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英雄的民族,正是因为我们崇尚英雄,有这些榜样的力量,在我们的历史上才会不断地涌现出英雄。

在40年前的对越反击自卫战中,就有这样一个战士,他从小就崇拜黄继光烈士,因为这种崇拜,他努力参军入伍,在战场上舍生忘死,同样也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战斗英雄。

黄继光

1979年5月,在北京的对越自卫反击战报告会上,有一名战士格外引人注目。

他叫杨朝芬,是边防1团21连的一名第二炮火手。

在对越反击自卫战中,他为了炸掉敌人的碉堡,连续三次扛着炸药包冲锋,被评为“黄继光似的战斗英雄”。

华国锋和邓小平同志在北京亲自接见了他,并授予他“一等功臣”的荣誉勋章。

作为一名解放军战士,杨朝芬不仅是在战争当中表现出色,转业之后他主动请缨来到深圳工作,为建设经济特区的伟大事业继续做出贡献。

从战场的英雄,到商场的领袖,一切的故事还要从广东省的一个小山村开始说起。

杨朝芬

英雄村里的少年

竹林村是广东省的一个小村子,这里虽然位于山上,比较偏僻,但由于村民们为了防御山贼土匪,除了修建了炮楼,围墙等各种设施,还家家尚武,所以英雄辈出。

在民国时期,就有黄埔军校出身的杨渭蕃将军,在战场上屡建战功。

抗日战争时期,竹林村由于地势险要,日军多次想要占领此处作为根据地。

1936年,日军驾驶汽艇,带着数十名装备精良的战士入侵,竹林村的村民依靠自己的防御工事和自制的火药,舍生忘死的守卫自己的家园,将日军击溃。

这一战整个广东省都知道了,有个竹林村,连日本鬼子都拿他们没办法。

1958年,杨朝芬就这样出生在这样一个充满英雄气息的山村,有了一群经历过硝烟气的叔叔伯伯们。

杨朝芬小的时候,正是抗美援朝志愿军胜利撤回的时候,各种英烈的故事,战斗模范的巡回报告进行得如火如荼。

从小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杨朝芬,耳濡目染,自然对战争英雄们充满了敬仰之情。

当时最为出名的故事之一就是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烈士舍身堵枪口,用自己的生命为队友们撑起来抵御碉堡的屏障。

当时还在读小学的杨朝芬就问老师:“我能成为黄继光那样的英雄吗?”

老师笑着对他说,“那你要好好学习,只有优秀的小朋友才能加入解放军”

这句话在杨朝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成为像黄继光一样的战斗英雄。

时光转瞬即逝,杨朝芬从一个小孩子长成了高中毕业的少年,但他心里的英雄心却没有丝毫的变化。

他一直按照英雄的标准要求自己,多次被评为“学习雷锋积极分子”,老师和同学一提起他都是交口称赞。

当时高考已经恢复,很多人都劝说成绩优异的他准备高考,但是杨朝芬依然选择了报名参军,实现他从小的梦想。

1978年,杨朝芬成功入伍,光荣成为了143师428团1连的一名战士。

进入部队的杨朝芬更加努力的学习,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取得了不少成绩,还在全连的拼刺比赛中夺得第二名,是名副其实的精兵。

由于他优异的表现,同年10月他被调入边防1团21连,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来到了西南中越边境,执行戍边任务。

19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了,杨朝芬随军进入越南,年轻的战士走上了硝烟弥漫的战场。

战场上的英雄

彼时的越南有着苏联的支持,装备相对比较先进,而且中越边境地形比较复杂,高山较多,越南军队主要以守带攻。

战争刚开始的时候,越南借着山势修建的暗堡对我军的军工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杨朝芬当时所在部队主要负责对越军的一到六号高地发起进攻,这都是硬骨头,上面暗堡密布,很难攻克。

经过了几天激烈的战斗,我军拿下了前三个高地,但是在第四个高地收到了极大地阻碍。

四号高地是越军的核心防守阵地,密布了40多个暗堡,都配备了新式的机关枪,而且山势极为陡峭,我军在这里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依然不能攻克。

队伍从前面高地的顺利攻克,到这里屡战不胜,士气收到了不小的影响。

但是这里不能停下来,我军本来原定上午就要拿下高地,结果到了下午五点,都没有顺利攻下。

如果拖到晚上,敌人居高临下,我军基本上就是被动挨打。

而且当时敌人的援军可能随时到达,一旦拿不下四号这个制高点,前面三个点都有可能丢失,所以明知道危险巨大,依然不得不冲锋向前。

杨朝芬看着一个个朝夕相处的队友,或被机枪重伤,或被夺走性命,堂堂七尺男儿也忍不住落下泪来。

他主动向排长请缨:“排长,让我上去做敢死队,把上面的碉堡给他炸掉吧!”

排长本来是不同意的“碉堡火力强大,没有把握不能做无畏的牺牲啊。”

但是杨朝芬坚持,他说“兵贵神速,我们已经在这里耽搁太多时间了,如果再这样拖下去,待会到了夜里,敌人来了援军,那我们的伤亡不可估量啊,前面辛辛苦苦打下来的高地守不住了。”

不得已,排长同意了他的请求。

杨朝芬立马和战友刘树生组织起了爆破组和火力组,分别担任一组和二组的组长,亲自上阵带领爆破手前进。

由于敌人居高临下,在地理形势上,对我军形成了很大的压制,火力组难以给到太好的掩护,好几名爆破手都被击倒,没有被击倒的也被压制得无法前进。

这时,杨朝芬和刘树生都已经接近了敌方的的碉堡,刘树生一侧的碉堡没有机枪压制,相对而言比较简单。

很快,随着爆炸,一侧的碉堡被炸掉了。

但是这样也导致另一侧的敌军开始困兽犹斗,疯狂地宣泄着火药,火力封锁让他们无法近前一步。

关键时刻,排长带领了一批战士前来增援,加大了火力掩护,让两位战士可以继续前进。

不幸的是,由于机枪火力凶猛,排长不幸中弹倒地,杨朝芬红着眼眶,满怀地为排长报仇的怒火,不断靠近暗堡。

十二米,十一米,十米,在靠近暗堡十米的时候,杨朝芬先扔出了一个手榴弹干扰敌方。

砰的一声,手榴弹爆破,暂时打断了敌人进攻的节奏。

借此机会,杨朝芬飞快地冲过去,将爆破筒扔进了暗堡,准备点火。

没想到敌人反应也很迅速,一下子将爆破筒扔了出来。

这下杨朝芬有些着急了,掩护这会功夫,除了排长又有几位战友中枪,自己都到了暗堡了,如果不炸掉,队友们的牺牲就浪费了。

当下,杨朝芬横下心来,一咬牙,先把引信点燃,直接扔了进去。

没想到,这一次敌人还是把爆破筒扔了出来。

这下问题就严重了,如果这个爆破筒在外面炸掉,不光自己会牺牲,也会让队友们误判,造成更大的损失。

说时迟,那时快,杨朝芬决定奋力一搏。

他第三次举起爆破筒,但是的爆破筒已经满是白烟,随时可能爆炸,他用尽浑身力气,将爆破筒塞了进去,然后自己顺势一滚,躲在一旁。

这一次的敌人终于用光了他们的幸运值,杨朝芬成功完成了爆破,这个拦路虎一般的暗堡被炸掉了。

由于爆炸的气流过大,杨朝芬已经耳鼻出血,但他顾不了这么多,成功的喜悦充斥着他的胸口,他拿起武器,和战友们一起冲向了高地。

当晚七点,在经过杨朝芬三次豁出性命的尝试之后,我军顺利攻占四号高地,将越南方面的守势完全瓦解。

这个小山村里的少年,做出了他偶像一般的英雄事迹,谁能想到幼时的梦想真的可以实现。

由于他的杰出表现,部队政委火线批准他的入党申请,在战友之间也都说他是“活着的黄继光”。

由于他的杰出表现,他之后升任排长,但他不忘初心,继续在战场上拼搏,屡立战功。

1979年4月,在我军战士们的英勇拼搏之下,对越自卫反击战取得了完满的胜利,在北京也召开了表彰大会,杨朝芬作为作战模范,收到了无数的嘉奖。

但是对他来说,个人的嘉奖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国家的胜利,重要的是国家的荣耀,国土的完整被保护下来。

他可以骄傲地挺起胸膛,告诉所有人,我也像我的偶像一样,为国家做出了贡献。

对越自卫反击战结束之后,杨朝芬被调任到广东江门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是一个正团级干部。

即使升了职,他依然保持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不搞特殊化,和士兵们一个待遇,在军区里广受好评,他也成为了无数新兵的偶像。

转业后的热心企业家

1997年,杨朝芬服役期满,到了要转业工作的时候。

当时很多人都会选择去政府机关之类的,继续从政,但是杨朝芬选择到当时国家大力建设的深圳特区,继续用他满腔的报国热血,在新的地方为国家做出贡献。

他专业来到了深圳侨社实业公司,担任纪委书记。

他有着显著的军人作风,眼里揉不得沙子,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退伍不褪色,转业不转志”,当纪委书记对他来说是个再合适不过的职位了。

在他的把关之下,之后侨社实业公司顺利迈过了股份制改革的难关,响应国家的政策号召,进行了改制,战场上的英雄再一次为国家做出了新的贡献。

直到他离开的很多年后,侨社实业公司依然记得这位他们敬仰的纪委书记,牢记他的忠告,即使到今天也差不多任何违法违规的记录。

杨朝芬的夫人是一位富家千金,被他的英雄事迹所打动,与他结合。

在他转业之后,夫人又教他如何经商,如何做生意,在帮助侨社实业公司渡过难关之后,杨朝芬决定自己创业。

本来他可以靠着自己英雄的名头,和转业军人的待遇,有着国家诸多的优惠政策,甚至有很多社会人士想与他合作,但是他都拒绝了,他不想用“英雄”来牟利。

经商之后的杨朝芬变得更加低调,除了一些正能量的宣传节目之外,就很少露面了。

很快靠着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杨朝芬的生意逐渐有了起色,他开始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面帮助他人,特别是其他的退伍战士。

想办法安排退伍战士的工作,家里有困难的也尽己所能的接济。

现在的杨朝芬已经身家千万,但是他依然没有忘记他的老战友,还是时常想办法接济他们。

但是他又深知,如今自己经商成功之后,当面给钱会显得自己很不尊重,容易伤到他们的自尊心,也伤了多年的兄弟感情。

所以他经常联合深圳的红十字会等公益机构,与深圳市关爱行动公益基金会退役军人关爱基金有着很深的合作,解决退伍军人的各种问题。

除了热心公益之外,杨朝芬对于记录对越反击自卫战的内容也是大力支持,想让大家多了解那段艰难的历史。

2020年年初,在长篇战争纪实小说《臻爱韶华》深圳首发式上,杨朝芬少有的露面,并亲自作序,因为这本书正是描绘的对越反击自卫战的内容,近年来,对于这次战争的作品实在是太少了。

但是那些战火洗礼的生离死别,不是参战老兵,不是一条堑壕的生死战友,是很难体会到的。此书的作者同样也是边防军团的战士,因此杨老特地到现场鼎力支持,而且分文不取的为他作序,推荐。

同年6月21日,《走出硝烟的集结》纪念册发行会举办,杨朝芬远赴海南参加,这是一份纪念对越自卫反击战的画册,杨老为此册题词作序,并且在资金和发行方面都尽自己的能力给予了极大地帮助。

今年,杨老参加了深圳市关爱行动公益基金会退役军人关爱基金携手深圳晚报和爱心企业开展了"口述史 · 老兵传奇"系列活动,与另外七位战友一起讲述他们的经历。

这也是难得的一次杨老参加这种大型的对外活动。

视频当中,杨老讲到自己在战场上的经历,其实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爱国,爱党,爱家,一切都可以交给国家,死也要死在最前面。

讲到战友,他也不由得潸然泪下,他说如果说有功劳,也不是归功于个人,应该归功于战友,归功于兄弟连队,没有什么事是一个人能完成的。

讲到自己转业后,继续投身经济特区的建设,他说当时想法也很简单,国家哪里需要建设就去哪里,来了之后无论是在公司还是自己创业,都是要求团队要奋勇向上,永争第一,要有军人的意识和作风。

时间匆匆过去四十余载,当年的年轻小伙,如今已年过花甲,但是那些硝烟弥漫的过去永远镌刻在了他的灵魂深处。

在部队时候的他,舍生忘死,为祖国的战争抛头颅,洒热血,转业之后的他,不忘初心,继续投身到为祖国的建设当中来。

他做到了他偶像做到了,其实并不是炸碉堡,而是愿意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这一片养育自己的土地。

这一切他做到了,他就是一个堂堂正正,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敬仰和学习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