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美好的事,莫过于有一个像样的家。
道理谁都知道,可是如何才能维系家庭呢?还得从长计议。
我们耗尽一生,带来丰厚家业,让子孙欣欣向荣,可谓本事不小。
但是我们老了,也别糊涂,有些东西,我们迟早都是给儿女的,但是不能给太早。否则会导致家庭很快散去。
01
第一,子女拿走父母的“钱财”后,开始嫌弃父母。
《二刻拍案惊奇》中有一个故事。
浙江湖州府有一个叫高广的教官,工作了大半生,存款有几百银子。
他离开职场后,被三个女儿热情款待,并且女婿也表示:“若是老丈人到我家住,管你到老呢。”
高广很早就失去了老伴,心想:“与其一个人在老屋居住,也无聊,不如去几个女儿家,轮番住。”
他把想法说出来,三个女儿也点头同意。接着,他把财产分成三份,每个女儿一份。
女儿们拿到钱财,也让高广住了一段时间。
但是过了大半年,有女儿就不开心了,说:“爹,何不在那边时节请了,偏要留到我家来请?”
是啊,一个没有钱财的老人,也就意味着没有价值,要白吃白喝了。至于之前给了钱财,不是所有的儿女都给了吗?算不得什么恩惠。
诗曰:“广文也有遇时人,自是人情有假真。”
是的,人情也有真的假的。
当你有钱的时候,身边的朋友真多,儿女也对你客客气气的;当你没钱的时候,才知道什么是“树倒猢狲散”。
俗话说:“任是亲儿女,还随阿堵移。”
儿女对父母的感情,会随着金钱而转移。这本是错误,但很多家庭就是这样。
人与人交往,本是一场价值交换。要么是情绪价值,要么是经济价值。若是一样都没有,这就交往不成了。
从长久考虑,老人只要自己没有痴呆、躺着,就要自己来管钱财,房子不要随便过户,存款不要随意给一个儿女保管,就是退休金的存折,也不要给谁保管。
人心叵测,不要高估了自己在儿女心中的位置,别相信儿女“见钱眼开”的说辞。
02
第二,子女拿走父母的“健康”后,开始疏离父母。
世界属于我,也属于你,但最终属于身体好的人。
健康是老人最贵重的东西。
按理说,健康是在老人自己的把控之中,儿女是拿不走的。
别急着下定论,儿女是可以“借用父母的健康”的。
我的二婶,大半生在农村种地,生活简简单单,也稍有结余。
二婶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
等儿女都结婚了,这孙子外孙就三四个。
大儿子去外地打工,把孙子放在二婶家。一个月,大儿子给三百多生活费。不够的话,二婶要贴补。
接着,小儿子把孙子、孙女放到二婶家,去了城里开店铺。
二婶和二叔,带着三个孩子,还要种地、管理果园,养鸡鸭。这下就忙得头昏脑涨了。
特别是农忙的时候,也不见哪一个儿女来帮忙。但是不忙碌,这养娃的钱不够,怎么办呢?
起早贪黑的劳作,终于让二婶病倒了。当然,三个孩子也到了五六岁,要去城里读书了。
孩子们离开了二婶,也不见儿子们给赡养费。这让二婶很着急。尤其是生病的时候,二婶不知道应该问谁要钱。
女儿来一句:“你不给我带娃,别找我。”
大儿子说:“你就帮我带一个娃,喊什么苦。”
小儿子说:“我开店,经济周转不灵,加上两个孩子要负担,去哪里找钱?”
身体有病痛,身无分文,这让二婶的晚年,苦不堪言。若是她不帮带娃,在农村种地,或者去城里连续做五六年保洁,还是会多一些存款的。
健健康康的父母,儿女都喜欢。当父母累坏了,不健康了,这就不受欢迎了,就是儿女来探望,都显得勉为其难。
03
第三,子女拿走父母的“偏爱”后,开始厌恨父母。
有人说:“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有恃无恐。”
父母老了,但是不等于思想非常成熟,做人非常完美。
总有一些老父母,还要强行管家,均衡儿女之间的感情和金钱。
有的父母,向儿子要很多赡养费,一转身就送给了女儿。
有的父母,辛辛苦苦一辈子,所有的好处,给了某一个儿女。
还有父母,总是去某个儿女家,什么都管,导致儿女的家庭,鸡飞狗跳。
在各种偏爱之下,被溺爱的儿女,觉得父母给的太少,也不会感恩;被冷漠的儿女,认为自己什么都得不到,还倒贴大家庭,以后就不要多管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老人终究会到收入很少、精神不好的地步。被偏爱的儿女,终究要开始靠自己。这时候,儿女习惯了溺爱,什么都干不好,开始埋怨父母。
放手才是爱,这是父母要学会的。万一学不会,就意味着害了儿女。
04
《家诫要言》里说:“立身作家读书,俱要有绳墨规矩,循之则终生无悔无尤。”
任何年纪,持家要有规矩,并且老人要带头执行规矩。
未来晚年的体面,建议老人做到三点。
其一,财产有分配的方案,也可以给大家交底,但是不要分完了。谁都心中有数,就不会一直惦记;老人也可以依靠钱财,养活自己。
其二,老人要懂得珍惜健康,拒绝儿女安排的不合理的劳作。带娃、帮忙开店等,都不是硬性要求。并且在帮忙之前,应该和所有的儿女沟通,避免误会。
其三,人老了,糊涂的地方总是有的,过去的偏心也无法挽回,此时应该重新调整自己的感情分配。放手所有的儿女,让他们自己去成长,才是最好的安排。能够放在手里的,是牵挂,问候,逢年过节的团聚。
只要老人手里有钱,心中有情,身体健康,大家庭就有凝聚力。
余生好不好,都要握在自己手里,别掉以轻心。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