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宝九载(750年),南诏王阁逻凤发布“六大我”,正式举兵反唐,掀起了长达三十年的“唐诏战争”。
《南诏德化碑》将“六大我”保存到了今天,它记载了阁逻凤对云南太守张虔陀的血泪控诉:
灭我:张虔陀勾结吐蕃,企图消灭我;
间我:张虔陀谋立诚节(阁罗凤的弟弟),离间我;
仇我:张虔陀勾结爨氏,挑唆爨氏与我结仇;
下我:张虔陀提拔跟我有仇的人,打压我;
袭我:张虔陀筑城练兵,阴谋偷袭我;
敝我:张虔陀加重税负、徭役,凋敝我。
风格是不是很像努尔哈赤的“七大恨”?其实阁逻凤没好意思说,他的这篇檄文原本也是“七大我”,促使他举兵的正是那条被他隐瞒的理由,那就是“绿我”。
原来这是一场“风月案”!
南诏是一个生活在洱海边的少数民族政权,最早那里有“六诏”,南诏只是其中之一。六诏接受大唐的领导,同时相互之间又不断攻伐,朝廷对此一直睁一眼闭一眼。
当初,南诏曾经多次向朝廷请求消灭其它五诏,但都被否决了,因为这不符合“羁縻政策”。所谓“羁縻政策”,就是让几个吐司相互掣肘,以达到控制边远地区少数民族政权的目的。
后来形势发生了变化,随着吐蕃的崛起,六诏承受了巨大的外来压力。为了生存,诏王们不得不当墙头草,今儿投降吐蕃,明天归降大唐,搞得大唐七窍生烟。
南诏王是例外,无论面临多大的压力,他都始终站在大唐这一边。唐玄宗一激动,做出了一件后悔终生的事,他不光同意了阁逻凤的请求,还帮他完成了统一大业,从此南诏就成了云贵高原唯一的霸主。
既然唐诏关系这么铁,怎么会因为一起“风月案”闹崩了?这都要怪张虔陀。
这位张虔陀很贪婪,不断跟阁逻凤索贿,胃口还越来越大。地主家也没余粮啊,阁逻凤终于被逼急眼了,学会捂紧口袋了。
张虔陀索贿不成,居然跑到阁逻凤的家里当主人,把阁逻凤的老婆给办了。
士可忍孰不可忍,于是阁逻凤发布“六大我”,反了。
不过,读历史不能只读记载的文字,还要分析背后的逻辑。张虔陀再混蛋也是大唐的官员,怎么会做出如此下作的行为?
我个人判断,这起“风月案”其实是阁逻凤的“美人计”,是阁逻凤给自己起兵制造的理由。
原来,六诏统一后阁逻凤的心就野了,他不断开疆拓土,全然不顾朝廷的警告吞并了东爨、西爨,拓地千里,甚至直接将战火燃烧到了安南都护府的势力范围。
这是要跟大唐分庭抗礼的节奏啊,于是朝廷的态度从一味纵容变成了压制。前一年,左武卫大将军何履光在安宁城立“马援铜柱”,严令阁逻凤的势力范围不得越过安宁城。
阁逻凤早就野心膨胀,竟然拿朝廷的命令当马粪纸,出兵占领了安宁城。
安宁城太重要了,因为这里是西南地区的经济重镇,城内有五口盐井,是不折不扣的摇钱树。
张虔陀的所谓“索贿”,其实就是索要盐井,企图端掉阁逻凤的经济命脉,包括“六大我”,都是在执行朝廷对阁逻凤的分化打压政策。
可惜此时的阁逻凤已经羽翼丰满了,一个美人计让他找到了发动战争的理由,唐诏战争拉开帷幕。
让人惊讶的是,这场战争打了三十年,光是“三大战役”就折损20万人。虽然在三十年后的大历四年双方再度握手言和,但后来南诏还是脱离了大唐,并正式称帝建国。
南诏是一个西南小政权,其实力顶多就是个“猴子称大王”的水平,唐朝随便派一个节度使就能戳死它,怎么
其一、从“安史之乱”开始,大唐急速衰败,根本无暇顾忌偏远的南诏。
唐诏战争始于天宝九年,五年后就爆发了“安史之乱”。为了平乱,朝廷不得不将全国的兵力都抽调至京师一带,连大唐帝国最重要的河西走廊、西域都放弃了。
相对这两个地区,西南的战略地位更加次要,因此本来兵力就不够西南各地几乎被抽调一空。
最直接的证据就是,天宝十六载,唐玄宗下旨岭南、黔中、山南东道诸道合兵五万,前往南阳接受鲁炅的指挥,参加“南阳保卫战”。
唐玄宗逃亡成都时,为了加强剑南节度使的兵力,又对西南地区的兵力扫了一次库底子。
八年的安史之乱后,大唐又陷入吐蕃入侵、河朔三镇反叛、泾原兵变、两宗削藩、黄巢起义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一百多年战事就没停过,根本腾不出手来解决南诏的问题。
不过,在安史之乱爆发前的五年,大唐还是有机会剿灭南诏的,为何不动手呢?不是没行动,而是败了,败得很惨。
其二、南诏的地理条件给大唐平叛带来巨大的困难,也让大唐付出了沉痛的代价。
天宝年间的唐诏战争就是著名的“三大征”,唐军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天宝十年(751年),鲜于仲通率兵八万进攻南诏,虽然唐军一路推进到南诏都城大和城,但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唐军折损六万人。
天宝十三年(754年),剑南留后李宓又出兵七万征讨南诏。此战唐军全军覆没,相传李宓都死在了前线(存疑)。
大历十四年(779年),李晟率军出征,大破南诏、吐蕃联军,杀敌十万,但唐军以及支持唐军的地方武装也损失了几万人。
一个小小的南诏,为何就是啃不下来?这跟西南地区的特殊地理环境有关。
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西南地处高原,又多山、多林,气候湿热,瘴气横行,中原人到了那里很难适应,往往仗还没打,就因为染疾造成大量非战斗性减员。
即便打胜了,当地士兵也会利用地形条件逃窜,唐军没办法对他们全歼。撤军后,他们又钻出山林,很快满血复活。
这就是自古以来,中原王朝对这个地方采取“羁縻政策”的原因,靠武力代价太大,还没法从根子上解决问题。
其三、吐蕃的介入让西南格局变得复杂多变,唐朝无法应对多线作战。
对大唐来说,吐蕃的干预可谓雪上加霜。
自从吐蕃崛起后,就没停止过对大唐发起挑战。吐蕃入侵大唐有三条线可走,一是西线,翻越帕米尔高原进入西域,二是北线,从青藏高原入侵河西走廊。第三条线就是东出进入云贵高原,勾连南诏共同对付大唐。
早年南诏联唐抗蕃,可当唐诏反目成仇后,南诏和吐蕃这对昔日的仇人就成了盟友。阁逻凤叛唐后,吐蕃立刻册封他为“赞普钟”,意为兄弟之国。
没有吐蕃的支持之前,南诏只能独立面对大唐的压力,但有了吐蕃后,他们不光可以获得直接支持,还可以靠吐蕃在西线、北线的军事行动掣肘大唐。
中唐以后,大唐的版图已经萎缩到陇西。即便如此,吐蕃还经常越过陇山,一度曾经攻破了长安。因此那时候的南诏完全可以靠吐蕃的威慑力,实现战略上的安全保障。
事实上,如果不是后来吐蕃与南诏翻脸,大唐对南诏还真的一点办法都没有,更不会有后来唐诏和谈。
有意思的是,当大唐进入下行道时,吐蕃很快也进入衰败期。大唐的底蕴毕竟不是吐蕃能比的,所以后期的唐蕃战争居然逆转了。
重压之下的吐蕃为了自身利益,便开始了对南诏的盘剥和欺压,最终在剑南节度使韦皋的操作下,南诏与吐蕃的联盟正式瓦解。
然而也仅限于此,大唐很快进入晚唐的“濒死状态”,再也无力顾及南诏。于是在经历若干打击,也进入衰败期的南诏王最后疯狂了一把——登基称帝。
对此,大唐有心无力,而南诏呢,则在过把瘾之后很快也被郑氏政权消灭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