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是清末时期的一个重要人物,特别是他的后半生,和清王朝的命运紧紧绑在了一起。

虽为腐朽晚清的元老人物,但李鸿章身上还是有一些值得尊重的地方,梁启超就评价过:“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李家之命运,与一个女人有关

相比于延绵不断的清朝王室,大臣们的命运,多和自己的努力有关,“寒门贵子”在那个年代其实也并不少见。

李家世代以农业为生,科举这条道路,李家其实参与的也并不多,因为家族的经济条件并不算优秀,社会地位也不高,考个功名,倒不如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来得更加平稳。

在李鸿章祖父的那个时代,靠天吃饭到了年末就经常遇到“财务危机”,前来要债的人不少,一家人心烦意乱又无计可施。

那个封闭的时代,一个农人想要改变家族命运,实在是太过困难。

李鸿章父亲李文安就不甘于现状,他开始奋发图强,一直都在努力钻研科举,不过很多年的时间里,他都是一位“乡下读书人”,支撑着他捧起书本的,仅仅只有那些田地。

靠天吃饭总是有风险的,每到收成不好的年头家里人焦头烂额的样子,也给李文安带来了渴望奋斗的动力。

在这个家族当中,李文安的年龄属于他那一代最小的,身子骨也比较弱,总是“壮志难酬”,似乎早都有所体现。

老人言“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李文安在8岁的时候才开始能够学习,人家孩子十几岁的时候都考上秀才了,他还在读诗。

要说他是“大器晚成”型,家里也都没有人相信,只能随他去了。

踏实的人运气的都不会太差,这点也同样体现在李文安的身上。

有一年,他的父亲抱回来了一位得了天花的女孩,据父亲所说,这个女孩在浑身发烫,在路边哭啼不止,显然是一个被人遗弃掉的孩子,因此李父起了怜悯之心,就给抱回家了。

好不容易才搞清楚,这个女孩是同县李鸿谟的女儿,李鸿谟也是贫农,无奈之下才丢了女儿李氏。

女孩成功被医治,也在李家人的照顾下一点点长大了,可脸上却落下了稀稀落落的白麻点,对于一个女孩来说,这是很难接受的。

随着女孩渐渐长大,理论上也该远走了,可她实在没有地方去,就要求在李家帮忙干活,以劳动报答养育之恩。

清朝都是要“裹小脚”的,这女孩也不是什么“正儿八经”的闺秀,反正是干粗活的命,自然也就省去了这一步,村民们看着没有裹小脚的女孩都笑话她,只有这位姑娘觉得,救命之恩才最珍贵,若裹小脚了,便无法再干活报恩了。

姑娘的成长过程中,李文安也一直在帮衬着,他是本分的读书人,最见不得别人受苦,姑娘的经历,更是激发了他的保护欲。

有一次,李父从外面返回家中,见着儿子李文安正拿着外衣披在了姑娘的身上,仔细观察才得知,原来是姑娘干了重活在外面累得睡着了。

他觉得儿子对姑娘已经产生了感情,正好说个媳妇也得花不少钱,这么“内部消化”一下,反倒是个不错的选择。

就这样,李文安和这位姑娘结为夫妻。

李氏知道丈夫一心读书,便负责打理起家中的一切,两人结婚后婚姻生活和谐美满,还生下了8个孩子,其中就包括日后叱咤风云的李鸿章。

李文安苦读到35岁这一年,他终于通过江南乡试中举,由此才真正开始了自己的人生,中举4年后,他又考上了进士,至此才算风光起来。

还有一个极为微妙的巧合出现:曾国藩也在这一年考中,古人的眼中,对于同年考中的人都是格外看重的,能帮衬就帮衬,帮衬不了的,还能当成个参照。

李文安的成就,完全没有办法和李鸿章相提并论,可他却开辟了李家新时代:从务农转向从政。

当时他考中之后,这个家族瞬间在家乡风光无限,再往前7代人,李家也从来没有一个人能够获得如此成就。

在官场之中,他又有着自己的局限性,这是因为他的性格比较内向。

不过人家知道自己的弊端在哪里,就想着从其他地方弥补,他看人很准,将同一批中举的曾国藩拉得很近。

要知道,那会的曾国藩顶多称得上是一个“当官的”,可李文安却完全不顾及自己年龄稍长,还挑了两个儿子向曾国藩拜师,这两个儿子,便是李鸿章和李瀚章。

权倾朝野的李鸿章最早的人生道路,就是这么被父亲铺下的,这也让他在官场上少走了很多弯路。

相比于父亲,李鸿章的官场之路就相当通畅了,他21岁中举,24岁考取了进士,年纪轻轻就走向了翰林院。

“年少轻狂”几乎谁都有过,可这在李鸿章的身上却找不到什么踪迹,因为曾国藩“打掉牙齿血吞”的性格,深深触动到了李鸿章。

让李鸿章扶摇直上的淮军,也是在曾国藩的帮助下创立起来的。

1870年,李鸿章凭借着赫赫战功直接坐上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位置上,他在这个权力极高的位置上待了25年,放眼整个清代,都找不到比他坐得更久远的。

在李鸿章得势期间,他也同样创造出了许多中国的“第一”:第一条铁路、第一所近代军校、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等等。

李鸿章的发迹,也让兄弟姐妹都沾上了光。

家中的老四李蕴章眼睛有病,除了在衙门中干过一些事情外,主要还是在家中置办家业。

他也是安庆城里赫赫有名的大财主之一,此人在历史上并不出名,可他靠着李鸿章的巨大影响力,在全城买了几十套房子,家业之大,令人倍感震惊。

老五李凤章对政治和军事都没有什么太大的兴趣,他早年也来到曾国藩的麾下干过一些内勤事务,之后干脆也去经商,和他四哥类似,也是个闷声发大财的人物。

李家兄弟也在这段时间内各个不凡,他们的母亲李氏,自然是要享清福了。

在“自己播种的树荫下”

李氏恐怕怎么都想不到,自己能够从一个被遗弃路边的女孩,发展成一个受皇恩的母亲。

或许是受到了丈夫的熏陶,李氏在家族逐渐兴旺起来之后,保持了很大程度的冷静,从来没展现过仗势欺人的一面,总是不露喜色。

儿子是她最大的“福报”,让她在后半生大富大贵,再也不用操劳了。

晚年的她跟着两个儿子过,一个是李鸿章,而另一个便是李瀚章。

李瀚章同样不简单,他当年跟着曾国藩也取得了一番成就,特别是在面对太平军时期的作为,使得他的官职也水涨船高。

有了这两个宝贝儿子,李氏老太太根本就不用去住老宅子了,一直在湖广总督衙门里享清福,那会李鸿章还是湖广总督。

有一年总督换防的时候,李鸿章被清廷安排了更重要的事情,因此也要从湖广总督的位置上离开。

那会的他实在不愿意和左宗棠共事,就专门拖延了一段时间,1870年才被调为直隶总督。

“湖广总督”的位置上也得有个新总督过来,按照正常的情况,儿子不当湖广总督了,她也得从总督衙门搬走。

可接下来发生的一幕就令邻里乡亲们大为羡慕了:走了一个总督儿子,新来的总督还是她的儿子。

此次前来担任湖广总督的,正是李瀚章。

这件事一下就在这一带传开了:湖广总督需要换防,李老太太却不用“换防”,这样的福分,恐怕从古至今都没有几个人能够享受到。

面对这件事老太太也曾说过:“他们换他们的防,不关我的事。”毕竟,换来换去,都是自己的儿子,她也没啥好搬走的。

朝廷是非常重视李家这两兄弟的,因此李老太太享受的可不仅仅是有钱带来的荣华富贵,她是要受皇恩的。

都说老太太一生心平气和,如此来看,恐怕也没有人敢去招惹她。

朝廷甚至都知道李家两兄弟家里有这么一位老太太,这从很多事情上都能看出。

比如,在李老太太75岁的时候,也正巧赶上慈禧太后要过40岁生日,皇帝为了能让李家两兄弟铁了心跟着满清政权,特地下了《褒赏谕旨》,并且在里面提到了赐给老太太的物件。

这能让皇帝亲自给母亲送生日礼物,足以见得两兄弟的巨大影响力。

1882年的时候,清政府又听说李家的老太太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了,因此又专门下了谕旨,给了李鸿章一个月的假期去湖北探望母亲,还赏了八两人参。

老太太去世在湖广督署之中,在她的认知中,两个儿子都已是人中龙凤了,天底下还有几个母亲能够如此“命好”呢?

她这一辈子死而无憾了,她也确实一直没有搬到更豪华的地方,湖广督署,便一直都是她的家。

然而,她所不知道的是,这并不是儿子的权力巅峰,如果能多活几年,说不定还能去南方领略一下风土人情。

1889年,李瀚章接替了张之洞成为两广总督,在他到任之后,对广州海防进行了大规模改造,一直到虎门炮台最终成型,至此才再无变动。

另一边,李鸿章也经历了很多是非功过,他出访欧洲,回来后详细和慈禧太后谈论了欧美的繁荣,可他的意见最终也没能得到慈禧太后本人的改变,他有着顽固的一面,也有着开明的一面。

他的权力渐渐达到了巅峰,让整个家族兴旺起来,可对于清王朝而言,衰败是注定的事情。

都说“没有国就没有家”,李鸿章所一些好的想法,也最终被卡在清廷之中,他没有办法触及到清王朝的命脉。

在《辛丑条约》签订后不久,李鸿章的身体就彻底坚持不住了,最终于1901年在北京逝世。

对于慈禧太后而言,清廷失去了一位重要大臣,能让朝廷在京师修建祠堂,恐怕也只有李鸿章一人能享受此等殊荣。

李老太太也没能看见,之后到了李鸿章家族的第四代、第五代,他们都没有办法沾上李鸿章的光,人生还是回到了“靠自己”当中。

不过,似乎是被李文安打开了读书的“阀门”,李家的后代当中,还是出了一些优秀的读书人。

比如李道增,他是李鸿章之弟李鹤章的第五代孙子,后来成为了清华大学首任建筑学院的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家曙也是李家后代,他从香港到新加坡,从银行业到纺织业再到矿业,甚至还在马来西亚的原始丛林中开过钨铁矿,也同样靠着自己的打拼成就了一番大事业。

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似乎都能找到李文安的影子,对于个人而言,那种不言弃的精神帮助他们的人生取得了辉煌成就。

这个延绵百年的大家族,如今子孙已经遍布在海内外,李家人现在似乎也在着手于重建家族的声望。

李家曙还特地在新加坡成立了一个李氏家族寻根的网站,以增加相互了解和互通感情。

李老太太去世也都一百多年了,她当年正好出现在这个家族开始兴旺的黄金时代,最起码,她见证了家族由弱变强的那个过程。

李鸿章的家族在之后还能谱写出什么样的传奇,只能让时间来说话了。

参考

李鸿章家族:百年兴衰一笑过 李家骁;密斯赵; 名人传记(上半月)

李鸿章家族的荣辱兴衰 陈敏; 寻根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