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曾说过:

一切固执沉重的忧郁和焦虑,足以给各种疾病打开方便之门。

的确,很多时候,我们的身体疾病,都是由不良的情绪引起的。

所以,我们更应该去了解情绪的起源。

大多数情绪,都源于恐惧

其实,人大多数的情绪,来源于自身的恐惧。

1.掌控,是父母对子女未来的恐惧

有的父母控制欲较强,总是对孩子严格要求,甚至过度批评孩子。

即便孩子想办法取悦他,已经表现得足够好了,他依然会横加指责。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家长对孩子的未来有恐惧。父母一心想要将孩子塑造成他心中“理想的人”,所以就会卷孩子,甚至将孩子逼出心理疾病。

但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是让花成花,让树成树。父母要减少对未知的妄想与恐惧。放下焦灼,学会信任孩子,用爱来帮助孩子创造无限的生命力。

2.顺从,是没有安全感的自我保护

在《蛤蟆医生去看心理医生》一书中,苍鹭医生给蛤蟆描绘了一个场景。

在一个很小的星球上只住着三个人:你和其他两个人。那两个人的身高比你高一倍还多,所有的事情你都得完完全全依赖他们,不光是吃喝,你的情感需求都得靠他们来满足。他们通常都对你很好,你也用爱来回应他们。但有些时候,他们会对你生气,这让你感到害怕和不快。

蛤蟆不太喜欢这个故事,蛤蟆说,如果这个人是他,他会选择以最快的速度逃离。

但如果是在一个家庭里,一个刚出生的婴儿的力量太小了,他无法逃离。

在你依赖父母的时候,只有在你符合他们的标准或者满足他们的愿望时才奖励你,他们从不支持你成长为独特的自己。

这时候出于恐惧,为了让父母满意,你就不得不克服内心的需要,想办法讨好父母,顺从父母。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成年后,依然缺乏安全感,处于低自尊状态的原因。

3.内耗,是害怕承受结果的反应

很多人都有类似这样的情况。比如你要去做某件重要的事,参加一场演讲或者面试,你总是内心纠结,晚上也睡不着,甚至会感到害怕、紧张,让你的精神世界高度失序。

其实之所以如此,也是源于恐惧,你担心把事情做失败,担心带来不好的影响。

但正是因为你的恐惧,所以才导致你无法发挥出真实的水平。

正如墨菲定律,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哪怕可能性非常小,它总会发生。而一旦产生差的结果,又会摧毁你的信心。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书中有一句名言:

“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

所以,一定不要内耗,不要惩罚自己。内心强大,是情绪问题最好的解药。

唯有强大的内心,才能对抗恐惧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拥有强大的内心?

1.正视恐惧

有恐惧是正常的,恐惧是人的本能。也是因为恐惧,才让我们能在这个世界更好的生存。

要改变的,是那些不利于我们的恐惧。

恐惧通常是由敏感化作用造成的。比如你在演讲中惊慌失措,下一次演讲时,你就会进行联想。

这种恐惧的心理,比恐惧本身更可怕。改变恐惧的方式,就是正面恐惧。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暴露疗法,我们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不同,进行快速暴露法,或者缓慢暴露法,从而脱敏。

比如你害怕公众演讲,你可以去找陌生人聊天,当你经过大量的练习,你也就不会紧张了。

2.自我觉醒

为什么我们很多时候会恐惧?就是因为有不确定性,很多事情不由我们掌控。

当我们过度依赖于他人的时候,其实是没有安全感的。

所以,你一定不能依赖于人。而是要告诉自己:“我可以照顾好自己的需要,而非依赖于他人。我能为自己负责,使自己达到满足和圆满。”

然后你就需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当你能力强大的时候,你的恐惧感就会减弱。

正如尼采在《权力意志》中所说的:要借助学习不断完善自己。只有真正有思想的人,方能无畏无惧。

3.建立自我的认知体系

想要有强大的内心,你还要建立起你的自我认知体系。

也就是,你能正确认识到自己,每一个人都有缺点,我接受我的缺点。但同时,我有我的优势和特点,这让我可以自信。

同时你还有一套认知体系来解释自我和这个世界,这时候,你就不太会在意外界的评价。

宫崎骏说:“内心强大,才能道歉;但必须更强大,才能宽恕。”

你有自己的认知体系,你就能原谅自己的错和伤,而不是进行自我伤害。

你也可以通过自我和构建的世界来调节“本我”(本能)和“超我”(道德和规范),最终让自己内心达成平衡状态。

最后总结一下,很多情绪,都由我们内心的恐惧所引起的。恐惧是本能,只有强大的人,才能战胜本能。

有一句话说得好:

自己打败自己,是最可悲的失败;自己战胜自己,是最可贵的胜利。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