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平安银行这次罕见“卷分红”,是为了让股价稳住,给自己的转型留出时间——留出时间去消化不良、做好对公,然后等待零售的再启航。
01 卷分红
3月25日晚招行发布年报,3月26日招行开盘涨幅为板块第一。而在一周之前平安银行发布年报第二天,也出现了类似的开盘领涨的现象。这两家以零售著称的银行领涨,原因都是同一个——提高分红比例。
招行2022年普通股现金分红比例为33%,与国有行位列第一梯队,而今年则进一步提高至35%。而不久前,平安银行将现金分红比例从12%提升至30%。银行股“卷”分红的激烈程度可见一斑。
一向以股价弹性较高著称的平安银行,为何开始提高分红比例?事实上,从2023年上半年“中字头”银行涨停开始,“高股息”策略火了整整一年。而与之相反的是,平安银行的股价从2023年初的15块多一路跌至2023年底的9块多,几乎与某些高分红的银行股走势背道而驰。
可见市场颓势下,各类资金不再为“高股性”买单,而只为“高股息”买单。正如平安银行业绩会上所说,有些基金经理抱怨因为平安银行分红太低,持有平安银行股票让自己在公司内部“被人骂”。
听到投资者热切的心声,平安银行也是及时做出改变,在净利润仅增长2%左右的情况下仍然选择迎合投资者——现金分红比例从12%提升至30%。“卷分红”对于股价止跌还是颇为见效。2月21日平安银行罕见涨停,其后平安银行股价小幅波动,但几乎已经止住下跌了。
事实上,平安银行连续几年都是第一家发布年报、第一家开业绩说明会的银行,而 2023年报发布时间定在了今年3月14日,比往年晚了整整1个月,这被市场解读为银行业的寒冬已至。
02 业绩高增为何不再
这家被认为最有可能与招行比肩的零售银行,近年确实业绩遭遇滑铁卢——2023年连续三个季度营收负增长,且每个季度的降幅在扩大。
2023年连续三个季度营收负增长,前三季度实现营收1276.34亿元,同比下降7.69%。
营收压力之下,归母净利润也难独善其身,2023年前三季度增速降到了8%,这和2022年20%以上的增速形成鲜明对比,何况这还是在减少拨备的情况下实现的。
银行的拨备是用作抵御坏账风险的,计提多少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一般也被看作是利润的调节项。所以减少拨备有时被看做虚增利润。据业内人士透露,平安银行在2023年历次交流会上明确严控风险的重要性,而把业绩增速放在较低的优先级上,可见业绩指引相对悲观。这也反映了市场对其业绩预期已经较低,股价在2023年持续走低是业绩预期的反映。
业绩放缓的背后,其实是过去高增长隐藏的风险开始暴露。平安银行为了打造零售银行的优势,曾一度大力营销信用卡、汽车消费贷,导致新增客户良莠不齐。近几年各行业加速调整,不少零售客户遇到了收入上的压力,导致过去几年大干快上的消费贷和信用卡出现坏账压力。银行本身是做风险生意的,如果风险无法控制好,那么再多放多少贷款都是徒劳。
所以平安银行开始严控零售贷款的增长,特别是去年下半年,据业内人士透露,在花呗等互联网平台若有借款,现在也可能无法在平安银行申请部分贷款,审批条件严格了不少。结果是2023年前三季度消费贷和信用卡增速转负,曾经的零售银行优等生,如今进入深度调整修炼期。
03 内部大换血
去年6月9日,平安银行原董事长胡跃飞因年龄原因,申请辞去公司执行董事以及行长等职务。而曾经分管零售业务的、原平安银行行长特别助理蔡新发也已离职。平安银行高管迎来大换血。
接替胡跃飞的,是金融界的老将——冀光恒。2023年8月24日平安银行召开2023年中期业绩发布会,平安银行党委书记冀光恒率管理层出席,再度回归银行体系的他表示:深感亲切也倍感压力。
新舵手冀光恒打开了平安银行的一次自我革新。在他接手平安银行的8个月里,平安银行内部发生巨变——组织架构调整。
平安银行的组织架构调整总结一句话是“零售15变8,对公13变7”。这家以市场化著称的股份行,也开始走向“严监管”。
首先是曾经引以为豪的零售金融板块,也在发生巨变:撤掉原东区、北区、南区三个区域的零售业务管理部;撤掉综合金融服务中心,整合至综合金融拓展部;将零售风险管理部平移到风险部门。平安银行曾经引以为豪的零售金融板块,也在发生巨变:撤掉原东区、北区、南区三个区域的零售业务管理部;撤掉综合金融服务中心,整合至综合金融拓展部;将零售风险管理部平移到风险部门。
再是公司金融模块,平安银行裁撤了2013年至今存在的行业事业部,将原来的地产、绿色金融、基础设施、汽车生态、电子信息与智能制造、医疗健康文化旅游六大行业事业部,合并成为战略客户部。
04 合并事业部
行业事业部原来为何建立?回到2013年,彼时平安银行宣告全面实施事业部经营体制。这一模式并非该行首创,平安银行借鉴该经验,是因为当时无论是房地产还是基础设施等行业,信贷需求都非常旺盛,成立不同的事业部有助于对接各行业的贷款需求,本质是“需求驱动”。优势就是在于将相关行业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营销权、管理权、存款都从各个分行剥离,划至总行专门的事业部下,有利于总行集中管理。
该趋势下,越来越多的城农商行也开始建立专营事业部,不过大多是针对一些国家支持鼓励的重点领域,比如小微事业部、科创金融事业部等。事业部的运营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一般的中小银行较难开展。
2022年末平安银行的部门设置
但是,近年地产持续调整,其他行业贷款也面临需求低迷,以前的各行业事业部难以维持稳定的创收,但是事业部运营本身还是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从而显得有些冗余。
所以,合并事业部其实是行业需求低迷下的被动措施,可以起到降本增效的作用,解放事业部内的人力物力,去开拓新的增长点,“集中力量办大事”。
新的增长点在哪里?最显而易见的是,头部大客户的稀缺性变高了。因为中下游小企业需求疲弱,经营状况稳定性较差,这就使得银行开始寻找稳定的大客户——所谓的“战略客户”。
战略客户主要是资产规模较大的国央企、明星民企,各行各业的都有。弱化行业分类、强化客户分层,成为近期各大银行的“统一打法”。这些战略客户企业,不仅经营更为稳定,而且需求更加多样,银行除了开展存贷款业务以外,还可开展交易、结算、承销等中间业务,收入来源多样。
其他增长点,也将来自于对客户的深层经营。平安银行表示,将会在细分行业里面选择好的客户,——战略客户、大中型客户、基础客户,甚至小微客户,建立分层分类的客户服务体系,去服务好客户。
05 做强分行
但客户分层怎么做?需要交给最了解客户的人去做,也就是各地分支行。
业绩会上,行长冀光恒给出的答案是“做强分行”。本质目的是更多发挥客户经理能动性,让各地分行自主寻找新的增长点。需求低迷的当下,什么行业有需求?什么行业能增长?答案不再显而易见,需要各地分行发挥自主能动性。正如平安银行业绩会上所说:总行主要是赋能,然后主要管两个东西——一个是大的信贷政策,第二是FTP的及时调整。
信贷政策上,据业内人士称,平安银行零售贷款审批收紧,正在加强与国有行的合作,比如对战略客户进行银团贷款、综合金融的配套服务,把原来的错位竞争变成合作共赢。FTP是银行内部的定价体系,相当于内部激励的一套游戏“积分”规则,总行可以把一些信贷导向、偏好融入到这套规则里,让全行的客户经理按照这套规则做业务。
回过头来,十年前银行业浩浩汤汤的零售转型,到如今也遇到了一些瓶颈,证明了没有哪类业务是常青之树,不管对公还是零售,都是因时而变的。
而平安银行这次罕见“卷分红”,其实也是为了让股价稳住了,给自己的转型留出时间——留出时间去消化不良、做好对公,然后等待零售的再启航。(来源:阿尔法工场银行家 作者:银妹妹)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