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丰虽不是金庸任何一部作品中的主角,但他的故事绝对算得上传奇,少年时期就在华山邂逅了前辈五绝高手,并且“西狂”杨过还直接传授了他几招,让他受益无穷,几年之后,他又在恩师觉远临终前学得一部分九阳神功,后来因此而自创武当九阳功,最终开宗立派,张三丰无疑是一代武林神话。
(郭靖剧照) 不过在张三丰这个角色身上还有不少疑团没解开,比如当年最后一次襄阳大战,郭靖以身殉城,张三丰为何没有去帮郭靖守城? 一、痛恨元军的张三丰 张三丰是个怎样的人?其实多数人对他的认知都是片面的,比如会单纯的认为他就是个得道高人,对俗世之事毫无兴趣,张三丰的确无心名利,但他绝不是对俗世之事毫无牵挂的人,甚至连他的弟子也没看穿他。 比如张翠山死后,张无忌又身中玄冥神掌,张三丰的表现就让弟子们很意外。 原著道:“张三丰叹了口气,并不回答,脸上老泪纵横,双手抱着无忌,望着张翠山的尸身,说道:‘翠山,翠山,你拜我为师,临去时重托于我,可是我连你的独生爱子也保不住,我活到一百岁有什么用?武当派名震天下又有什么用?我还不如死了的好!’众弟子尽皆大惊。各人从师以来,始终见他逍遥自在,从未听他说过如此消沉哀痛之言。”
(张三丰剧照) 哪怕他境界再高,他也是个人,是个有情绪的人,而除了从这点看出他并未超脱俗世之外,另外还有他对蒙古人的态度也是十分痛恨的。 原著道:“张三丰袍袖挥动,喝道:‘老道生平,专杀鞑子!’众武官番僧但觉疾风扑面,人人气息闭塞,半晌不能呼吸。张三丰袍袖停挥,众人面色惨白,齐声惊呼,争先恐后地跃回大船,救起落水番僧,掉转船头,急划逃去。” 他说出这番话时,哪还是那个仙风道骨的宗师模样?张三丰是极度痛恨蒙古人的,也正因为如此,他当年完全有理由去帮郭靖守城才是。
(郭襄剧照) 而最重要的是当年他与郭襄分别的时候,郭襄还一度建议他投奔父亲郭靖,只是张三丰感慨男子汉不该寄人篱下才没去,但面子是轻,百姓苍生是重,张三丰自然分得清这一点,当襄阳战事真的告急之时,他还是有理由前去襄阳支援才对,他没去,难道是因为路途遥远,远水难救近火? 二、张三丰所处的地方 张三丰在与郭襄分别之后去了哪里?其实书中写得很明白,就在武当山。 原著道:“行了半月,已到湖北境内,离襄阳已不在远。少林寺僧却始终没追上他。原来无色禅师暗中眷顾,故意将僧众引向东方,反其道而行,和他越离越远。这日午后,来到一座大山之前,但见郁郁苍苍,林木茂密,山势甚是雄伟。一问过路的乡人,得知此山名叫武当山。” 武当山就在湖北十堰丹江口市,离襄阳不过百余公里的路程,古时候交通不便,所以百余公里的确也算是有段距离,但武侠故事中的那些高手多半都有轻功,日行百里怕都不是难事,而且只要看书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就能够看出张三丰完全有时间去支援郭靖。
(明教剧照) 笔者所指即是“六大派围攻光明顶”一事,那光明顶远在昆仑山巅,就拿六大派中的华山和少林来说,他们去一趟光明顶谈何容易,就不扯距离了,光高原反应都能要了他们的命,然而六大派围攻光明顶还是发生了,不是吗? 三、旧版中的答案 既然张三丰有时间去支援郭靖,为何他还不去呢?其实金庸早已在连载版的故事中给出了答案,而且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张三丰当时的实力不够。 连载版原著第四回道:“只有张君宝除了杨过所授四招及一套罗汉拳外,从未学过武功,于九阳真经领悟最纯,但也因此缺了武功的根基,当时于经中精义,许多处所无法了解,到后来见蛇鹊相斗,自悟武功,却已在三十余年之后,少年时所听闻的经文,已不免记忆糢糊。”
(杨过剧照)
郭襄与张三丰分别几年之后,郭靖便战死在襄阳,此时的张三丰还不知道在哪个山洞之中苦练武功,他武功大成乃是三十年之后的事情,显然郭靖战死时,张三丰压根就没有资本去支援郭靖,他去了也不过是白白送死而已。
不过由于后续版本中金庸将张三丰遇上一蛇一鹊的桥段改为了他从《道德经》中悟出神功,乃至于这段描述被整个删除,这才让“他与郭靖距离很近却没去帮忙”这件事变得有些奇怪,其实这一点是能够自圆其说的。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