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家里有老人,能够照看孩子,也能做顿饭,搞搞卫生。

天黑了,老人点亮一盏灯,等待子孙回来。

老人在,家里就有烟火气,让人温暖。

可并不是所有的老人,都“如一宝”,总有一些老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把儿女的家,搅合得支离破碎。

人到中年,本想好好经营自己的小家庭,但是老父母频繁干预,各种束缚,这就麻烦大了。

因而说,拖垮一个家庭的,不是穷,是家有以下三种老人。

01

贪寿的老人,总是自私自利。

俗话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当人到了一定的年纪,对于生死就看淡了。盲目折腾自己的身体,反而会消耗自己的精神,也会给儿女带来麻烦,把手里的钱也花光。

可现实是,有一些老人,一直贪生怕死,还指望自己活一百多年。各种身体保养、离谱的锻炼方式、道听途说的保健品,一拥而上。

陈妙玲是一位医生,也是一位作家。

她在《你的苦痛与我相关》里写了一个老太太“宋小花”。

宋小花隔三差五就跑到医院去做身体保养。还说:“我身体棒棒的,什么活都能做......老头子过世了,我不需要任何人照顾我,我住院也不告诉任何人。”

有一天,宋小花在住院,听到一个很坏的消息——儿子脑出血住院了,昏迷不醒。

这下,宋小花急了,哭天喊地。

一个家庭里,儿子真的病了,却只能病得不行的时候,才去医院;母亲没病,倒是常常去医院。这对比,是令人心中,五味杂陈的。

在农村,有这样的说法:“老人长寿克子孙。”虽然是带着迷信的一句话,但也说明一个道理,人老了,就顺其自然,走在儿女的前面,算是福气。

若是儿女走在老人的前面,这对家庭的打击,是很大的。

还有一种常见的情况,老人病了,到了无法救助的情况,但是老人仍旧要折腾,导致儿女不得不服从。儿女被老人折腾够呛,也病倒了,忧心忡忡的样子。

人这一生,百年之间而已。盲目去想活万年的做法,会坑害自己;要儿女为自己想办法延年益寿的言行,会伤害儿女。

秦始皇希望长生不老,也没有实现,何况是普通人呢?

02

贪权的老人,总是指手画脚。

《增广贤文》里说:“家有千口,主事一人。”

一个家庭再大,也只是一个人当家做主,起码是大事上,只有一个人做出最后决策。千万不能一拥而上,谁都不迁就谁。

按照常理,儿女到了中年,父母就应该退出“主角”了。大家庭如何,儿女说了算。

在儿女的小家庭,更是儿女做主,父母来了,也是一个客人。

当老父母很强势的时候,儿女的小家庭,就鸡飞狗跳。老人掌控了儿女家的一切权力,那么儿女的人生不自由,儿媳和女婿就会怨恨不断。

站在儿女这一方,听从父母是应该的,毕竟父母养大了自己。把钱给父母也是应该的,毕竟相信父母是没有错的。父母的心,总是为了自己好。

站在儿媳和女婿这一方,若是听从公公婆婆、岳父母的,这是很玄的。自家的钱财,都给了他们,这要是离婚,那不是一场空。要是他们都很自私,岂不是自己的小家,夫妻辛辛苦苦,到头来却什么都没有。

不得不说,父母最亲,夫妻最近。

从时间上看,父母亲,也不会亲一辈子;夫妻近,却能近大半生,后来是老伴。

还有孙辈的教育方面,老人的观点往往是不合时宜的,跟不上时代。儿女的教育,才更和时代符合。

要是儿女也听老人的,难免会害了孙辈。两代人的观点不同,也是吵闹的根源。

通常,儿女的家,不是老人的家。若老人非得把儿女家当自家,那就是控制太强的体现,哪里有管教,哪里就有反抗。

03

偏心的老人,总是挑起内耗。

人老了,赚钱的本事小了,但是有家庭财产分配的权力,还有向儿女索要赡养费的权力。

当老人一直偏心之后,兄弟姐妹就不乐意了。毕竟,人是追逐利益的。

在《妯娌的三国时代》里,老大忠厚,老二能干,老三无所事事。

家里老两口,心疼老三没钱,就偷偷摸摸给存折,还密谋要帮忙买车。老三,嫌弃父母给十万,太少了,买不到好车。

老两口把老房子,也给了老三。

儿媳们知道老人的做法,生气不已,从此内斗不停。

兄弟姐妹需要互相帮助,但是帮忙是有限度的。并且帮忙是直接的,不需要通过老人这个“二传手”。

比方说,弟弟要买房,可以向哥哥借钱。老人知道情况后,不断向老大要钱,然后转移给老二。这就麻烦大了。因为钱经过老人的手,大概率是不会还了。

偏心就像一把利剑,得到好处的人有恃无恐,没有得到好处的人怀恨在心,两面都是伤害。

04

古人云:“可怜天下父母心。”

但还说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如果老人拎不清,总以为自己是家里的老大,还一直要管儿女到老,累了自己,也苦了儿女。

放手才是爱,这是老人应有的认知。

为了儿女好,那就要保持距离、学会服从儿女的安排、尊重儿女的选择。闲来无事,身体还好,力量很大,就去做善事,为子孙积德积福吧。

承认自己没有本事,管不好大家庭,真的没有那么难。

老人弱了,儿女强了,家就有希望了。

好的家庭,是几代人的接力赛,不是哪一代人的独角戏。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