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老乡的烟囱?这事咱可没干。” 说出此话的人名叫燕秀峰,是天津的一位锅炉工人。1963年电影《小兵张嘎》在各地上映后,燕秀峰在村里的播放的露天电影中看到了张嘎的事迹,这本是一部轻松活阿跃的喜剧抗战影片,却让燕秀峰眼角流下了眼泪。 虽然是一句小声的嘟囔,但也被一旁的工友听到了,工友看见他泣不成声,感到十分的疑惑: “人家讲的是嘎子的事,跟你又没关系,你委屈什么?” 可燕秀峰接下来的话却令工友怎么也没想到,他说: “嘎子就是我啊!” 可是据他的工友所知,电影中的嘎子已经在一场战争中牺牲了。要了解这其中到底是怎么回事,还要从影片《小兵张嘎》说起。

“你的身上有我的影子” 《小兵张嘎》是著名的剧作家徐光耀先生于1958年创作的一篇名的小说,他仅仅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创作出了《小兵张嘎》的小说兼剧本。当时北京电影制片厂的领导在看完剧本后,深深地被小兵张嘎这一形象所打动,当即决定将其翻拍成电影。说起这部电影的筹备阶段,还发生了一件“争夺战”。

起初徐光耀把改好的剧本交给了崔嵬导演,可崔嵬还没来得及看剧本,便因公务出国了。而此时另一位导演欧阳红樱也对小兵张嘎感兴趣,决定筹资拍摄《小兵张嘎》。可这时的电影剧本已经在崔嵬导演那里了。 欧阳红缨却不罢休,在崔嵬处找到剧本后,两人都想拍摄这部影片,双方一直争执不下,最后两个导演决定合作拍摄该片。 在影片上映后,得到了老百姓一致的好评和极高的关注。这部电影也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在抗战时期,有勇有谋,又调皮捣蛋的少年英雄形象——张嘎。

影片中的张嘎无父无母,从小跟奶奶相依为命。在一次为了掩护在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奶奶在与日军争执中不幸被杀害。 在国仇家恨的驱使下,嘎子历经艰辛找到了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之后成为了一名名副其实的八路军战士。 人们在对小兵张嘎的精神所感动时,不免心中也有所疑惑,小兵张嘎的故事有原型吗?原型又是何人?

对于这个问题,编剧徐光耀曾经坦言说:如果说我的“张嘎”有原型,那就是“瞪眼虎”和“希特勒”, 因为当我这个在创作小兵张嗄这个形象时,他俩就时不时地在我的脑子浮现。 但又可以说他俩不是原型,因为我并没有采访过他们,也并非根据他俩的事迹创作了“张嘎”这个形象。” “瞪眼虎”和“希特勒”其实就是抗战时期赵县县大队的两个小侦查员,因为徐光耀曾在赵县隔壁的宁晋县县大队工作过,两个县的县大队时常联手作战,所以对这两名侦查员比较熟悉。 由此可见,影片中“张嘎”的人物原型并不是来自于某一个人,而是徐光耀根据抗日团体里的小侦查员的事迹整合而成。

然而却有这样一个人,完美地符合了小兵张嘎的形象。在方言中,“嘎”这个字是大胆、执拗的意思,一般用在乡村的男孩身上较多。 如果按照“嘎”这个字作为线索寻找,又符合徐光耀先生的小说中张嘎的事迹的人,那此人只能是燕秀峰。那么燕秀峰究竟有哪些经历与徐光耀刻画得“嘎子”相同呢? 机智嘎子打鬼子 燕秀峰与电影中的“嘎子”一样,他从小就没了爹娘。那时的燕秀峰并没有名字,一直靠吃百家饭长大,为了在这样困难的环境中生存下去,燕秀峰逐渐养成了胆子大、执拗的性格,因此大家都叫他嘎子,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也让他十分受用。

据说有一次,日军围住了怀疑他们所在的村子,怀疑其中有八路军,当时嘎子的好朋友褚复民参加了抗战,就在村子中。眼看着日军官兵就要抓到褚复民了,嘎子身为他的好朋友灵机一动,冲上前去,假装与褚复民打斗了起来。 旁边的日军以为是两个小孩无厘头的打闹,只顾得哈哈大笑,没有想那么多,燕嘎子趁机拽着褚复民翻滚着,趁官兵们不注意跑了出来,躲进了一条巷子里,躲过了追捕。 后来在他十三岁时,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参加了革命,加入了冀中九分区任丘五区小队,因为没有名字,队长就给他起名为燕秀峰。 在部队他因为胆大心细、杀敌勇敢而声名大振。

在一次奉命锄伪军队长“东霸天”的任务中,嘎子化装成赶集行人的准备下手。但没想到他被伪军队长怀疑是八路军,由于伪军队长带的人多,他不能与之硬碰硬,只能智取。 嘎子故作害怕地说自己是老百姓,最怕官兵了。旁边的老妇出于好心赶紧说嘎子是她的侄子。 可伪军队长依然不依不饶,非要把嘎子带到炮楼里去问话。 嘎子心想: “我才不怕你呢!你让我去更好,我直接把你的炮楼给你端了!” 可到了炮楼近前,嘎子发现事情不对劲,他看到伪军都用吊桥出入,等他上去的时候吊桥一拉,到时候就跑不了了。可就是这样的情况,嘎子也丝毫不慌,他等伪军们退到后边让队长先进炮楼时。 看准机会“嗖”地一下从腰里掏出手枪,“啪”的一声对准伪军队长的脑袋就是一枪,跟在后边的伪军全都懵了。这时集上的人们听到枪响也都乱作一团。

之后嘎子回到队部时,大家都惊得瞪大了眼睛,他们都认为嘎子死了。在听嘎子说了战斗经过后,大家都说嘎子胆子真大。可嘎子却说: “那大炮楼子,让敌人抓去也是死,还不如跟他们拼了!” 他的除奸故事至今仍在他战斗过的地方口口相传。当年著名战地作家魏巍还特意为了他写了中篇纪实散文——燕嘎子。 嘎子在当兵期间战功卓著,在1943年到1944年两年的时间处查那些人民痛恨的特务,被他亲手处决的就有100多个。他曾参与突击攻克的炮楼就有8座,缴获的战利品更是数不胜数。 在1944年,燕秀峰被授予了“一级战斗英雄”的称号。作为这样一名优秀的士兵,燕秀峰后来为何销声匿迹了呢?

生活不易却不忘初心 1946年,燕秀峰已经成为解放军某部排长。解放战争爆发后,他在攻打天津的外围战争中不幸身负重伤,被部队安置在天津的老百姓家里养伤。可没想到这一伤居然让他的军旅生涯彻底结束了。 1951年,当燕秀峰养好了伤想要归队时,经过多方寻找,他打听到了他所在的部队已经前往朝鲜参加战役了,于是,他只能在天津找了份工作留了下来。在此后的日子里,他为了维持生计,做过织布工、装卸工、勤杂工。 生活再苦再艰难,他也从未向身边的人提起自己的身份,只想简单地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生活。

在看到电影《小兵张嘎》,他不禁感叹,看到张嘎就好像看到了曾经的自己,但得知周围的人都认为自己已经牺牲了,他才恍然大悟:“原来战友们都以为我牺牲了,那就这样吧。” 他认为一个已经“牺牲”了的人还活着,已经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了,所以他没有再找老部队,而是安心的烧锅炉,绝口不提当年战场上的功绩。 直到后来有人给他贴大字报,指责他过往的革命经历,他才拍案而起,向组织申请考察自己的历史,还自己一个清白。至此,燕秀峰“嘎子”的身份才被人们发现。

燕秀峰晚年在乡中学当辅导员时,曾给自己的学生们讲过抗战时候的趣事,有个孩子天真地问他:“燕爷爷,电影里面嘎子做的事儿你是不是都做过呀?”燕秀峰笑了笑说: “有的干过,有的可没有。像是在乌鸦窝里藏枪,卖西瓜打炮楼这些我都干过,但堵老乡的烟囱,我可从未干过” 电影中所描述的张嘎本身就是结合了许多抗日英雄的形象,再加上一些艺术加工,使得影片中所刻画的少年形象更加的生动,所以有一些虚构的情节也是在所难免。

在成名之后,燕秀峰依然住在只有十几平米的小屋里,生活也是十分困难,身边总有人劝他把自己的苦难情况向组织反映一下,可他却说:“比起那些死难的兄弟,我已经很知足了。 后来在上级的帮助下,燕秀峰找到了自己的老部队,这支部队曾入朝作战,参加了铁原阻击战的63军。后来63军在总结军史时,将燕秀峰的事迹写入了其中,并特别注明燕秀峰作为“小兵张嘎”的原型,终于燕秀峰坐实了“小兵张嘎”的身份。

晚年的燕秀峰依然十分忙碌,把革命传统传承下去是他最主要的工作。 2010年5月,燕秀峰老人在家中去世,享年87岁。

结语 借助影片《小兵张嘎》的故事,燕秀峰一生对于中国革命的奉献得以精彩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世人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被人误解的燕秀峰在晚年时还一直十分关注青少年的革命传统教育问题,致力于为中国革命的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他始终认为当今的生活是十分幸福的,青少年一直生活在和平美好的时代。 但我们始终要明白,这样的幸福是来之不易的,是无数的革命先辈用自己血肉之躯换来的,对于历史我们的青少年要始终铭记于心。 作为这样的“嘎子”,燕秀峰的“嘎”已经不是人们刻板印象中的大胆、执拗的形象了,而是一种坚持和付出。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