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一个人活着,不应该让人同情和可怜,应该让人觉得可亲可敬。”

2008年那个背着母亲千里迢迢上大学的寒门学子刘秀祥,从来不希望别人过多关注自己的痛苦。

命运对他来说是不幸的,早逝的父亲,患有精神疾病的母亲,支离破碎的家,给他的少年时代构筑了悲剧般的底色。

从前,他是人人称道的大孝子,一边上大学,一边照顾疯娘,两件事都做得很好。

而15年过去之后,他成为了闪耀贵州的模范标兵,用实际行动推动着山区发展,并且也再次受到了央视等官方媒体的关注。

曾经的刘秀祥经历过怎样的苦难?现在的他又在从事什么伟大的事业?

命途多舛,步步艰辛

2007年,在贵州兴义市一位高中校长的面前,一个身形瘦削的小伙子扑通一声跪倒在地上。

他的膝盖与地面猛得一碰,发出了巨大的声响,校长始料未及,突然间不知该作何反应。

小伙子一迭声地恳求校长给自己一个入学的机会,也不断保证,一定不会辜负别人对自己的帮助,会好好学习,明年考个好成绩。

看着他无比诚恳的面容,校长叹息一声,无奈的点了点头,算是答应了下来。

这是眼前的小伙子第五次来求人,光是这份持之以恒的毅力,就少有人能比得上。

即便校长故意冷下心肠,坚持按规矩办事,也不得不为他的品质而动容。

小伙子名叫刘秀祥,已经19岁了。

上次参加高考时,因为发挥失常,他与大学失之交臂。

他还想再试一次,不肯就这么低头认输,因为他知道,只有读书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凡是了解他成长经历的人,都无法不被这个坚强勇敢的男孩所打动。

刘秀祥是个苦命的孩子,明明在家中年纪最小,应该受到父母的宠爱和哥哥姐姐们的照顾,却不得不在未满十岁的年纪里学着做个大人。

童年三重打击接踵而至,让他毫无还手之力,险些不能呼吸。

父亲在他4岁时病逝,丢下一大家子撒手人寰,这是第一重打击。

母亲随即因为过度悲伤而患上精神疾病,时常疯疯癫癫,生活无法自理,这是第二重打击。

哥哥姐姐们迫于生计,离家外出打工,只剩下他和母亲相依为命,这是命运的第三次磋磨。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同龄人还躲在父母的臂弯里撒娇时,刘秀祥就得学着在上学和照顾家庭之间寻找平衡。

他的时间总是不够用,因为有太多太多任务需要完成。

给母亲和自己做饭需要时间,捡垃圾卖废品攒零钱需要时间,上学写作业需要时间,处理其他琐碎的家务同样需要时间。

最困难的时候,他主动找到老师,带着浓浓的不舍,说自己不打算继续读书了。

教育是需要成本的,不管是金钱还是时间,他都负担不起。

可他的成绩很好,为人乖巧懂事,老师最怕看到这样的好苗子被浪费,宁愿自掏腰包,也得鼓励刘秀祥上学。

大山里的孩子,如果没有书读,那就只能沿着祖祖辈辈走过的道路,一辈子被困在大山当中,永远也飞不出去。

相较而言,学习是改变底层贫困学子命运的最好方式。

刘秀祥如此早慧,何尝不明白这个道理,但凡有一点办法,他也不会放弃。

老师是他人生中的第一个引路人,给了他继续接受教育的机会,让他能以优异的成绩,考进县城里的中学。

初中三年,高中又三年,学费生活费的花销都不小。

刘秀祥不可能把母亲一个人留在老家,只能带着无法独立生活的母亲一起走进县城。

他们住过牛棚,住过猪圈,吃过野菜,穿着打满补丁的衣服。

刘秀祥仍然和从前一样劳碌,忙着提升成绩,也忙着赚钱养家。

他苦读多年,为的就是在2007年的6月大显身手,考个好大学,改变自己的命运。

然而在人生最关键的时刻,他却病倒了,高考发挥失常,没能考出理想的成绩。

考不上,就再也不去想读书的事情了,心灰意冷的刘秀祥这样告诉自己。

他本来打算认命,永远留在这小县城里,带着妈妈好好过日子,不去想那个不属于自己的世界。

可是,他真的能甘心吗?

走到这一步,他受到过太多人的帮助。

乡里乡亲看他们孤儿寡母可怜,时常搭把手,就算他交不起学费,老师也没有放弃过他。

如果就这么放弃自己,那他对不起那些好心人的援手。

所以刘秀祥必须要重新回到校园,哪怕再赌一次,也得为了自己的未来而搏一把。

男儿膝下有黄金,可是为了重返校园的机会,他可以说跪就跪。

好在那位校长给了他希望,最后一年的时间,他咬紧牙关,把每一天都当成最后的冲刺。

2008年6月,他献上了一份让自己满意的答卷,最终考上了山东临沂师范学院。

一个带着疯娘生活的学生,被离家千里的大学录取,要想安安心心的走进校园,那就只有一个选择——

背着疯娘上大学。

刘秀祥已经是个20岁的成年人了,有能力为了自己的未来负重前行。

背着疯娘上大学,这的确是个很好的新闻噱头,他也因为各方报道而得到了许多关注,但这并不是他的本意。

刘秀祥从来不想用自己的痛苦博眼球,苦难也并不值得歌颂。

他要的不是别人的同情与可怜,而是平等的交流和相处,是旁人由衷的佩服。

要用能力征服世界,而非用伤疤讨好世界,这就是他做人的原则。

回到山村,助力教育

刘秀祥是望谟县贫困山村中为数不多的走出去的大学生,关心他的父老乡亲们,都盼着他能在外面有所建树。

然而让大家没想到的是,他在大学毕业之后,竟然选择回到望谟县,成为一名特岗教师。

了解过他事迹的网友,看到他这样的职业归属,纷纷表示不理解。

既然当初选择走出大山,那就要在外面混出点名堂,让人知道,自己这么多年的书不是白读的,努力也不是白付出的。

甚至还有人质疑,是不是刘秀祥在外面找不到好工作,没有稳定的收入,这才会带着大学毕业生的身份回老家。

最起码在小县城,大学生可是个稀罕人才。

外界的舆论,众多的不理解,以及恶意的抨击,刘秀祥都当做听不到。

他只知道,自己在做目前最想做的事情。

他买了辆摩托车,一有时间就走街串巷,宣传读书的意义,号召父母支持子女上学,还公开承诺自己愿意接手“放牛班”。

所谓“放牛班”,指的就是一群没有学习基础的孩子,他们只懂得放牛、做农活儿,对学习这件事一窍不通。

给这样的学生上课,势必需要耗费更多的心力,不仅得从头帮着他们打基础,还得在他们因各种原因拒绝上学时,耐心地安慰和鼓励。

老师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对学生的学习生涯负责,但没有义务对学生的整个人生负责。

可是刘秀祥,他却自觉承担起了重任。

有父母拿不出钱来,他就像多年前自己的老师一样,宁愿自掏腰包也不让学生辍学。

有孩子不理解上学的意义,他就亲自家访,一遍遍解释,不厌其烦地重复。

有家庭不让女孩子上学,他也会出面干涉,就算被骂多管闲事也一往无前。

短短几年时间里,他就跑坏了8辆摩托车。

望谟县的大街小巷,每一个贫穷的山村,落后的角落,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渐渐地,很多人明白了他的坚持。

教育,尤其是山村教育,是刘秀祥愿意终生奉献的伟大事业。

他说:“我的愿望是,做大山深处孩子们的守梦人。”

他说:“我能走出去,他们也一定能走出去。”

他说:“我要从帮助一个个个体的老师,转变为感召更多力量的教师。”

课堂上,校园中,教育工作者座谈会上,以及政府系统的会场上,都留下了刘秀祥无数的豪言壮语。

言出必践,知行合一,从业十多年,他一直都在学着成为一名更优秀的山村教师。

学无止境,教育之路也没有止境。

回忆起自己人生的转折点,刘秀祥总会想起十几年前的那通电话,正是电话对面那稚嫩的声音,影响了他的抉择。

成全他人,成就自我

刘秀祥毕业之后的经历,其实和那些质疑与抨击的人想象的并不一样。

他不是找不到好工作,相反,有大企业向他伸出了橄榄枝,愿意开出高薪,留住他这个人才。

留在城市,他会有更好的发展,更光明的前程。

他真正实现了命运的逆袭,从山村的小孩子,成长为了同龄人中的模范。

可是有一天,他突然接到了老家打来的一通电话,对面的孩子,是个上初中的女学生。

那姑娘说,等到初中毕业之后,自己就不想上学了,在山村里,读书是最没有用的事情。

听到这番话,刘秀祥简直惊呆了。

他不知道,到底遇到了什么样的事情,才会让一个这么小的孩子失去对未来的希望。

这个小姑娘,再加上另外两个学生,是他资助多年的贫困学子。

曾经就算是收废品,他都会从自己微薄的收入中分出一部分,给他们寄回去。

现在他工作了,有了更多的能力,可以帮他们完成更远大的梦想。

可是,这些孩子却要半途退场。

这件事也让沉浸在对未来美好幻想中的刘秀祥猛然惊醒,原来比没钱更痛苦的事情,是没有梦想。

在他的老家,在全国许多山村,没有梦想的孩子比比皆是。

他作为一个从师范学院毕业的大学生,应该肩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用实际行动助推教育事业的发展。

所以,他才会毅然决然地放弃自己在大城市的优越生活,头也不回地奔赴那个生长的地方,扎根在最基层。

劝学的漫长过程中,他和许多人发生过矛盾。

没钱的时候,他就去找县城里做小生意的老板,恳求他们出资,帮扶贫困学生。

就因为这些举动,他在外人口中还落了个“乞讨”的名声。

至于他的工资,除了维持基本生活所需之外,剩余部分全部都用在了劝学教育事业上。

干这行,不仅挣不到钱,自己还得倒贴钱,可刘秀祥从来没有后悔过。

当他看见孩子们背着新书包走进校园时,看到他们认认真真听课时,看到不同的家庭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他就觉得付出再多都值得。

这么多年来,刘秀祥留住了1800多个想要放弃上学的孩子,利用自己在外读书工作时积累的资源,链接帮扶了7000多位贫困学生。

他十几年前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个人抉择,改变了无数人和无数家庭的命运。

他不希望人们过多提起背着疯娘上大学的陈年往事。

如他所愿,现在的人们在提到刘秀祥时,第一时间联想的不是旧事,而是他为望谟县、为整个贵州所做的贡献。

在成为党的二十大代表之后,他积极履行职责,提出了更多关于教育事业的意见和建议,也号召社会公众关注乡村教育,奉献爱心。

脚踏实地,砥砺前行,不忙初心,刘秀祥仍然扛着重任,行走在路上。

结语

刘秀祥的人生,有两个关键词,孝亲和助学,分别代表了他的两段生活经历。

如今的他仍旧扎根在望谟县的土壤当中,用自己汲取的营养,托举学生们的成长。

参考资料

山乡守梦,倾心助学劝学——党的二十大代表、贵州省望谟县实验高中副校长刘秀祥的故事

中国教育报

刘秀祥:越是偏远的地区,越需要优秀的教师

澎湃新闻

背母亲上学刘秀祥后续最新消息 刘秀祥老师现状怎么样了?刘秀祥简介及事迹

中国小康网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