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潍坊市中医院接诊了一位患有腹股沟斜疝(俗称疝气)的7岁患儿。

比较特殊的是,这名患儿家住西藏自治区拉萨市。

从西藏到潍坊,4000公里的跨越,只源于信任。

小明因左侧大腿根部出现“鼓包”,在当地医院就诊。初步诊断为腹股沟斜疝,建议手术治疗。

孩子这么小,会不会留下疤?会不会影响孩子以后的生活?都成为困扰小明父母的问题。

经多方打听,得知潍坊市中医院东院区普通外科在这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便慕名远赴潍坊市中医院就诊。

东院区普通外科主任张锡忠接诊后表示,可以通过微创手术完成治疗,几乎不会留下疤痕,手术顺利很快就可以出院。

很快,术前准备妥当。普通外科疝病团队采用“钩针法”顺利地进行单孔腹腔镜极微创无疤痕疝囊高位结扎术,手术用时不到10分钟即完成,只是睡了一觉“小鼓包”就不见了。

术后当天,小明就可以下地活动,并且可以吃流质食物。经过一夜休息,次日,顺利出院。

近年来,东院区普通外科疝病专业团队采用“钩针法”腹腔镜下极微创手术治疗腹股沟斜疝和鞘膜积液,手术切口隐蔽微小、术后美观,每年数百患儿受益,惠及广大群众。

什么是腹股沟斜疝?

腹股沟斜疝是小儿外科最常见疾病之一,发病率约为0.8%-4.4%,大概每20至125个宝宝里就有一个患有腹股沟斜疝。早产儿发病率更高,男孩多见,女孩亦可发病。该病症临床表现为患侧腹股沟区可变大变小的包块,有的可突入阴囊或大阴唇内,包块内容物一般为肠管,孩子站立、哭闹、活动时明显变大,安静、平卧时可消失,包块一般质软,上界不清,按压包块可消失,包块嵌顿时可伴有疼痛、呕吐。

什么是鞘膜积液?

鞘膜积液与腹股沟斜疝是同源病,发病率相似。一般也是患侧腹股沟区出现包块,可延伸至阴囊。与腹股沟斜疝不同的是,包块大小变化不大,其内容物为液体,不引起疼痛,包块触摸时为囊性感,边界清楚,按压包块不易消失。

孩子身上鼓个包怎么办?

有腹股沟斜疝或者鞘膜积液的孩子,一般年龄较小时即被发现,家长们普遍关心需不需要治疗以及如何治疗。

一般情况下,腹股沟斜疝患儿半岁后就可以手术治疗,有嵌顿倾向的不受年龄限制,应尽早手术治疗,因为一旦发生疝内容物嵌顿可造成肠坏死、睾丸坏死、卵巢坏死等严重情况。而鞘膜积液的手术年龄一般较晚进行,因内容物是液体,少部分患儿有自愈的可能,所以可适当延迟至2岁后手术。如果积液量较大,张力上升可影响睾丸血供,则应尽早治疗。

东院区普通外科主任张锡忠表示,两种疾患虽然病名不同,但治疗手术操作步骤是基本相同的。因发病原因都是腹膜鞘状突出生后未闭合而导致的。简而言之,患儿腹腔与阴囊之间有一个“管道”未闭合,手术治疗的目的就是要关闭这个管道。科室经过长期诊疗经验,小儿单孔腹腔镜极微创无疤痕高位结扎术是最理想的手术方式,也是最有效的手段。

腹腔镜下采用钩针法行高位结扎微创治疗腹股沟斜疝及鞘膜积液的优势有:

一、腹腔镜下可以很容易找到未闭合的“管道”,直视下予以结扎,较传统手术创伤更小、疼痛感觉更轻、恢复更快、复发率更低。

二、腹腔镜下能够同时观察两侧的内环口。诊断为单侧腹股沟斜疝或鞘膜积液的孩子,术前无法通过查体及辅助检查确认对侧情况,而腹腔镜下就一看便知。如果同时存在两侧未闭合的“管道”,说明对侧亦有该疾患,只是临床还没表现出来,可以同时把两侧予以结扎,这样就避免日后再次手术。

三、由于取脐部皱褶内隐蔽切口单孔置入腹腔镜,同时采用钩针单次腹壁穿刺结扎,穿刺切口微小,术后无痕、美观。

四、手术操作时间仅5-10分钟,麻醉及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后1-2天即可出院,住院时间明显缩短。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