人定胜天。

在这个“火的世界”里,人们感受到了吐鲁番地区的风土人情、地理文化,每一处都在无声诉说着生命的活力。

参考资料

《西游记》 吴承恩

《红军长征记》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丁玲

《吐鲁番火焰山》 中国旅游文化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