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鬼吹灯》自从问世以来,盗墓贼这个神秘的职业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中,让广大民众有了全新的认识。 那么盗墓真的有《鬼吹灯》中描述的那么玄乎吗?据笔者所知,应该是没有。《鬼吹灯》只是一本小说,它所表现的只是一种虚拟夸张的蒙太奇表现手法,虚虚实实让人难以分辨,这就是原创作者的高明之处。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胆小者勿入的“鬼吹灯”之谜吧!

“鬼吹灯”这一谚语最早流传于盗墓者之间:人点烛,鬼吹灯。它与凡人传说行走在荒野夜路时身上的三盏阳火灯不同,在盗墓这个行业中,它所代表的是盗墓贼与墓主人之间的约定。 盗墓贼掘开墓道进入主墓室中,要在主墓室棺椁的东南角放上一盏灯,当然这盏灯不可能是现代的电灯台灯日光灯之类,必须是油灯或是蜡烛一类的照明之物。 如果这盏灯长明不灭,那代表了墓主人默认了盗墓贼的盗窃行为,不会横加干涉,盗墓贼可以放心大胆的将墓室内所有的殉葬品打包带走;一旦这盏灯灭了,那么就代表墓主人对盗墓贼的行为感到愤怒,盗墓贼就要放下殉葬品立即退出墓室。因为这盏灯是墓主人吹灭的,警告盗墓贼不准再觊觎墓中的殉葬品,否则性命不保。 这是真的吗?事实到底有没有传说中的这么玄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这只是盗墓贼自欺欺人的一种心理安慰罢了。 盗墓这个职业原本就有伤天和、有损阴德,更是与道德伦理背道而驰。中国有句古话:死者为大,入土为安。盗墓者明知这种行为是社会律法所不容,是一种和死人打交道的行业,心里难免疑神疑鬼,在对鬼神的恐慌和畏惧下产生心理暗示,从而对“鬼吹灯”这种现象产生恐惧。而且“鬼吹灯”在盗墓者的盗墓过程中也屡见不鲜,在信息不发达和封建主义盛行的旧社会,对外宣传过程中被人添油加醋的渲染下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现代社会,只要是初中毕业的人都知道,其实“鬼吹灯”只是一种单纯的物理现象而已。 古代的夜晚,富贵人家都是点着以松油为原料的油灯,在燃烧下还可以散发出淡淡的松香,而平民大多数都以蜡烛作为照明工具。不论是油灯还是蜡烛,燃烧的基本条件就是可燃物,助燃物和着火点这三大要素。 古墓在地下深埋百年甚至是千年,在密不透风的环境中没有空气的流通,甚至于墓主人尸体腐烂所产生的有毒气体都不能散发出去,长久以来下面的环境可想而知有多恶劣,一般生物根本就不能生存。 更何况一般的小型墓葬都是深埋在地底一两米的地方,而大型墓葬或是皇陵深入地表十几二十米,甚至于更深,如秦始皇陵和乾陵。在这种深度下墓室又严丝合缝,显然缺少可供动植物呼吸的条件,盗墓者挖掘的盗洞仅容身体穿过,提供的氧气必然有限,所以墓室中缺氧是普遍的现象。 还有盗墓者带着一只公鸡进入墓室,这是为什么呢?公鸡也需要呼吸,体型没有人类巨大的公鸡首先会感觉到氧气的缺乏而惶恐不安,嘶鸣预警提醒盗墓者;其次公鸡在历史上一直被普通大众认为是凤凰的化身,公鸡血属阳,也被盗墓者认为是驱妖辟邪之物;最后,古代没有闹钟,盗墓者无法确认外面的时间,而墓室内公鸡打鸣声也可以提醒盗墓者天快亮了。

当盗墓者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墓室中角落时,蜡烛很快就因墓室内的氧气不足而熄灭,同时也提醒盗墓者底下的空气即将耗尽,人若长时间缺氧有生命危险,脑部缺氧会产生幻觉,而并非是墓主人显灵了,这就是沸沸扬扬传说得诡异无比的“鬼吹灯”现象。最终无视这一现象的盗墓者和墓主人都成了好邻居。 灯是盗墓者必不可少的工具,不仅可以预警墓室内开始缺氧,而且还为这些“地下工作者”提供照明,必竟这些见不得人的勾当都是在深夜,也不会有盗墓贼蠢到大白天扛着锄头大摇大摆的挖别人坟墓,开个玩笑。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的名著《喻世名言》中讲述了一个盗墓世家子弟朱真的故事。在朱家世代相传无数的盗墓工具中,有一具名为“皮灯盏”的油灯,其作用便是在下入墓室时点亮照明。朱真在盗掘新坟周胜仙墓时点亮了这盏灯,由于朱真在挖掘盗洞时墓内空气尚在流通,“皮灯盏”未灭,朱真便将周胜仙墓内陪葬品席卷一空。此事还有后续,因为墓室内空气充足,原先假死的周胜仙竟然因此而复活了。

所以,“鬼吹灯”并非是妖魔鬼怪作祟,而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科学现象。人若心中无鬼,做事光明正大,任何的魑魅魍魉都不敢近身。 (以上文字,纯属娱乐)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