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提问,很多人会陷入一个误区,认为这不是很烦人吗?怎么天天那么多事?
其实,提问是一种积极的方式,它会慢慢改变你的“人生地图”,从而在遇到担心和恐惧时,及时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从而促进改变着行为方式。
前几天,我的孩子遇到了些情绪困扰,刚开始是睡不着,接着是焦虑和对自己的自我否认。
看着情绪无处安放的孩子,我也慌了一天,做什么都很焦虑和担心。
但焦虑并没有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好,也没有让我有足够的精力来应对问题。
焦虑的那两天我的生活很煎熬,做着饭会糊,菜会忘记放冰箱,书读不下去,文章写得时候很抓马,对自己很质疑。
我知道自己也有了情绪,自信心开始受到挫败,做了那么多的过程开始怀疑:我真的可以吗?我真的做对了吗?我是不是一直在自我感受良好中漂浮着?是不是陷入了自嗨的狂欢?
当我有这样意识时,直觉告诉我:我该换一种方式学习了,我的心力明显被黑洞拖进去了。
于是,我做了两件事:一是听课,二是读书。
听课是为了纠正自己在认知上的短板,用更专业人士的见解来推动自己察觉,反省自己是哪个点卡了?
我笃定自己的大方向理念是正确的,只是在落地时度没有把握好,但至于哪出错了,我一时说不好。
听完老师的课,我也认识到了之前自己对孩子陷入了“操控、诱惑、矛盾”的引导,我对孩子说:你之前能逆袭几百个名次,只要放平心态,只要足够努力,高中照样能逆袭成功。
这句话我以为没问题,其实是潜意识增加了孩子的压力,相当于变相施加压力。
孩子接受到这样的信号后,会不安,会觉得有无形的压力,一旦没做到时,就会陷入自责和自我怀疑。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鼓励过程,而不是对结果进行激励,我应该换一种表达,这样孩子就不会因为害怕我失望而内耗自己。
我突然想起了孩子上周对我说的一句话:妈妈,你不要对我这么好了。你对我越好,我越内疚,觉得学习没跟上,有点辜负你对我的期待。
我当时还解释,妈妈对你好是出于本能,并不是想你有个好成绩,你别给自己压力。
孩子接着说了一句:我知道你是想让我过得好,我只有学习好了,才能有个好未来,这样你才不会担心我的生活。
当时,我一时没有反应过来,孩子这样的想法背后,还是压力的投射。
我终于明白,这是一个对自我要求极高,又非常在乎妈妈感受的小孩。所以他才会在自己没有做到时,才会在上课跑神以及没有高标准完成作业时,会内耗,会自责,然后就恶性循环了。
究其根源,还是我平时的语言和理念出了问题,让孩子有了错误的方法和对自己无上限的要求,以至于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充满质疑。
面对新的问题,我其实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于是选择了读书,方向是:积极心理学、自驱力和正念。
我坚定认为孩子之所以出问题,根源一定在我身上。要外内求,向外求助。
这一读,真的发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看到了一句话:非凡的结果,始于伟大的问题。
具体来说,当一件不好的事发生时,糟糕的感受是一种评判者思维,陷入很正常,但要是一直呆在评判者里,就会愤怒、伤心、难过、怀疑、抨击自己。
这时要及时从评判者思维切换视角,转化为学习者思维。比如难过之后,想一想糟糕是怎么来的?做错了什么?卡在哪个点了?要如何去突破卡点?突破的步骤和方法是什么?接着来有什么行动方案?
把糟糕问题时的纠缠,转化为如何解决问题,这时固定型思维就变为成长型思维了。
有些高强度自律是自律,没有人能一直处于巅峰状态,偶然的做不到是正常的,只要不把专注点放在过度评价自己上,生活就会变好很多。
自律的本质是为了让自己更有力量面对未来,而不是苦行僧一样的自我强迫,咬牙坚持,还把逼迫当作是修炼自我,只会在崩不住时直接塌方。
我孩子大概是太想变好了,然后在学习中有了自我强迫,只盯着自己做不到的,而对自己做得好的地方熟视无睹。
我想起他某些科目考得好时,他来一句太简单了,谁都会,这算啥。而对自己做不到的,则说别人都可好,只有他很菜。
这样的自我评价,会影响他的信心,对自己充满怀疑。内心缺乏力量是,就会更被动。
我从来没有认为孩子心理素质不好太脆弱,孩子的内心很强大的,只是他太想变好,但又用错了方法,有些压力之下孩子是无法应对的。
从一个学霸到中等生,一次次看着之前的同学成绩一个个都冲刺上去,他内心不失衡,不慌是不可能的。
也怪我没有及时介入心理疏导,总以为孩子足够强大,随他试错吧。却忽略了大人觉得没啥的事,对于小孩子来说是天大的事。
这学期回归陪跑,是我做得无比正确的一件事,我先好好提升自己,然后助跑我的孩子。
如果说之前有什么遗憾,那就让现在的我做的足够好,为了孩子也要倍速提升我自己的心力和学习,希望我迭代的速度能跟上孩子的脚步。
多提问,少评判,会让事情变得更顺畅,加油做一个足够好的妈妈。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