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史书的说法,那天李渊正和宰相们在北海池的游船上泛舟,尉迟恭一身血污来报信,说太子、齐王造反,已经被秦王平定。
见到这个情景,李渊立刻明白自己已经被挟持了,于是只好缴械投降。为了面子,他装模作样地表态:秦王做得对,传朕的旨意,所有人都听从秦王的命令,从现在开始由他执掌兵权。
问题来了,尉迟恭能有多少人?玄武门之变爆发时,李世民满打满算不会超过2000人。太极宫值守的宿卫兵马有多少人?至少不会低于2万人,这还不算驻防南衙的十二卫兵马。
李渊去北海池泛舟绝不会耍单帮,2000护卫不过分吧?李世民的两千人分布在七个战场,这点兵力怎么能挟持得了李渊呢?
所以,史书记载的这个情节不靠谱。
我不是说尉迟恭杀气腾腾地来“汇报工作”不靠谱,而是说这时候来挟持李渊不靠谱,事实上,在尉迟恭来“汇报工作”之前,李渊就已经被挟持了。尉迟恭这个时候出现不是为了挟持李渊,而是逼李渊“签协议”。
关于“玄武门之变”一直有三大误解:
其一、李世民是十二卫大将军,兵权在他手上,发动玄武门之变就是十拿九稳的事;
其二、李世民取胜的关键就是“临湖殿劫持”,秦王府兵马出其不意地控制了李渊;
其三、控制了李渊就等于赢得了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可以用李渊的名义干掉李建成。
破解了这三个误解,我们就能大体上还原玄武门之变的真相,也就明白李渊为何在事变爆发后没有调兵镇压了。
问题一: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真的十拿九稳吗?
其实这个问题本就不是问题,它是那些狂热的“太宗迷”制造出来的问题,用他们的话来讲就是,李世民掌握了十二卫兵马,随时可以扳倒李渊。
唐朝初年实行的是“府兵制”,十二卫加上不领折冲府的四卫合称“十六卫”,构成大唐帝国的军队的核心。每次征战,将士们都从十二卫中抽调,称之为“番上”。
如果谁掌握了十二卫,就相当于掌握了大唐七成的兵力(此时地方军已经被大量裁撤),分分钟能变天,这就是“太宗迷”的理论依据。
可惜李世民的“十二卫大将军”只是管理权,而不是真正的“兵权”。
“兵权”从来就不是一个整体,他被拆分成了日常管理训练权、调动权、作战指挥权三大部分。负责日常管理的将领只能在驻地行使权力,不能出军营一步,也没有作战指挥权。有调动权的不能指挥作战,也管理不了军队的日常。有作战指挥权的将领无权调动军队,甚至跟将士们都不熟悉。
像李世民这样的将军什么时候有权呢?得到皇帝的兵符、宰相班子和皇帝联发颁发的圣旨、兵部的作战方案后,在驻地军官以及监军们的配合下才可以得到部分权力。
这个过程中,征调谁?路线怎么走?日程怎么安排?将军们无权干预,只有到了目的地,将军们才有指挥作战的权力,还得在监军们的监督下,按照作战方案执行。
战斗结束后,将军们立刻就失去了指挥权,军队在按照既定方案班师,将军们交出兵符。
为什么要搞得这么复杂呢?很简单呀,兵权不被拆分那不成了军阀?皇帝不成了光杆司令?
所以,李世民根本没有所谓的兵权,除非他能搞定所有的驻地将军,以及十二卫核心骨干将领,而且要在人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集体举兵。
事实上,如果掌握了十二卫军权,干嘛还要发动“玄武门之变”?直接逼李渊废了李建成,并且禅位给自己不就得了?
“玄武门之变”准备了几年,期间李世民一直犹豫不决,原因就是没把握,手上没兵,难度太大,纯属赌命。
问题二:李渊真的是在临湖殿被劫持的吗?
按照史书记载,李渊去临湖殿议事是前一天定好的。临湖殿地处太极宫北区的西边,离李渊居住的甘露殿约两里路,是皇家休闲区,比较偏僻。
那天,宰相班子基本都到齐了,按照正常的安保工作,北海池和临湖殿一定是戒备森严。
尉迟恭前来“汇报工作”是在李建成、李元吉被杀之后,也就是“玄武门之变”基本结束后。玄武门离临湖殿约三里地,那天,太子的长林卫、齐王的府兵与秦王兵马杀得难解难分,至少有两位将领遇难。
这么近的距离,二千多号人的厮杀,李渊可能听不到吗?即便他耳背,在座的宰相们呢?还有身边的护卫呢?他们都被堵上耳朵了?
请注意,皇宫内建筑林立,每一座建筑都会有相应的执勤士兵,也就是说,从玄武门到临湖殿,一路都有宿卫兵马,这么大动静想瞒住皇帝,开玩笑!
所以,“临湖殿劫持”根本不现实。那么,李渊为何坐视不管呢?其实李渊不是不想调兵镇压,而是做不到,因为在到临湖殿之前他已经被控制了。
史书只记载了玄武门的战斗,事实上那场事变远不止一个战场,我梳理细节,认为至少有七大战场,分别是:玄武门内、玄武门外、甘露殿和两仪殿、嘉猷门、永春门和承天门、芳林门、弘义宫。
这些战场有点是为了事变不成功的逃脱,有点是防止秦王府被偷袭,有点是防止李建成不走玄武门入宫。还有两个地点很重要,那就是甘露殿和两仪殿。
这两个战场,甘露殿的目标就是李渊,两仪殿的目标就是宰相班子,而且这两场事变一定在玄武门之变前爆发。
有没有根据呢?有,玄武门之变的参与者杜君绰、郑仁泰的墓志铭,用很隐晦的表述方式告诉后人,那天他们曾经在甘露殿与宿卫兵马发生了交火。
由此可见,在那天的夜里,李世民的人马就潜进了甘露殿,经过短暂交火后控制了李渊,并迅速将他转移到了临湖殿看管。
天亮之后,宰相们到两仪殿议事,没做任何挣扎就被控制了,也被送往临湖殿与李渊团聚。
李世民为何要这么做呢?很简单,宰相中有人本就力挺李世民,李世民需要他们帮自己说服李渊认清形势。
不过有人会提出反对意见:既然那时候李渊就被控制了,那么李世民就已经大获全胜了,他完全可以用李渊的名字赐死李建成,干嘛还要发动玄武门之变呢?
这就是第三个误解,控制李渊其实不等于李世民大获全胜。
问题三:控制李渊就等于赢得了玄武门之变吗?
我们承认,控制李渊才是玄武门之变的关键,它的重要性远比诛杀李建成重要,但如果细细分析就会发现,控制李渊不等于李世民的全胜,如果李建成不死,李世民极有可能被翻盘。
李渊被劫持后一定没有屈服,否则李世民根本不需要截杀李建成,而是静等他上朝,由李渊发布废黜令。
这就是李世民劫持李渊后的第一个麻烦:老爸不配合。
您可能会说,他不配合也没关系,直接以他的名义下旨呗。这个说法根本不懂朝廷诏令的颁发程序,以为皇帝金口玉言,说什么是什么。
皇帝的诏书颁布程序很复杂,涉及的部门和官员很多,绝不是李世民一张嘴就能解决的。还有一点很重要,宰相们支持李世民,不代表他们同意李世民对李渊“动粗”,这是两个问题,不能混为一谈。
那么,李渊有可能会不配合吗?当然可能,理由很简单,只要有一线希望他绝不会允许李世民造老子的反,这个希望就是李建成还活着。
李建成有可能听李世民盗用的圣旨吗?他傻啊?这种情形下,李建成一定会宣布李世民谋反,并向天下人宣布征讨令,要求李世民释放李渊。
李世民的麻烦就来了,他敢释放李渊吗?他敢杀李渊吗?劫持到最后手上的筹码成了烫手山芋。
虽然十二卫中有相当部分倒向了李世民,但不可否认的是,绝大多数还是支持李渊、李建成的。而且那些支持李世民的人当中,大多是处于隐秘状态,一旦形势不对劲,恐怕就成了墙头草。
所以,李世民必须杀了李建成,断绝李渊的幻想。
您有可能会说,李建成的死就能左右李渊的行动吗?他不会顽抗到底吗?当然不会,因为李渊的抵抗不是“意气用事”,而是着眼于帝国的稳定。
李建成不死,李渊不会配合李世民,出发点是为了帝国的安定,哪怕他遇害,李世民也绝不可能成功。
如果李建成死了,李渊的坚持已经毫无意义,因为只有承认李世民才是确保帝国稳定的最佳选择,否则父子相残的结果,不光无助于李渊个人的安危,还会让李世民成为大唐公敌,结果不堪设想。
那天,临湖殿里一定经过艰难的较量,李渊表达了不屈服的态度。李世民和忠于他的宰相们认为,只有杀了李建成,李渊才能为了帝国的未来,不得不接受现实。
所以,甘露殿之变控制李渊后,李世民必须截杀李建成、李元吉。那天,尉迟恭来临湖殿“汇报工作”就是告诉李渊:李建成、李元吉都死了,您老就别挣扎了,除非你想大唐玩完。
在这种情况下,李渊才被迫低头,宣布将兵权交给李世民。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