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国际大牌,二者巧妙融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或许很多人都难以想象这个画面,一位60岁的藏族大妈告诉你,一切皆有可能。

这位大妈叫杨华珍,她的拿手绝活是藏羌织绣。

靠着这一门精巧的手艺和自己独有的想象力,杨华珍一根传统的绣花针直接绣到了国际舞台,潮流如爱马仕、奢华如巴宝莉、隽永如植村秀,也将其设计视为瑰宝,纷纷寻求与杨华珍的合作。

随着自己的原创设计走红,杨华珍干脆创立了自主品牌,一路扶摇直上,成了身家上千万的巨商富贾。

这时大家才发现,原来传统文化也可以变成时尚先锋,刷新这个世界的时尚潮流,也让大家看到了我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的无限可能。

受乡土文化熏陶,爱上刺绣

杨华珍是少数民族,出生在四川省阿坝自治州的一个藏族村落,当地住着的是已经在这里扎根很久的藏、羌原住民,杨华珍也深受这个生她养她的土地影响,心中深深扎下了藏、羌文化的根。

杨华珍家里共有七个兄弟姐妹,她在家里排行第五,从小就帮家人做各种针线活。

小时候,她的家庭生活艰难,能填饱肚子都很困难,更穿不起像样的鞋子,出门回来,总要挑一挑脚上的刺。

有一天,难忍其痛的杨华珍突然冒出一个想法:为什么不亲手做一双鞋子呢?

说做就做,她东拼西凑一些材料,做出一双看起来歪歪扭扭的鞋子。不料大人们看到,不仅没有嫌弃她的“作品”,反而对她大是称赞,都说她的鞋子很有创意。

大家的鼓励让她倍感鼓舞,对刺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杨华珍在当地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做出各种尝试,融入了许多自己的想法。渐渐地,她的刺绣能力成熟起来,而且很有自己的风格。

一开始,她还只是家里兄弟姐妹衣服破了,帮忙缝缝补补,加些独特的创意,后来她在家乡名气越来越大,大家做衣服都会专门找她,就连新娘子的衣服都交给她一手设计。

名声大起来后,许多姐姐阿姨羡慕杨华珍的手艺,都来找她讨教。她也毫不吝啬地将她的手艺教给她们,过程中也提高了她的教授能力。

女儿有如此的好手艺,杨华珍的父母都很骄傲,每逢家里来了客人,临走时都会赠给他们一个女儿特别设计的小作品作为礼物,面子上非常风光。

杨华珍的村子是刺绣之乡,她的刺绣能力又如此优秀,大家都以为她要像村子里大多数的姐姐阿姨一样,走上职业刺绣之路。

可她觉得自己还年轻,世界又那么大,想多走出去看一看,于是选择了摄影这条路。

杨华珍自学了摄影,并通过辛苦努力,创建了属于自己的摄影馆。

到这里还远远不够,1994年,她应聘了阿坝日报社,成功做上了一名报社记者。

一入此行深似海,不知不觉,杨华珍就做了二十多年,这二十年来,她走过名山大川,见过各种风土人情,这些景象都对她产生了深深的影响,她后来的各种藏羌刺绣灵感都源于这些丰富的经历。

深受灾难触动,重回刺绣之路

如果不出意外,杨华珍或许会在摄影这条路上走到最后。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2008年,那场震人心魄的汶川大地震现世了,而杨华珍恰巧在5月12日当天,有一个去成都做采访的任务。

她坐大巴车刚到映秀县,一场她从未经历过的灾难发生了。

原本大好的河山、完好的城市,转眼间天崩地裂,眼前一片疮痍。

这给她的震撼实在太大了,杨华珍虽然没有遭遇生命危险,可她亲眼目睹了一幕幕生死离别的惨状。

当时公路断了,她只好徒步回家,路上许多人遭遇了危险,那些人都很坚强,她也很坚强,仿佛没有发生什么,可是回到家后过了两天,她忍不住哭了……那些景象让人感到如此的无助。

她救不活那些人的生命,也无法帮助那些受伤的人疗伤。可是心痛的她,总想着为灾区的人们做些什么,不然此心难安。

她忽然想到,自己是会刺绣的,或许她可以教灾区的人们刺绣,制作一些工艺品。

一方面刺绣不需要太多的成本和体力,可以帮助她们谋生;另一方面,在这场残酷的灾难中,刺绣也是一种心灵寄托。

震后第三个月,杨华珍向报社办理了离休,带着18位老太太建立了协会,到省会成都销售刺绣产品。

18位老太太大多是藏族和羌族,最小的60多岁,最大的已年过七旬,可以想象她们当时做出这个决定,怀抱了多么巨大的勇气。

放弃了稳定的工资收入,还要负责大家的衣食住行,其中艰难可想而知。她扛着巨大的经济压力,把自己之前所有工作挣来的积蓄拿了出来,还带着大家买刺绣的材料,教大家刺绣。

好在一起跟她过来的老太太手艺都有基础,所以发展速度还是比较快的。

迈过了初期最困难的这道坎,还是一位企业家帮忙。

杨华珍做了二十年摄影记者,积累下来不少人脉,其中正是这位企业家向她们伸来了橄榄枝,买了他们的刺绣作为收藏,才盘活了她们的小作坊,销售额一跃突破了100万元。

那天晚上,杨华珍永远不会忘记,这些饱经沧桑的老妇人们渡过了最艰难的时光,抱在一起唱歌跳舞、喜极而泣,仿佛看到了未来的曙光。

峰回路转,被国际大牌“翻牌子”

2014年,是杨华珍改天换地的一年。她深耕多年的藏羌织绣,历经多年,逐渐绽放光芒,连一些国际大牌都注意到了它本身的价值。

第一个发现它的,是日本化妆品牌植村秀。植村秀注意到了杨华珍的手艺,特别找到杨华珍,希望她为两款限量版洁颜油设计一款具有民族特色的“外衣”。

杨华珍没有让他们失望,对洁颜油的原料成分做了充分的了解后,杨华珍开动她的奇思,尝试为这种看起来绿色天然的洁颜油绘制了一个颇具羌族特色的图案——羌族茶花,并取名“生生不息”;又为另一款洁颜油绘制了一根藤蔓,上面挂了八种植物,形象各异,寓意是“三生万物”。

这两款图案颇具特色,刚一推出就受到了顾客们的喜爱,瞬间风靡一时。

杨华珍设计这两款图案,前后只花了三天,因此当他拿到二十万的设计费和一百多万的提成时,也有些始料未及。

她这时才知道,原来自己设计的图案中蕴藏着多么丰富的价值。自此之后,各种国际大牌也竞相找她合作,爱马仕、巴宝莉、星巴克等大牌都在其中。

2020年初,爱马仕又“淘到了宝”。

他们看中了杨华珍的两个作品,一个是五米刺绣长卷《莲花化生图》,另一个是羌绣绣品《十二月花》。

这两幅作品华丽无比,极有层次感,气质上又总给人一种神秘之感,正是爱马仕需要的丝巾风格。

双方达成合作后,约定杨华珍可以从每条丝巾中抽成出厂价的10%。

从此杨华珍发现了,传统文化IP化后能带来巨大的市场价值,同时还能让更多的人接触和了解藏羌织绣。因此除了与国际大牌合作外,自2015年起,杨华珍每年都前往香港参加香港国际授权展参展。

星巴克、梵高博物馆、法国邮政以及一些中国时尚品牌,都争相采用杨华珍的作品。

而杨华珍如今怎么样呢?随着她的手艺走向世界,与众多大牌的合作已经不能满足她的需求了。

杨华珍还创立了自主品牌“墨尔朵”,这个名字来自她故乡的大山,对她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

除此之外,杨华珍还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直播,宣扬自己的各种刺绣理念,展示自己的作品,粉丝已达千万。

中国风的国际化之路

不过,杨华珍不是第一个中国风破圈走向世界的人。

近年来,各种品牌除了和杨华珍合作藏羌刺绣外,还向中国手工艺、服饰、歌曲等汲取新鲜元素,尝试在世界各地刮起一股新的浪潮,当中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

比如2015年,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曾举办过一场以中国风为主题的慈善舞会。

可是这场舞会的内容耐人寻味,舞会中,名媛们如八仙过海一般,各自绞尽脑汁来展现中国之美,结果却给了网友们各种槽点。

如蕾哈娜的一身霸气皇袍,颇有鸡蛋饼的风味;老牌潮女莎拉·杰西卡·帕克火红烈焰一般的发型,神似向奥运福娃欢欢致敬。

这件事其实反映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很多时候,西方对中国风的理解带着明显的西方视角,当中蕴含着复杂的情感,很难一句话说清楚。

但可以确定的是,他们对中国的认知存在很多幻想,只是西方文化的某种延伸。而这种延伸,很多时候是很难让大家买账的。

然而在2019年的巴黎时装周,却出现了几袭设计绝美的华服,惊艳世人。

原来这个华服融入了一些敦煌壁画元素,再加上设计师绝妙的设计,穿上时服色与肌肤巧妙相融,又很衬身型,看起来如同仙女一般,聘聘婷婷。让人不禁赞叹,原来西方人也完全可以穿出东方的婉约之美。

可见在中国风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并不会简简单单的一帆风顺。

过程中会有成功,也会出现误读、流于表面、审美差异等方面的挑战,因此要想真正成功让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入世界,照本宣科地将中国风的形象复刻过去是远远不够的,真正需要的是多花心思,把传统文化背后的底蕴传达出来。

也因此,杨华珍在与爱马仕合作时也没有简单地签约授权,便甩手不管。而是要与品牌方的设计师共同合作,细细地拆分图案,做出更能传达出传统文化底蕴的产品,尽可能地将中国风的文化魅力展现出来。

所以杨华珍的成功其实并非偶然,她的成功除了天赋、家乡文化的帮助以及几十年来的独特阅历,还有她对传统文化细心和用心的理解,正因此,她才能获得国际大牌的注意,并最终做出属于自己的品牌,成功走向世界。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