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5月8日电 题:有的“十亿手笔”有的“一毛不拔”,药企分红悬殊原因何在?

  作者 张翠霞 巨丰投资首席投资顾问

  张翠霞

  2023年A股高分红吸引了大家的眼球。数据显示,A股分红金额刷新历史纪录,年度分红金额达2.24万亿元,一些“铁公鸡”也一改往日形象,以“真金白银”分红回馈投资者。但在刚刚发布的2023年年报和2024年一季报中,有医药上市企业利润过亿元却选择不分红,有的则连续三年未分红。

  从财务数据看,部分医药上市企业利润较为可观。如通策医疗2023年赚得净利润约为5亿元,2024年一季度的净利润也超过1亿元,但已连续三年未进行现金分红。贵州百灵在2023年出现亏损,但2024年一季度的净利润超过5000万元,也未选择分红。笔者认为,企业不分红可能出于多种原因考虑。一方面,与银行、电信、石油、煤炭等高分红行业相比,医药行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医药行业成果研发周期比较长,投入大、回收慢;且创新药、仿制药、医疗保健等各个细分领域周期和特点各不相同,如创新药企业研发周期在8-10年也不鲜见,一些企业不分红或是为自身研发周期留足更多的现金。另一方面,医药企业高额留存利润不等于“真金白银”,有一些企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有重大资本开支计划和扩产计划,会将利润更多留存以支持未来发展。此外,有一些医药企业采用了自建医院等重资产模式,对流动资金需求较高,或选择不分红而保留现金流。

  值得注意的是,新“国九条”对上市公司分红提出了强化监管的要求,根据规定,对多年未分红或分红比例偏低的公司,限制大股东减持、实施风险警示。这对一些连续不分红的企业是否会产生影响?应该说,如果不分红确实是因为医药企业研发等需求,并不会影响这些企业。在分红相关细则的修订过程中,监管层也明确考虑了一些企业研发投入的问题。比如,对于研发强度大或研发投入大的企业作出详细的差异化安排,即使分红未达到条件也不会被实施ST。但同时,新“国九条”对分红的安排也确实会影响企业的分红选择。比如连续不分红的通策医疗近日就在投资者问答平台上回复表示,该公司已回购股票注销和再次回购注销事项,已由董事会审议通过递交临时股东大会审议,若获通过,满足分红要求,并提出可以提升分红频次。

  不过,从医药行业整体来看,分红表现出差异性,仍有许多企业选择高额分红。比如,云南白药、药明康德、智飞生物、上海医药、华润三九等企业都抛出10亿元以上的分红方案。部分医药企业大手笔分红是医药行业盈利特性使然。医药行业研发周期长、资金需求大,一些企业更倾向于在初期将资金投入研发,以获得长周期回报,而一些已经度过一定研发周期开始获得回报,并取得了较强盈利能力的企业,更有能力选择分红。这些企业还可能从企业战略角度考量而选择分红。大手笔分红有助于提高公司形象,吸引更多价值投资者,同时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股价的波动率。

  从医药企业长期发展规划来看,未来分红的频率可能更多仍以企业自身研发、扩产节奏为主。虽然不分红不等于经营不善,也不等于没有投资价值,但长期不分红也可能引起投资者的质疑,担忧其盈利能力,进而导致融资更难,也可能影响企业形象。这也提醒着医药企业,可以从二级市场中用其他方法与投资者分享成长红利,除现金分红之外,还可以采用定转增、送配等,或将市值管理做起来,市值增加了,投资者对企业的满意度和市场影响力自然也会提升,也可能使再融资得到改善。此外,医药企业要就投资者关心的分红等问题做好舆情管理,与投资者及时沟通反馈。(中新经纬APP)

  (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张芷菡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